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营销的6个特点
重视自媒体
还记得,以前我们获取信息,一般只能通过读报纸、看电视、听电台广播、阅读杂志等,但我们还要发出我们的声音,说岀代表自己的话。
这时,互联网时代来了。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一伟大的时代,它的匿名性、自由化,给了我们自由轻松的舆论环境,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发表己见,给了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以无限力量,从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社会和世界。在不讨论内容性质的情况下,互联网无疑赋予了我们更充分的话语权,我们能在论坛上发帖,能在博客、微博上写文章,在社交网络自建小组组织讨论。仿佛,我们也成为一个“大众媒体”,有自己的信息发布阵地,有自己的听众和观众。我们称之为“自媒体”。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而来自大众媒体和网络权威网站的“主流媒体”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大一统的声音”覆盖,每一个人都按照独立获得的资讯对事物作出判断。随着网民的参与,自媒体威力不断增强。
在社会化营销中,声音就是口碑,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下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潜藏着无限的力量,不发则已,一发惊人。无数网络名人的出现、加拿大男孩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走红、突尼斯和埃及的人民运动,都最能说明此道理。
重视自媒体,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要在认识上重视,也要在行动上重视。认识包括认识自媒体的特点、类别、运行机制与商业应用等。而营销行动就是在了解自媒体的相关知识后,就要考虑实际使用,以便营销体系更加强大。一般来说,对于自媒体我们要做到趋利避害。趋利是鼓励、营造自媒体,即我们的顾客、网民发出正面的声音,然后整合到营销当中。当然,聪明的营销者还能在无数社区内容中挖掘出有益的声音,然后进行放大。避害则是面对负面的声音,首先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治标之本。但一个企业无论做得多好,也有不满意的顾客。此时,我们要建立响应机制,主动“聆听”,监测网络,主动发掘市场情报,发现埋怨,发现不满,然后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注意:是处理,不是假装听不见,也不是要把这些信息删除。
柯达公司的首席聆听官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有关聆听的:聆听客户的声音,并作出适当的反应,懂得分辨在哪里听到,如何听到,什么才是噪声,什么声音最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美国柯达公司就设立了一个叫“首席聆听官”(Chief Listening Officer)的职位,专门负责这方面的营销研究,然后建议公司作出适时和适当的行动。有趣吧?
平等、自由、礼貌地对话
对话?社会化营销是一种新营销吗?为何要对话?更不明白的是,对话与营销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证明你被营销1.0影响很深,一时难以接受营销2.0。要知道,从一开始,我们的营销就是主要靠对话。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电影时,总会有类似这样的一幕:十里长街,黄沙石路,路边两侧站满了摆摊叫卖的小贩,一个小贩大声吆喝着:“来来来,很新鲜的水果,刚摘下来的,来看看。”通过吆喝吸引行人注意,等有兴趣的人走近,这小贩又会来个出色的推销:“客官,你看这水果多好啊,全镇最好的就是我这一摊。小姐,看你美貌,想必多吃水果定成天仙……”这样的推销是多么的人性化,这就是一对一的对话。
市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的,它怎能忍受一人对一人如此低效的对话?于是,大众传媒现世后,就迅速形成了大众媒体的营销模式。对话变成了宣传,一个人说,许多人听。听还好,更多时候,借助强势的宣传媒体,企业进行信息灌输、品牌直推、产品营销。为增加宣传效果,不惜购买多种媒体,对用户进行无间断的信息轰炸。这种办法曾经效果很不错,但只是曾经。
这样的宣传其实并不是对话。而营销2.0再次回归传统,营销的对话方式从只有距离感的宣传回到一对一,或者是小群体间的人际对话。
人际对话,是一种最传统、最真实的对话。这不是模拟对话,而是真真实实的对话。你说,我听;我说,你听。闭合的传播,信息得到一个良好循环。人际对话最大的特点是亲切,给人亲切感,拉近彼此的距离。网络语言“亲”,简单一字,就给人传统营销很难达到的亲密感。“亲”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成为许多淘宝客服的常用语。
用对话方式参与营销,优点很多。它能使企业更加亲民化,使企业更容易接触到用户情感的交流层面,而对用户来说,可以方便地找到反馈渠道。此外,基于情感的对话,容易形成口碑传播、病毒传播,以用户之口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虚拟品牌形象。
在营销2.0下,要重视与消费者的对话,因为“市场就是对话”(Markets are conversations)。而社会化媒体,让企业和用户的交流更加便利,为企业与消费者的对话找到了多个接触点,如论坛、微博、社交网络等。在运营成本上,一对一式远比一对多和多对多式成本高,但这样的投入是非常有价值的,你极有可能因此而得到一个忠诚的客户。守着一个客户花费的成本只是吸引一个新客户的十分之一。作为企业,面对价值和成本的冲突,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有所选择。
有关twitter的10种礼仪
克里斯·布洛根(Chris Brogan)所说的#微博礼仪#:大头像是本人近照;没有责任一定要粉谁;常常用评论来互动,聊天不要转发;不要私信要求别人转发;不要做话痨;不要转发称赞自己的微博,评论说“谢谢”就可以了;公开赞赏或推荐别人;写体验不要太“广告”;多点赞赏少点批评;分享就是关怀。
去中心化营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人都有一步上青天的美梦。而做营销的,想的是一炮而红的伟大杰作。曾经,在电视年代,电视广告作用巨大。特别是央视广告,某些企业因为在央视做广告,从而红遍中国,创造了销售奇迹。但这毕竟是少数,现在整个环境变了,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我能断言因为买一两个传媒广告而一炮走红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市场供给饱和,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一打开电视,牛奶广告也至少不下三家,但我还没有看报纸、读杂志,对,还没有上网,那凭什么我会选择你?单一中心的宣传模式走不通了,强势的传媒也不再强势了,现在,网民声音渐大,自媒休开始奋起。
对于去中心化,有的人对此的理解存在误区。
● 误区一:认为去中心化就是不要大众媒体,极力使用网络媒体。他们听到社会化媒体作用大、费用低、效果好,就扎根新浪微博,研究个穷尽。穷尽没有错,但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这还是中心营销。
● 误区二:去中心化就是什么也重要,这等同于什么也不重要。这是无中心论。营销要讲求重点,去中心化营销就是在点上做工作,使之成为营销辐射球,成为一个放射性体系。
所以,去中心化营销就是指:营销不局限于单一明星用户、单一营销手段、单一营销环节、单一营销平台,而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立体营销,层次分明,有主有次,聚合资源,合理分配,讲求总体效益。去中心化营销建的不是一个工厂或几栋民居,而是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或许有高耸入云的大厦,或许有古色古香的庙宇,或许有幽静的山区绿道,除了特色建筑,还会有旅店、房屋、游乐场等。
戴尔公司一直走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前沿,为我们开创了一个个经典案例。2006年,戴尔美国开通企业博客,用于和消费者及客户沟通。后来戴尔又在twitter上展开营销,它通过twitter实现了650万美元销售额的成功案例。在facebook上,戴尔也紧跟脚步,建立了Idea Storm社区,用户可以在上面和戴尔的设计师们一起来设计电脑的包装,提出建议,对戴尔新设计的样品投票表决等。每次Idea Storm举办活动,大约可以收集到11500个创意。
戴尔这样大规模的企业,并没有只在某一个中心进行营销,而是建立各种微中心,每个营销中心职责分明,按照各自的特点,实施相应的营销。戴尔把每个中心的营销效能发挥到极致,并聚合多个中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营销体系。去中心化就是,不要死套在一棵树上,营销的森林太大了。
巧用关系
不得不说,facebook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联结世界每一个人。因为这样的理念,设计出的互联网产品也是以关系为中心的。关系的魔力在于联结,根据六度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就如我可以通过我的朋友认识他的朋友,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认识我。这就是伟大的发明,一个联结的梦想。
对营销敏感的读者,一定联想到几个名词:口碑传播、病毒营销。没错,社会化媒体下同质人群(同需要、同兴趣)的组织结构和辐射无限延伸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上很容易就能产生口碑营销、病毒营销。口碑营销,是消费者自动传播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良好评价,从而让人们通过口碑了解产品、树立品牌、加强市场认知度,最终达到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目的。病毒营销,是信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通过别人为你宣传,实现“营销杠杆”的作用。
关系,代表的不只是一种联系,更是代表着情感。我与你不认识,是陌生人,我为何要与你对话,还要买你的东西?因为不认识,所以缺乏温和的情感,只有防御甚至敌对的心理。这不是心理剧对话,更像是许多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写照。
我认为,要进行社会化媒体下的关系营销,其重点当然是关系,培养关系就是重中之重。与顾客培养关系包括以下内容。
● 搜集资料,了解用户。要与人家认识,开始首先是对话。对话前要考虑应该聊些什么——用户知道的并且感兴趣的。礼貌参与并建立对话,用户一般都会很惊奇,居然商家会关注他,并了解他的喜好。
● 积极对话,加强互动。开始了第一次对话后,用户会放松心理戒备,我们可以借势进行积极的对话,并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有趣工具进行互动,加深彼此的认识,增进感情。
● 在现实中巩固网络关系。与顾客建立了朋友关系后,我们就可以推动现实的活动,活动一定要是有趣的,并邀请他们参加。对顾客来说,这表明商家重视他们,关怀他们,奖励他们。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建议。其实,所谓建立关系,每个人都有生活经验。你平时是如何与一个人建立关系的?无非是了解他的喜好,多点交流,多些接触,增进彼此的好感。没错,网络上也是如此。在社会化媒体中利用关系,就是如此简单。根据日常生活,或许你还会有比我更好的方法与别人交朋友。
鼓励创造
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分享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是科技建立起了互联网的框架,那么就可以说,是网友的分享内容构筑起了互联网的血肉。互联网除了网站贡献的内容,还有无数的网友用他们的博文、用他们的回帖、用他们的自制作品、用他们的符号作出了贡献。没有了分享的互联网世界,就是只有框架的虚空世界。
在Web2.0时代,其中一个特征是用户创造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网络上的内容主要是由用户产出,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生成自己的内容,而不只是由以前的某些专业人士或内容提供商生成。
成功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内容应该交给用户,让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企业只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星巴克在My Starbuks Idea平台上鼓励用户对星巴克的产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不是显摆,而星巴克真的尊重用户意见,并认真听取,进行改变,最后还会及时把处理情况告诉顾客。
我们进行社会化营销,就要懂得运用网络的UGC机制。企业需要用户积极参与、积极表达,需要大众协助,共同创造以完成内容。这样可以充实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既方便企业在该平台上的展示,同时也利于平台用户搜索并获取企业信息。当然,承载了社会化媒体功能的UGC模式还有它的强大之处,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思路和顾客反馈。网友创造内容后,经过分享,就可以把企业的信息传播出去,并播下“回归”的种子,可能在某个节点、某个地方就会诱发网友的“回归”行动。这样,企业网站可以有多个信息流和流量入口。此外,分享是不会停止的,它会一直传播。只不过,并不是每个节点都能产生“回归”行为。
回归人性,突出个性
这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最后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用来总结以上几点。在讨论之前,请先做一个选择题。
请问购买你产品的顾客是谁?A.消费者;B.个人。无论你选择哪个答案,请你再花片刻思考你的回答。
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许多人果断就选了A,因为既然会购买我的东西,当然是我的顾客,或者叫消费者。这没有错,我们平常也是这么认为。但你知道消费者是什么吗?消费者就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没有身份的团体。为了便于识别,我们往往会为其贴上标签,什么年龄段的人、什么地区的人、什么职业的人。他们不是有个体区别的人,他们只是会消费,只是会购买,他们是以“他们”——无名氏群体而存在。
不知道又有多少个朋友,会选择答案B呢?从常理上来讲,这也是对的,购买你产品的顾客不是人,难道是神魔鬼怪?问题有点白痴,人当然是人。那你清楚人是什么吗?人怎么样吗?人本身是独立的,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个性的想法和独特的需求。人会有情绪,有时心情好,有时心情差。人遇到高兴的事情时,会喜欢分享;遇到伤心的事情时,希望得到安慰重视;遇到困难时,期望获得帮助。人具有立体属性,涵盖方方面面。这些你又是否知道呢?
这是两种营销观念。大多企业、营销人员都属于第一种,认为顾客是个群体。在这种观念下,他们相应地进行粗糙的营销,即便精确也只是落实到团队级别。但在社会化媒体下,我们应该树立第二种观念,把营销落到每一个个体上,根据个体差异,实现人的营销,个性的营销。
把顾客当成人,这只是我们观念上的转变。顾客是人,我们知道人对陌生人是有戒备的。营销之初,对于顾客,我们是陌生人,随便的对话只会引起他们的敌意。那么我们会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与他们对话。在对话之前,我们会考虑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有这样的准备之后,我们搭讪的成功率是否会高一点呢?估计你肯定不会与顾客一见面就来一句:我们的产品多么多么好,你想购买我的产品吗?问题是,这样的推销有用吗?
把顾客当成普通人来看待,企业和顾客之间要相互尊重,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企业要把顾客当成有思想、有独特需求的人看待,同时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以各种方式发出的声音。在顾客有需要时,企业就行动起来。在顾客看来,他会感觉自己被重视了,企业会听取他的意见而不是他们的意见,并且会因为他的建议而不是他们的建议而改变;企业在倾听他的声音,并且会积极响应。对于顾客来说,这样的体验非常深刻。但其实,这只是人性的根本。企业只是回到人性之最初,如此营销便令顾客感动。
没有错,把每个顾客都个性对待、认真倾听,这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成本都非常大,但如果说你的顾客将会因为你这样的对待,从而成为你的朋友、好朋友,甚至是战友。你还会觉得成本大吗?你的朋友会支持你的商业,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你的好朋友,会为你献计献策,同甘共苦,会原谅你犯的错误;你的战友,会与你(公司)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他、你、公司三线连心,荣辱与共,他会保护你,会捍卫你的名声。如果有这样的顾客,这成本还算大吗?
也许有的人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顾客,我只能说,只是他没有遇到过。也许有的人,不相信营销效果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只能说,社会化媒体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实践,就有可能;不尝试,肯定没有可能。我想在这里补充社会化营销的第七个特点:不要怀疑,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