
走向繁荣的新长征:协调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9-01-04 20:13:26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8折购 >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30多年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其中经历了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社会转型组合而成的巨大工程,从而形成世界上独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评价中国经历的多重转型之变革?尽管西方对中国不断发出多种唱衰预言,包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但都遏制不了中国的崛起,更不能替代全球学者对“中国现象”及现代中国的研究热情和客观评价。著名学者保罗·乌里奥数次到中国访问,对中国这场伟大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这成为他研究和评述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重要认识来源。他在本书中以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性的综合分析框架,对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中国制度变革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历史比较,并进行同时期的国际比较,客观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政治决策逻辑,以及如何汲取历史经验,确立更为适宜的发展目标,从整体层面全面客观地阐释中国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迅速走向富民强国的新长征之路。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上架时间:2016-09-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走向繁荣的新长征:协调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注释
- 结论 中国如何协调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 结论
- 第二节 是否存在中国道路:寻求功能相同的机制
- 第一节 了解中国的权力系统
- 引言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 结论
-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58
- 第一节 重新平衡中国社会:总的前景
最新上架
- 会员
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底定边疆”,形成了东到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西抵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北达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南达南海诸岛的辽阔疆域,奠定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多元化格局。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危机重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所要面对并解答的问题。本书以清代历史前后期为序,分述不同陆疆区域和海疆的演进历程,释其中政治43.2万字 - 会员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八旗贵族世家、八旗官宦世家、八旗世家这些用语在清史学界一直以来就混同使用。本书以八旗贵族世家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清王朝创建的历史,对满洲、蒙古、汉军各显赫家族兴起情况作了全面的梳理,既关注八旗世家的家族发展史,又剖析了清代八旗贵族世家的不同成因。全书系统分析了八旗贵族世家的特权及其前后变化,讨论了八旗贵族世家子弟的教育、婚姻状况。从文选、武选两途对八旗贵族世家入仕升迁情况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对八旗政治29.7万字 - 会员
元代政治制度史
元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在蒙汉二元混合的政权结构与组织形式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监察机构职能的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立,土司制度的开创,以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等,都为后代所承袭。元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政治28.8万字 - 会员
中国研究(2014年秋季卷/总第20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政治19.5万字 - 会员
简牍文书与汉代西北边政
西北汉简以简牍文书为主体,文书和行政制度、边政运作是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长期关注的问题,曾涌现出大量优秀论著。本书收录1963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师生撰写的与“文书”“边政”主题有关的简牍学论文27篇,由文书研究、简册研究、汉代边疆社会研究、汉代河西屯戍研究四部分组成。其中不乏金少英《汉简臆谈》等现今不好查找的名作。这些文章体现了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者对相关主题的持续思考,反映了他们学术上的承袭关系。政治27.1万字 - 会员
固本安边: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
本书以国家治理视阈中的边疆治理为视角,对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驱动机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灾荒赈济的区域联动和实践效应进行系统地考察,既注重宏观研究也重视微观剖析,深刻揭示了清代荒政制度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互动、官方与民间救灾方式交互、仓储备荒体系与粮食安全、边疆治理模式和国家建设方略等多重面相。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作为有效推进西南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政治45.8万字 - 会员
民国政治史研究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民国史学科早已突破自我学科限定,从狭义的民国时期的政治史,发展成为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发展、政党斗争等各方面的“广义民国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海外民国时期珍稀档案史料的出版与开放,民国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本书从政权建设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国政治史的学术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政治38.8万字 - 会员
进退失据:旗人总督锡良与清末新政
该书试图系统讨论蒙古镶蓝旗人督抚锡良,在四川、云贵、东三省的新政改革思想与具体实践。作为清末一名旗人督抚,锡良对国家前途命运注入何种运思,其新政改革作为与成效究竟如何?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是本书的基本思路。本书即以锡良履历为经,以新政举措为纬,旨在从实证角度全面系统地还原锡良新政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情况,展示督抚作为与省域新政改革成效的关系,凸显清末新政改革的困境所在,进一步彰显清末政情特色,从而裨益于政治35.8万字 - 会员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一直是知识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因、话题、性质与结果。书中所阐发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共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等,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流布的完整图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等政治1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