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问题孩子”面面观(1)
1 骄傲型——我永远都是最棒的
父母对孩子们的期望很大,天天望子成龙,悉心教育,为他们殚精竭虑。可孩子们似乎不太领情,表现总不令人如意,让父母有操不完的心。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偏激、任性、胆怯、依赖、虚荣……乍一看,怎么都是“问题孩子”。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家里被长辈们“众星捧月”般地宠着,表现得霸道、蛮横,甚至颐指气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滋生骄傲情绪,看不起别人,这将严重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
案例
儿子今年14岁了,非常聪明,成绩优秀,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非常喜欢他。表面看来无可挑剔的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脾气变大了。他开始不听我们的话,甚至常常和我们顶嘴、怄气,让我们心里很难受。
我们常常想,自己辛苦挣钱,给孩子提供这样优越的成长环境,当然是希望他将来有更好的前途;却没想过,这些优越的条件,造就了他的骄傲。听老师和同学反映,他现在有点“盛气凌人”,瞧不起家境差、成绩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最棒。
他的妄自尊大,使和他关系要好的几个同学有点疏远他了,这让他有些烦躁,做事开始没耐心,意志力变差了。常常为了一件小事,他就和我们或其他同学发脾气。同学们开始慢慢孤立他,这种人际现状,加速了儿子心理状态的恶化。我该如何做才好呢?
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问题”发出的心声。案例中的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孩子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是错误、扭曲的。孩子处于父母的余荫之下,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为他造就的优越感。
别人的羡慕和恭维没有使孩子自律,反而使孩子有些飘飘然。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更多更加偏激而恶劣的行为。好在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了“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由他身边的环境决定的,甚至与母亲的教育方式有关。
生活中,孩子的自负、骄傲,多半是家长的溺爱、骄纵造成的。一个目中无人的孩子,与他人交流时会增加许多无形的沟通障碍。这类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洋洋自得,渐渐会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孩子骄傲自满往往是高估了自己,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短处,看问题非常自我,往往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对孩子非常不利。当然,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令自己骄傲的长处,这类“问题生”中不乏优秀的孩子。但是,他们因为骄傲,在无形之中隔绝了许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渐渐变得狭隘、自私起来。遗憾的是,他们对此却全然不知。
很多孩子过不了成绩“富裕”的日子,按常话说就是“有一点钱就发热”,做事情太过自信,轻视同学。他们低估了其他同学高估了自己,他们目空一切,很少客观地剖析自己。因为他们骄傲了,学习不努力了,很快就被别的同学赶上了。要命的是,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往往找一些客观原因或推脱为别人的错误,比如,XXX耽误我的学习了,XXX大声说话影响我了,等等。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很多孩子学习优秀,但骄傲自大是大忌,因为人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说用不着上刀山下火海,但也需要长期磨练,来不得半点骄傲,骄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众所周知,那些持续进步的人都非常谦虚。毛主席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著名思想家鲁迅也以“孺子牛”自比,郭沫若先生自比“牛尾巴”,作家茅盾更是把自己比作“牛尾巴上的毛”。名人谦虚的程度可想而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的骄傲情绪是有其成长的土壤,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引导孩子离开滋生骄傲情绪的土壤,帮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深刻地感悟到:在这个强手如林的世界里须谦虚,来不得半点骄傲。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够再接再厉,不愿看到孩子骄傲后的失败和沮丧。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没有成熟,特别处于青春期躁动的孩子,出现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对于骄傲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全面地了解自己,彻底地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优点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向前,缺点可以使孩子警醒而奋起直追。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2.父母平时对孩子不要过多地表扬,也不要轻易批评,在孩子优秀的成绩面前要学会正确地赞赏,保持平静的心态,以免过度表扬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
3.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阅读“名人”的故事,或带着孩子拜访一些“高人”。让他接触更优秀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差距。
4.父母在生活中不要骄傲,以免影响孩子。一些生活条件很好的父母,往往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经常对不如自己境况的人流露出不屑,比如,经常议论别人的缺点等等。孩子耳濡目染中,就会习惯于将自己的优势和同学比较,从而滋生出骄傲心理。
5.父母应理性、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优越的条件可以帮助孩子,同时,也可以害了孩子。父母可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以自己的喜好要求孩子,让他立体、客观地看待这个社会,明白强手如林,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很多,才会更加谦逊。
2 自卑型——看来是学不好了
在学校,孩子如果做事、学习非常顺利,容易骄傲。相反,孩子做事、学习不顺利,容易灰心,陷入自卑之中。
案例
儿子今年15岁,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四,成绩一般。就像普天下的父母一样,我们是深爱孩子的。孩子曾带给我们极大的欢乐,也是我们的希望。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们对他非常严格。这种严格使他渐渐脱离了天真,甚至有些自卑,我们也陷入了烦恼之中。
我们实行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严父慈母型。这种严格的管教,让儿子一至五年级的成绩都不错,我们认为这是教育得法。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对孩子的监督更加严厉,批评、呵斥是常有的事,甚至打骂也有之。
我们感到幸运的是,孩子竟考入市内最好的中学,这让我们更加深信,孩子必须加以约束才能成才。但在严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隐约发现,孩子在慢慢疏远我们,他很少和我们说真心话。当时,我们对此并不介意,认为孩子只要成绩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对于他心理遭受的压抑,相信他长大后自会体谅我们的苦心。
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变得一般。我们认为这是一时不能适应中学课程所致。于是,我们又加快了高压教育的步伐,管他更严了。我们以为他的成绩会跟我们的严厉成正比。没想到却事与愿违,半个学期下来,他成绩下滑成差生。
现在,他在学习上很自卑,和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灰心了。我们为此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可以理解这对父母教育孩子的心情。当然,孩子逐渐长大后,单纯地依靠严厉式的教育,甚至是暴力式教育,已经无济于事。因此,父母们有必要澄清认识,走出家教误区。
孩子的压抑主要是由其所在的环境造成的。很多人一听说某某是差生,脑海中立刻出现智力低下、品德不端等形象。所以,差生承受着“我是差生”的包袱,而且,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学习成绩差,其他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无疑,人们在心目中早已将叫做差生的孩子孤立了起来。
学生之间的成绩有差异,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学生成绩中等,还有的学生成绩低下。成绩低下的学生被称为差生,老师和家长常把成绩的差异归因于学生本身,甚至称他们为反面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特殊“待遇”,比如,罚站、“面壁思过”,等等。
其实,我们如果和这些所谓的“差生”接触,就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十分正常,甚至智商要比成绩好的学生高。他们正因为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才不被人们包容,不被人们疼爱,不被人们信任。注定这些“差生”就要被冷落、被唾弃,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值。于是,叫做差生的孩子的心情更加糟糕,根本没有心思再学习,一味地被动再被动,成绩也在各方的鄙视、干扰下,下滑到谷底,很难翻身。
差生实际上要比优秀生承受更大的压力,不但忍受老师同学的白眼和看不起,在课堂上,还是老师重点“整治”的对象,罚站、“面壁思过”是常有的事。而且他们还承受着不懂知识带来的困惑和父母期望的眼神,常常如坠入云雾之中,生怕自己考不好。
一位差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尽管非常努力,但成绩还是上不去,看来我是学不好了。令自己感到悲哀的是,我们这些差生是老师遗忘的对象,说我们整日坐在教室里虚度年华,不知道珍惜父母的钱粮。说得我们热泪盈眶。唉!难道事实真是这样?我们的无助、无奈和孤独,谁又能体谅?一个个蔑视的眼神,心中阵阵凄凉……
差生之所以长时间地“稳居”下游,不但与其基础差有关,而且还与其遭受的精神压力有关。可惜的是,差生还是孩子,不像我们成人,一有问题就喊累。我们知道自己累了,压力大了,叫做“亚健康”,而他们得默默承受这一切。在心理上,他们更加脆弱,差生的烙印已在他们心里牢牢定格了,如果没有父母力量的介入,是很难从差生的泥淖里走出来的。
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了解的却很少。家长一般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成绩背后的原因,比如,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等等。退一步讲,孩子学习成绩差,听不懂讲课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煎熬,心里本来就不舒服了,可还要承受各方带来的压力。
父母要关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关爱不是苛刻地说教,更不是暴力教育。关爱孩子就是要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接下来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其主动集中到学习上来,重拾知识兴趣。父母发现孩子的亮点就要进行鼓励,帮助孩子各方面进步,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3 怯弱型——想唱歌可不敢唱
孩子如果胆小、怯懦,其学习、做事就会退缩,缺乏信心。孩子这种心理主要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长辈的过度保护、朋友极少、父母过于严厉……
案例
我们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他平时很乖,非常可爱,在学校里规规矩矩,但就是有些胆小。在学校,他从不主动做一些正常的体育活动,讨厌跑跳疯玩。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胆小,有人还说他小脑有问题,不适宜运动。
一次,他们班组织春游,他竟然跟我们说不想去。他说不喜欢这种人多的活动,没人跟他一起玩,很无聊。最近,我还听说班上有两个调皮的学生开始欺负他了。他不敢抗争,欺负他的孩子就变本加厉了。
我们知道,儿子有些怯懦、胆小、腼腆,也不爱说话,不怎么合群,甚至有些孤僻。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因为他怕回答错了。
儿子在学校不开心,学习也不太好。我们觉得,这都和他太怯懦有关。为此,我们很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他。
孩子胆量大小的问题,在心理学上称为抑制和非抑制,既取决于先天因素,又取决于环境等因素,它在孩子一生中都保持稳定性。一般来说,孩子怯懦、胆小,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胆小的孩子喜欢整天一个人独坐,不爱说话,不爱活动,更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甚至对老师提问的回答模棱两可,总之,孩子对所在的环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情绪。
其实,孩子这种情绪在没有形成性格之前,暂且称之为情绪,它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承包了孩子的一切正常“活动”,孩子从小得到了错误的判断信息:“我太小”,“这很危险”,“我不能”,等等;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某些恐惧的事物传递或强加给孩子,过度夸大了事物的危险程度,使孩子谈虎色变;为了使孩子顺从听话,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
其实,每个孩子都经受过恐惧,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罢了。有的孩子怕火、怕鞭炮,遇到放焰火时,就会躲避,以免受到伤害。这样的恐惧属于人对危害状态的应激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令人担忧:他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心生恐惧,时间一长,就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孩子胆怯、恐惧的性格危害很大。他们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常常会降低,甚至会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等;在生理上,会引起呼吸频率降低,心跳频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出汗等一系列机体防御应激反应。
孩子的恐惧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比如孩子遇到强大的动物或威胁时,听到巨大的声响或看到陌生人突然靠近时……这些都是先天的恐惧,会感到害怕,其实这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而孩子性格的胆怯和不自信可能与父母小时候不正确的教育有关。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为了使他们安静下来,常常吓唬孩子,人为地加重孩子的恐惧感。比如,父母常会说“怪兽来了”、“鬼来了”,等等。
此外,父母溺爱、娇惯、过分保护孩子,父母之间常常吵架、频发家庭暴力,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父母对孩子不关心、忽冷忽热,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孩子形成胆怯的性格。
一些低年级的孩子通常看一些动画片,当里面的情节充满了鬼怪和邪恶的事物时,他们怕单独在房子里,怕怪兽突然闯进来,怕鬼冒出来,等等。这些恐惧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地化解,孩子成人之后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父母了解了孩子胆怯、懦弱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之后,就应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过,讲求“民主”,以理服人,做孩子的真心朋友。关爱胆小、性格孤僻、腼腆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头的疙瘩,恢复孩子活泼烂漫的天性,父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操作如下:
1.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适宜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即使是胆小的孩子也能面对生活的挑战。
2.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可以做到一些看起来有些潜在危险的事情,不要这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要让孩子经受生活的锻炼,在磕磕碰碰中长大。
3.家长在生活中的小事中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直接感受各种场景,成为孩子的榜样。
4.家长批评孩子要有耐心,语言温和,千万不要吓唬孩子。
5.孩子如果害怕闪电或狂风,家长应告诉孩子这是自然现象,然后耐心解释成因,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6.当孩子做事时,父母应激励和鼓励孩子,壮其胆,使其得到鼓舞。
7.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父母可给孩子预备一些孩子可以克服的小困难,孩子做过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会变得自信、勇敢起来。
8.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这对于锻炼他们的勇敢有帮助。
9.父母应教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孩子懂得多了,自然就不害怕了。
偶尔的胆小、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孩子出现恐惧是正常的事情。因为短、弱的恐惧刺激对孩子不会构成伤害。如果出现强刺激时,父母及时应给予孩子安抚,以免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需要补充的是,胆小的孩子在生活中可以找自己合得来的同龄朋友,或置身于一个活跃开朗的同学身边,然后他们一起搭积木,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不独处。总之,父母要坚决去除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长期性的恐惧因素,让孩子在安全的生活环境下成长,成为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直率真诚、勇敢无畏、大方团结的健全孩子。
4 粗心型——心里似明镜,一做就出错
粗枝大叶是一个坏习惯,这种习惯常常导致事情办砸。对于孩子来说,粗心、马虎会使生活和学习受阻,影响学业。
案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的期望。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想拿孩子的前途当儿戏。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后,这种关注加重了。
令我们伤脑筋的是,孩子有一个毛病,一直伴随着他,就是学习非常粗心,一直改不掉。每次考卷下来,他都会因粗心丢不少分。考数学时,他经常看错题,比如,“3”有时看成“8”,“24”有时看成“42”,有时看错小数点的位置,等等。考语文时,他经常把形近字弄错,比如,“末”写成“未”,“已经”写成“己经”,等等。
每次为这样的事批评他,他也很痛苦。有几次,还被我们说哭了。儿子说,他也非常讨厌自己粗心,可就是改不了。面对这个“马大哈”,我们都没辙了。
上面这个例子或许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孩子粗心马虎成了令父母着急上火的“老大难”。有位老师曾经忧心忡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试题孩子其实都会做,就是因为粗心,不是把题意看错,就是把数字看错,有的漏掉小数点,甚至把关键的符号看错,等等。
实际上,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别说我们的孩子,就连很多成年人也不可避免。
一般而言,成人从事职业化工作时,很少由于粗心弄错事情,而跨行业做事时,就不能保证了。这绝对不是为我们的孩子开脱罪责,重要的是要提高父母的认识,不能因为孩子粗心就大伤脑筋,重要的是弄清孩子粗心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粗心马虎不能容忍,经常训斥孩子。最有害的是,他们常给孩子贴上“马大哈”的负面标签。比如,他们经常教训孩子:“你就是一个马虎虫”,“你就是屡教不改”,“你不可救药了”……这些话都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无意识地做错,丧失学习信心。
在一些情况下,孩子粗心说到底是能力的不足。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参悟其中的玄机。有的孩子考试考砸了,常以粗心作为借口,使父母信以为真。孩子性格粗心,长大后就是一个“马大哈”,不能从事会计、金融、火车驾驶、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直接与孩子的视觉能力相关,如果出现一丝错误,则可能给工作和工程造成重大损失。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提高其学习能力,则可避免粗心的几率,在长大后,可以提高工作业绩。因此,马虎是一个非常不良的习惯,说是能力的不足也不为过。一个孩子如果养成马虎的习惯,可能会对其一生造成影响。
导致孩子粗心的原因有很多,与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生理发育都有一定的关联。对孩子的粗枝大叶,有关教育专家做了很多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所致。比如,审题错误、字迹潦草、书写过于仓促、缺乏良好的检查,等等。
2.父母平时工作忙,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面面俱到,导致孩子的粗心形成了习惯。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由自然发展,有的父母常常在外地工作—出差、打工,等等。
3.作业太多,孩子疲于应付,紧追快赶,导致忙中出错。
4.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不能集中注意力,我行我素,学习心不在焉。比如,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5.孩子的生理发育不全。比如视觉记忆和辨识能力较弱。
6.孩子性格和性别不同,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细,有的粗,相对来说,女孩比男孩细心一些。
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可过于急躁,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不要期望一蹴而就。但应该明确的是,粗心是人的一大毛病,是一种能力的不足,一定要改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给予孩子切实的指导,而不是瞎指挥,让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措施如下:
1.父母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孩子做出表率,并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集中精力,静心做事。比如,家长看电视不应开得太大、生活作息有序,等等。
2.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杜绝应付敷衍,让孩子漂亮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东西摆放整齐、垃圾入箱、饭后洗碗、扫地干净,等等。
3.培养孩子的细心。比如,做事要仔细,做作业要多读几遍题,真正了解题的来龙去脉,等等。
4.父母可以找到孩子经常粗心的地方,集中起来,逐一解决。比如孩子会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可给孩子弄一个错字本,专门训练。
5.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这样可避免粗心大意。
5 叛逆型——只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孩子叛逆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即使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也有可能与大人“对着干”,但他们经过短暂的教育后,马上可以改邪归正。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常常做出令父母和老师惊异的事情来。
案例
我们家孩子今年上初中了。人家都说,他到了青少年叛逆期了。我们也发现他最近的表现,常常让人很恼火。
儿子不喜欢看书,作业潦草敷衍。平时做作业边写边玩,极不认真。这不,他上初中后,坏习惯在成绩上反映非常明显。有次考试都退到倒数的名次了,我们为此火冒三丈。没想到,儿子反应很冷淡,顶嘴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随后就沉默不语。孩子爸见了,就冲上去打了他一顿。儿子真的长大了,不像小学时被打后又哭又闹的。他这次丝毫不“屈服”,梗着脖子说:“你打死我算了!”说完就摔门进屋了,开始和我们冷战。
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儿子就不怕我们打骂他了。现在,他是更加逆反了,常常为一些小事情,跟我们“唱反调”,不管对错,一概反驳。我们都非常苦恼。
一般来说,十二三岁的孩子叛逆是很正常的,与父母“唱反调”,甚至“对着干”再正常不过,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采用一贯的思维方式对待孩子,当孩子到了该变的时候,父母没有来得及做好应对孩子变化的准备,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管教孩子,挫伤了孩子刚建立起来的“自尊”,反而认为孩子“不懂事”。
有的父母看到这里,可能心中不悦,自己辛辛苦苦的,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长大以后,有了独立的人格,要求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他开始要像成人那样生活,想拥有权利,承担责任。家长如果能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跟上孩子的变化,亲子之间就不会发生矛盾、出现摩擦了。
孩子由于处于成熟期和半成熟期的状态之中,对一些事情的判断模棱两可,处于矛盾困惑之中,想独立却独立不起来。而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烦恼得不到理解,开始建立起来的“个性”又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和父母沟通,常被父母责问,心中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孩子的叛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孩子的叛逆折射出父母在平时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可能过于严厉、专制,打压孩子,顺从家长的意志。
叛逆是十四岁左右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叛逆的程度越大,其时间就越短。一些父母不明就里,粗暴压制孩子,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其实,叛逆期的孩子就像弹簧,父母压制得越紧,他就反弹得越厉害。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由婴儿时期对父母的无限崇拜转变为开始怀疑一切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大人的那套唠唠叨叨的方法都听腻了,时间一长,唠叨也对孩子无济于事了。大人的强制,甚至打骂也没有用,因为孩子想坚持自己的看法,根本就不听大人的意见。
孩子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父母如果按固有的教育方式,丝毫不顾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会变通,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孩子就会压力加大,无所适从,亲子之间关系就会出现紧张、对抗的局面。
家庭教育之所以失控,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提高了,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当做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整天后,满身疲惫地回到家,来不及休息和放松,便被父母追着学习,孩子对此自然反感。父母则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严厉不够,变本加厉地要求孩子,使孩子更加无所适从。于是,亲子关系僵化,难以沟通,使一心望子成龙的父母很受伤。
一个孩子曾经对教育咨询机构说,父母的眼里永远只有我们的缺陷,永远只有学习、再学习,而念念不忘的是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父母永远都不会满意,他们认为或许能考得更好一些。我如果在班里考了第一,父母就说应该拿全校第一;我拿了全校第一,父母就说应该拿全市第一……父母其实很“贪得无厌”,每一次考试都非常计较,而不认为只有后面的考试才重要。
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对孩子的关注有限,仅限于在正常的饮食起居方面,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心智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往往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轻者斥责,重者打骂,强制孩子顺从自己的意志。
母亲有时候可能会耐心教育孩子一番,但更多的时候是唠唠叨叨,“怎么会这样”云云。父母的做法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原本可以顺利沟通的事情也变得复杂微妙起来。这时,父母才站出来弥补这一切,花费的代价往往更大。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错误、不听话,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而孩子却不怎么领情,于是责怪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往往是不妙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危机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而不顾孩子所关注的事情,有时却不如孩子知道得多。
实际上,孩子任性、固执并不全是坏事,这是形成自身良好个性的保证,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孩子如果人云亦云,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父母这时就要当心了。这是因为,每个人所面对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会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成就自己。一些父母由于自身错误的行为,导致孩子固执,下面的情况便是这样:
孩子正在进行正当行为,父母粗暴干涉。孩子正在进行一些正当行为,玩得在兴头上时,父母不由分说,拉上孩子便走。孩子不愿意走,自然会起身反抗。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尊重的愿望。父母如果在事前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孩子则不会固执、任性。另外,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时,会执著地坚持到底。这时的孩子可能犯错,但他不知道怎么做才对。再就是,父母爽约的时候,孩子会比较固执。有的父母常答应孩子做这做那,但往往是空头支票,说一套做一套,引起孩子坚决抵制。
毫无疑问,过于任性、固执的孩子长大以后常常过于倔强,看法极端,遇问题容易钻牛角尖,形成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性格。他们很难与别人相处,人际关系一般,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是恶作剧,更不是无理取闹,绝没有“挑战”的意思,他们期望的是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他们这时并没有摆脱对家长的依赖,而是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固执和叛逆行为呢?
1.弄清原因。首先,父母应分清孩子固执的程度,不同对待。如果属于父母自身错误的情况,应调整自己的做法,下次提前通知孩子。
2.有诺必行,尊重孩子。父母在生活中不要给孩子乱许诺,更不要爽约。同时,父母在一些场合要注意孩子的自主权,维护孩子的自尊,不要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
3.不作判断,弄清真相。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情时,父母不要随意猜想,甚至往不好的地方无限发挥而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应征求他的意见,让他谈自己的看法。自己探得实情之后,针对孩子不对的地方,谈出自己正确的看法,加以引导,以商量的语气和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用威胁和强制的方法教育孩子,以免适得其反。
4.观察沟通。当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可观察事情发展的趋势,发现错误问题要引导孩子,与孩子做朋友式的沟通,以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5.保持冷静。父母看到错误、幼稚的想法之后,一定不要生气,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时再和孩子进行沟通。父母遇到孩子有叛逆的行为时,不要以为权威受到了挑战,要先分析孩子说的是不是对的,有道理的应予以支持;不对的,要仔细分析原因,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晓之以理,说服他们。
6.让孩子体验。经过体验一些事情之后,孩子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
7.和孩子沟通要讲究技巧。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真实的见解,并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对孩子不要用家长式的说教,而是使用鼓励、提醒、夸奖、建议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8.父母不要太主观,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虽然都是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但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既主观又霸道,而不知道孩子到底想什么、需要解决什么,一直重复“老一套的说教”,让孩子心烦不已。父母应给孩子诉说的机会,了解孩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教育孩子才有方向和依据。
9.注意沟通方式。孩子都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父母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父母根据问题的敏感程度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专心听他们心里的意见和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可以和孩子一块吃个饭,一起去听音乐会等。
10.父母不要发火。成人之间的交流就忌讳轻易地发怒发火,和孩子沟通也是一样。生活中,一些父母听了孩子的“一番真情流露”之后,感觉孩子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控制不住自己而大发雷霆。父母这样做其实就是堵住了孩子以后的真心话,孩子以后会软硬不吃,导致沟通更加困难。
6 偏科型——只喜欢上数学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往往把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得名列前茅,但把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却学得黯然失色。这样的孩子被班主任老师称为“一面光”,他们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案例
女儿今年上高一,意味着她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在渐渐逼近。女儿在学校很上进,也热爱学习。但成绩“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数学成绩一直独占鳌头,有“数学公主”的美誉;忧的是英语成绩常常亮红灯,从未及过格,又有“英语矮子”的绰号。
她经常得到数学老师的称赞,又常遭遇英语老师的冷脸,心中就像五味瓶。老师说她“顾此失彼”、“瘸腿生”,有同学还叫她“一面光”。为此,女儿心里很难受。其实,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偏科生。
谁不想成绩全优?做数学和物理题,她由衷地喜欢,挡也挡不住,相反,叫她背单词、练听力,就是“赶鸭子上架”,真应了那句话:“强扭的瓜不甜”。班主任为此常常找她,再三“叮嘱”,如果英语“稍微用心”一下,总成绩将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可这个“稍微用心”对于她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女儿也想全面发展,所有的方法都用遍了,她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英语智商问题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位父亲焦虑的心声,这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孩子偏科的烦恼和无奈。可以肯定的是,考试要的是全面的成绩,展示的是综合能力,所有的科目都是重点,不可偏废,否则,重点大学就会与孩子无缘。
综合素质就像一个乐队演奏,如果里面有一个“南郭先生”,就有不和谐之音,当然不会演奏出美妙的旋律;综合素质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有一个零件功能失效,就不会生产出精美的产品。学习也是这样,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厚此薄彼,导致成绩失衡。
对偏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其他功课很好,但一两门功课却下降得厉害。一般来说,孩子在高中时偏科也算正常现象,因为牵扯到分科,但孩子如果在小学或初中偏科就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了。因为,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要想纠正孩子的偏科问题,首先要弄清孩子偏科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偏科呢?分析如下:
1.孩子自身的问题。孩子学习有兴趣之分,对感兴趣的科目非常重视,动力十足,效果明显;同时,轻视不感兴趣的学科,很少把功夫用在上面,学习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2.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有的孩子偏科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喜欢某科老师的缘故,愿意听、学、做该科目的知识,学习成效显著;同时,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也不喜欢他教的科目,不用心,花的功夫少,学习没有效果。
3.受家庭的影响。父母的专业往往会影响到孩子,比如,父母是语、数老师,孩子的语数成绩就好。
4.孩子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方法欠佳,导致学习效果不大。
5.孩子学习认真刻苦,但由于时间有限,弱势科目太费力,孩子爱莫能助,只好放弃。
毫无疑问,偏科生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明显的劣势。有的科目成绩在班级中出类拔萃,有的科目成绩却低得离奇。其实他们本可以跨入优秀生的行列,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有了自己的“短板”,即偏科。在一些重点高中,一般对不偏科的高三学生来说,进名校颇有些难度;但对偏科的中等生而言,相对容易一些。老师的精力如果多用在一些中等生身上,偏科的中等生很容易成为考试中的“黑马”,潜力巨大。
教育专家经过统计发现,中高考中的黑马一般都是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偏科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不是一帆风顺,甚至遭遇过“走麦城”,面对考试的失利,悲观的学生自我否定,慢慢消磨前进的意志,而那些黑马都很乐观,不被暂时的挫折所吓倒。偏科生如果寻找到得当的学习方法,或者找老师提供良好的建议,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中高考中的黑马。
一位化学老师说过他的一个学生:王某高三时化学成绩很差,在那一年宝贵时光中,王某选择了放弃学习化学。按他的话说,自己认为化学反正学不好了,学习它是对资源的浪费。正当他在化学课上朝秦暮楚的时候,我没有动声色。
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你是一个潜力非常大的学生,化学成绩却一直在及格线徘徊,这是因为你自己心理上的放弃和胆怯。要想在高考中跨越重点大学的门槛,各科成绩就必须均衡提高,落下哪一科,重点大学就没有希望。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一定可以锦上添花。”
这位学生说:“那我如何入手呢?”我建议他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弄清自己的短板,然后选择一套好的参考书,熟练掌握各种典型试题。重要的是,放慢做题速度,多想解题方法,弄清化学实验的各个步骤和目的,边做边积累,对化学的兴趣会不断加强……这位学生按照我的话做了,化学成绩提高很快,后来已把我当成他的好朋友了。令人吃惊的是,他最后被复旦大学录取了。现在,他经常向我汇报他的大学生活呢。
因此,孩子即使有偏科的倾向,也不是无可救药,除了巩固优势学科外,重要的是去掉心里对劣势学科的恐惧,培养劣势学科的兴趣,不断加强短板。相对而言,由于自己不努力而导致的偏科,补起来自然容易得多。具体来说,下面的学习应对措施可解决孩子的偏科问题。
1.树立自信心。偏科的孩子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说明其他课程也是可以学好的。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偏科的原因,树立起自信心,激发起孩子对弱势学科的动力。这样纠正偏科就有了希望。
2.端正学习态度。孩子偏科固然有老师的一部分原因,但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还是占主要原因。父母要帮孩子试着接纳老师、理解老师。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学好,自身条件所限或偶尔批评甚至偏向一些学生也是正常的,孩子不要由于态度问题而导致“殃及池鱼”,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必要时,父母可与该科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3.注重综合实力。父母要告诉孩子偏科的危害性,特别是决定孩子命运的考试。父母应教育孩子不要只凭兴趣学习,应该全面发展。父母可试着培养孩子的弱势科目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它们也有很多的奥妙之处。父母认为必要时,可给孩子请一个好的家教老师,从拉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孩子认识到弱势学科也是生动有趣的。
4.加强短板。孩子对学习都有很浓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自身下的功夫不够造成的偏科,只需对弱势学科多下功夫,加以弥补就可以了。数学不好可能是由于基础太差所致,语文不好是因为兴趣不浓所致,等等。
最后,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是造成偏科的主要原因。在补“短板”的同时,不要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否则,可能形成“摁下葫芦起来瓢”的局面。
7 依赖型——没有父母,我该怎么办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自力更生”……这些都是最朴实、最有力量的话,也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箴言。可在错误生活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还是“不劳而获好”,应让孩子多享受、少做事。
案例
我的孩子叫付小兵,今年12岁了,上初一。孩子是独生子,被亲友等一大群人宠着、惯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孩子依赖性非常强,相应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别的孩子差许多。在周围的亲戚当中,没有一个孩子和他年龄相当,孩子一直在大人的过分溺爱、保护中长大。
一次,孩子参加了三天的夏令营,回来时一身脏兮兮的,活像一个乞丐。我发现,走时给他带了一盒罐头,他却懒得打开吃。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饼挂在脖子上仍饿死”的人。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对他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认为,孩子小,照顾他是我们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但还这样依赖人。以后,他如果上了高中,可能要离家住校,能照顾好自己吗?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很差,真担忧他以后的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依赖父母的孩子非常多,这是当前教育孩子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过于依赖父母,案例中的付小兵生活不能自理,事事依靠父母,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像付小兵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难适应社会。“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爱孩子,否则,就是在害孩子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幸运的孩子们自然成了幸福生活的受益者。父母们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孩子,不让孩子做一些艰苦费劲的事情。
生活中,父母不愿让孩子做家务,怕孩子累着;不愿让孩子作尝试,怕孩子出危险;不愿让孩子独立自主,因为他们还小……父母总有太多的“不愿意”的理由,而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父母们认为这就是“爱”,“祖”字辈的老人更是把溺爱孩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其实,只有经过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觉得珍惜,才觉得香甜。生活就是奋斗,就是劳动,而不是仅局限于学习方面。有人做过统计,在影响成功的所有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率,而情商和后天的努力才最关键。
每一对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一条龙,而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条虫。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以后才能找一份好职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由于对孩子的高期望值,父母们不愿意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吃苦出力的活更是不让孩子沾,甚至连家务都由父母自己承包了。父母不为别的,就怕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大为增强。
父母对孩子管得过多、过细,照顾得“毫无节制”,这其实是在“自作自受”。孩子渴了,他们立刻把开水端来;孩子想要一件衣服,他们不辞劳累,给孩子买来;孩子饿了,他们立即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父母给孩子的一个信号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做,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做好。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习惯成自然,当孩子需要独立时,父母的催促已不能起多大作用了。拖延、磨蹭、撒娇就是孩子对付父母的办法,父母往往都吃孩子的这一套,因为是自己的孩子。
而且,一个人依赖他人的时候,心里会有某种情绪,那就是感谢,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感在心里滋生。没有父母时,他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怨恨、挫败。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全程,孩子最后终究要走上社会这个大舞台,终究要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好在父母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可孩子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有恒心、善于改正,还是可以挽救的。下面的措施可为父母提供切实的帮助:
1.不要斥责孩子。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出力不讨好”,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依赖性而斥责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自怨自艾,更加不利于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2.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孩子的依赖行为,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独立做一些最简单的事情,比如,自己穿戴和做简单的家务,等等。慢慢地,父母再让孩子做一些更复杂些的事情,以充分锻炼孩子的耐性和意志。
3.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孩子可能正在做着什么事情,父母不应再包办,应该观其行,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即可。
4.让孩子自己主动选择做事。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之后,应往深里做事情,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奇和发现。此举也促使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走上成功之路。
5.尊重孩子的努力。孩子的“劳动作品”,不论做得多么糟糕,父母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激励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