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人古事
(一)庾将军祠
庾将军祠处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距离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裨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该祠坐南朝北,前方立有一旗台,西汉士兵保家卫国,镇军扬威的象征。祠前数步建有一座水泥平台,四周有石栏杆围绕,称为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代的升旗与今天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地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一种形式。据传,祠址原是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因此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也将将军祠和朝汉台建在此地。庾将军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共有三开间,占地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的塑像,祠前廊柱上有一对楹联:“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相传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个丞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想要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就是庾胜,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直到消灭南越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巩固南疆、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在这修建兵营,岭下筑城,岭上建寨,日夜把关(所以这座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军营旧址)。庾将军热心传播中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为这里的百姓造福,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又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为大庾,梅岭称之为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1957年,将大庾改为大余,象征着年年有余,希望这里的人民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了纪念其功德在这建了庾将军祠,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二)六祖庙
建筑精巧的六祖庙就坐落在梅关南面沿驿道约200米处的东侧,而西侧则是卓锡泉,这里还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
六祖指的是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广东“南华寺”的开山祖师,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拥有徒弟七千人之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多僧侣中选出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下承诺:谁的偈能够参透佛理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大弟子神秀平时得五祖器重,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题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非常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这时冒出来个不太识时务的和尚慧能,也要求做一偈,得到许可后,针对神秀的偈,他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看后,没有说话,认为慧能悟到了佛性,但考虑到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只是个在碓房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恐怕会加害于他,于是就叫他退下,但已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他讲经。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世代相传的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为其安全着想,弘忍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位置。果然不出所料。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了,便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五百僧人,追踪慧能,夺回传世之宝。而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逃到大余,投宿东山寺住了一夜,第二天到了梅岭,正赶上暑热天气,等上到山顶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想要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会有水呢?慧能没有泄气,将锡杖往地上一顿,大声呼喊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锡杖一顿,地缝中竟然冒出了一股清泉,慧能喝后感到甘洌清甜、清凉爽口。这便是卓锡泉,又称锡杖泉。正要起程赶路时,慧明已经追上山来,他自知不是慧明的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回去。然而慧明用尽全身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他自身也有所感悟,感到无力取走这些法物,又见慧能勤劳诚实,便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完后自己便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僧侣说慧能已经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慧能这才从梅关脱险。而这块大石头就是有名的“放钵石”。为了躲藏“烦恼未断者”的加害,他在广东四会一带整整藏匿了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真正以六祖的身份公开露面。传说,慧明放走了慧能之后,也没有再回黄梅,而是找了一处山寺修炼。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地兴建六祖庙。
(三)夫人庙的传说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诗三百首》开篇就选了他的两首诗,他更是有名的政治家,致力于为民造福。张九龄的家乡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县大庾岭南的北江边,进京离乡,他多次往返大庾岭横浦关,亲身体验到了这条古道的艰险难行,早就有心重凿山道。唐开元四年(716年)冬月,38岁的左拾遗张九龄奏请朝廷修复庾岭通道,唐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命令他具体负责此事。左拾遗属谏官,官阶虽然不高,却是天子的近臣,由这样一位谏官来具体负责这样偏远地区的工程,在历史上也许不多见。这年冬天,张九龄与当地百姓一起“饮冰载怀,执艺量度,缓登道,披灌丛”,他没有修老路,而是在横浦关西边一处垭口凿山开道,劈山凿岩,终于拓出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新路,实在令人惊叹!而就在梅岭的半山腰上,有一座特别的寺庙,这就是夫人庙。有一段凄美的传说讲述着张九龄之妻与梅关古道非同寻常的生死缘。
传说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今天凿低一点点,而到明早一看,岩石又长回原来的样子,这个怪现象连续持续了半个多月,张九龄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几万工人苦战了一个多月仍毫无进展。这一奇事难倒了张九龄及开山的壮士男儿。
岩石怎么会重新合拢呢?张九龄三更半夜潜到工地上决心一探究竟,看看岩石是怎样长回去的。他刚来到山顶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突然出现了。张九龄向老翁问计,老翁说:“天皇皇,地皇皇,天子舍得出钱粮。天苍苍,地苍苍,何人舍得绝妻房?要想此山让路,除非有孕妇来祭祀。”说完就消失不见了。怎么办才好呢?张九龄爱民如子,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来的。为此,张九龄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在开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侍妾戚宜芬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戚氏见夫君寝食难安,知道他肯定遇到难以解决的大事了,而问及原因,他总是沉默不语。他是绝对不能将心事告诉她的,因为夫人正身怀六甲。是夜三更,戚氏听到了丈夫关于修道的梦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沉思良久,戚氏心想自己出身贫寒,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而今夫君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她于是立即起床披衣,只身佩剑冒着寒风冷雨独自跑到梅岭山巅,手握长剑对天诚心祷告:“皇天在上,我乃朝廷大臣张九龄侍妾戚氏,现身怀六甲,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以孕身祭山神,只盼梅岭早日开通,为民造福,请山神让路!”随即举剑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只听轰然一声巨响,通道顿开。第二天张九龄一觉醒来发现夫人不在身边了,自知肯定是天机已泄,夫人已在梅岭献身。当他赶到梅岭山脚时,一道光线穿过深深的隘道口透了过来,梅关已通。而夫人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张九龄忍着悲痛,埋葬了夫人。等到开工的时候,工人们发现石岩已凹下了一个大缺口,足有几十丈深,二丈余宽,两边悬崖绝壁,陡峭如墙,各个瞠目结舌,都觉得十分神奇。张九龄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大家,听者无一不为这位伟大的女性所折服,为她的死而恸哭。四方百姓悲恸之余,为感谢张夫人的恩德,修了一座墓安葬她,又在梅岭脚下建了庙和塑像作永久纪念,年年祭祀以表崇敬。千百年来,夫人庙一直香火鼎盛,过路人都会进庙里烧炷香,拜上几拜,祈求夫人保佑一路平安。据说梅关至今还有那座夫人墓,但是由于道路不便,已被荆棘埋没了,所以过路人很少知道具体位置。不管怎样,张夫人毅然牺牲了自己,以感动天神,使工程一举成功的传说,也使梅关更加神奇壮丽。
当然,这个故事是个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开凿梅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不但张九龄本人付出了艰辛,他的夫人也可能真的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梅关古道上才会有一座现“夫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