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赢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无信不立:信誉是立足的基础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誉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与人的交住中,金钱、权力只能得到别人的屈从和众人的隔离,但屈从和隔离只会产生平庸和冷漠,而绝不是伟大和关怀。只有信誉才产生热情与忠诚,热情可以燃烧沙漠,忠诚则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

失去信誉的人是最为不幸的,因为信誉的失去,意味着品性的弱小和风格的不佳。一个人有了信誉,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席之地。一旦失去信誉,就会像倒下的树一样,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信用对于做人十分重要,古圣先贤认为信用是为人之本,孔子就说:“无信不立”。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无信不立”的故事:

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说:“老百姓有足够的粮食(是食);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足兵),老百姓对国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缺少一个条件,三者中少哪一个好?”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在剩下两个条件中,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来死亡是正常的,然而民无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因为一旦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不可能屹立。而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个道理,你可以相对弱小一些,也可以不十分富裕,但你万万不可缺少了信誉。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他是孤立于各种人群之外的,他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因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单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闯荡天下的,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无信不立”,它的范畴相当广泛,其中包括个体和整体。个人没有信用,就没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干不出什么大事。政府没有信用,人民就不相信,不被人民相信的政府,政令就不能施行,国家就治理不好,终将会垮台。

季札出使徐国,徐国国君对他佩带的宝剑非常爱慕。可季札还要出使别的国家,暂不能将佩剑相赠。当他再次来到徐国时,徐君已去世。季札便把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跪拜相赠。随从不解,季札说:我心已许之,不能因为他死了,就可以失信!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朴素的美德,就像上述的人物,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有默默自觉的行动和最本真的话语,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让人心生尊敬并感受到道德的光彩和人性的温暖,而有着道德光彩和人性温暖的世界才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无信如同车轮子中心和边缘没有支撑一样,没法行走。诚信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一个信用缺失、道德低下的社会,不可能有快速、持续、良性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只有讲信用,才有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转、前行。不讲诚信者,也许能获得眼前一时的利益,但难以长久;诚实守信的人,虽然有时眼前会若有所失,但却能“心正、气顺、颜美”,赢得人生长久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业常青——人品名声上和事业宏图上。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智者言:“失去信用是最大的失败。失去了信用,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成功。

诚信需要个人的坚守和践行,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弘扬和保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起保障诚信的更加有效的机制,当诚信的浩然正气蔚然成风时,我们所呼吸的社会空气将会更加清新宜人——这是人们对理想生活家园的共同追求,从古至今,不曾改变。虽然,它有时会面临考验,甚至让人感觉有些悲观,有时诚信还有可能得不到好名声反而遭人诬陷,但哪种义举会没有一点付出和牺牲呢?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代价。当然,义举的代价应该尽量减小。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努力,让不诚信者付出更大的代价,让事实来告诉人们:诚信有好报。

“我诚信故我在”,诚信只为心安——这应是一个人心中和一个社会不变的主旋律。信义传千古,美德恒久远。

2.信任是生存的根源

只有彼此间的信任,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源,而绝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与契约。

人是社会的人,在分工协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维系人类生存的纽带。

假如没有了信任——这心灵上的契约,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平静和色彩。

有一次,两个淘金人在一片起伏的沙海中迷失了道路。白天炎炎的烈日,夜里透骨的寒冷,不仅耗尽了他们的食物与淡水,也消耗了他们的精神与体力。肩上沉重的金子更使他们疲惫的身躯变得极度的虚弱,但横亘在面前的依然是那一望无垠的沙海。

随着时间的流失,淘金人的信念开始动摇。尽管金子的沉重增加了他们行走的困难,他们也知道会因此被夺去生命,但他们仍然舍不得那诱人的灿灿金色。因为,正是为了那些金子,他们才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险途。

就在他们百般绝望的时候,淘金人遇到了一个穿越沙漠的当地人,但当地人已没有食物和水送给他们。可当地人告诉淘金者说,只要跟着他走,他会带他们走出沙漠的,因为他已穿越沙漠无数次。

经过反复权衡,两个淘金者中只有一个肯与当地人同行,而另一个却怎么也不相信当地人的话,坚持留了下来。

后来,当地人带着那个淘金者走出了沙漠,而那个留下来的人,就在那沙漠中耗尽了生命。直到很久很久之后,一路驼队才在流动的沙丘中,发现了他早已干枯的尸体。因为黄金的重负,淘金人的一大半身体深深地陷进了沙里。

我们已习惯了邻居猜疑的目光;我们已经认可了危难中的旁观和冷漠;我们理所当然地对来客反复地验明正身;我们更习惯了买东西时售货员仔细地检验钞票的真伪,而我们自己不厌其烦地查明货色真假的场景;甚至在发薪水的时候,面对刚刚从银行提出的钞票,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揉搓一下,听听声响。

当物质的文明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却在不同程度地开始荒芜。我们开始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我们以往的信任都到哪儿去了呢?

我们可以持有怀疑,但我们又怎能没有信任?只有彼此间的信任,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源,而绝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与契约。就像那个枯死的淘金者,仅仅是因为怀疑,就拒绝了信任,从而也就拒绝了原本可以璀璨的生命。

《狼来了》中的牧羊小孩在山上放羊,小孩觉得无聊,便想了个恶作剧。他大声地喊“狼来了”,附近正在劳动的村民闻讯跑到山上一看,原来小孩在撒谎,便批评了他几句就回去了。过了一会儿,那小孩又大声地喊“狼来了”,那些村民们听到叫喊又带了棍棒赶来。那些村民又受骗了,气狠狠地训了小孩一顿又走了。小孩正觉得很开心,一只狼果真来了,小孩吓得大叫“狼来了”,可这一回村民们变得更“聪明”了,听到叫喊,认为又是小孩闹恶作剧,便低头继续劳动。可怜的小孩被狼给吃了。晚上劳动完回家,可不见小孩下山,一些村民觉得纳闷,就上山去寻找那小孩,却只发现一只鞋子和一滩鲜血。

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且谁都明白,可是在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狼来了”事件呢?

在一个诚信被肆意践踏、日渐被抛弃的年代,人们正在为失去的东西扼腕叹息。在今天,诚信尤其显得珍贵无比。

将诚信比作“宝剑”,意指它在人际交往中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诚信就是一把宝剑,它可以为你披荆折棘,开山辟路;它可以为你扫奸除恶,建信立义。可是,如今这把宝剑却沾上了越来越多的灰尘,已经被有些人所遗忘了。

假设你是领导,你希望你的下属更加服从你的旨意,你希望他们具有更强的能力为你分忧解难,可是你发现他们比以前更加个性化,更加桀骜不驯,你感到迷惑不解;假设你是一个下属,你希望领导比以前更加体贴下属,希望领导能为下属提供更多的福利,可是你发现领导的承诺却如风一般摸不着、看不到,你感到迷惑不解;假设你是一名顾客,你希望花最低的钱买到最好的物品,你常希望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可是你发现花了血汗钱却买回来一个废品,你便大骂,感到迷惑不解;假设你是生产厂家,你希望消费者要求别提太高,因为你也是另一条生产线的消费者,可你却无能为力,感到迷惑不解……

人们正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吞食自己种下的苦果。神话虽然被粉碎,但人们正在把它重组起来,并努力去恢复它。我们往往追求代表真实的人和事物,因为它代表着最崇高的美德——诚实与信任。

重建信任吧,假如没有了这心灵上的契约,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平静和色彩,也许世界真的就变成了那个枯死的淘金者最后生命中的沙漠。

3.信任是合作的必要前提

宋代的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为何有此结论呢?

纵观历史,秦灭六国就是利用了六国的不团结、不信任、不合作的这个天大的弱点,逐一击破,留下多少故事和传说。若是当时的六国能够舍弃争议,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协商,那六国可能就会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共同抗秦,六国可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中国的历史也可能为此改变。

所以说“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之一。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没有很好的合作计划,所以六国为秦所灭,谱写了我们现在都看到的历史,但他们当时六国为什么没有采取合作的策略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信任。

虽然都知道合作才能生存的道理,但因为缺乏必须的信任,而采取了各自为战,遂被各个击破,中国统一的历史由此开始正式进入我们的视野。

既然合作,就要用人不疑。要懂得合作就是要使一加一的结果远远大于二,或者说是一加一加一的效果远远大于三,否则,合作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先说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均来自于上天的赐予。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换,其价值也会毫无疑问的增值。而这种增值有赖于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这种合作有一个重点问题,就是一定要以信任为先。否则就是一纸空文,什么都不值了。如果我们不愿意把现有的资源去交换而获得更大利益,或者说有百般的本领不去利用,万般的智慧不去开发,其价值必受到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或者说可开发力会越来越小,直至消耗殆尽。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件事情:在美国,每一届的奥运会都会选出自己最优秀的运动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这支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从各个职业篮球队挑选出的最佳球员,他们中的每一个几乎都是传奇人物,被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津津乐道。当这些精英被整合在一起,代表美国参赛时,全世界几乎都认为他们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们太强大了。但是呢?在2002的世界杯篮球赛中,他们却遭到了失败,大跌地球人的眼镜啊。总结其原因就是因为队员间的合作缺乏默契。虽然每个运动员都身怀绝技,几乎都是顶尖高手,但因为相互之间不信任,各自为战,力量不仅没有因为整合而放大,反而因为整合而消耗殆尽。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本领再好的队伍或者说集体,如果相互间没有足够的信任,要想成其大事也是难于上青天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思考,在合作的过程中,怎么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益。当我们拥有了竞争优势,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一定要计算出如何使一加一大于二。否则,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相互消耗更直白。

要提高合作效益,想取得更大或者最大的效益,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或者每一方都要主动倾听他人的声音,采纳正确的意见和长远的建议,而不是以我为中心。其次,一旦共同形成决议,各自都要努力去完成,务必尽心尽职。切记不可自己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居功自恃,容易引起合作者的反感。更不要在失败或者受到挫折时推卸责任,否则将会失去团队成员的彼此的信任,而削弱了合作的力量,失去了合作的最初本意。

合作的最初本意是壮大己方,那合作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合作出智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独立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发,相互补充,就可以产生超常的智慧,这也就是“集重思,广群益”。其次合作出力量,合作的双方或者多方,向着共同的目标,形成的力量新组合,远远大于开始时的单一力量。

值得强调的是,既然合作,那么合作双方或者多方都要主动地承担一部分压力,甚至为了最终的目的,主动牺牲自己这一方的利益。如果都有此意,方能坦诚地合作,这种因为相互信任的合作,甘愿为大局损失个人利益的合作,必将产生出无以伦比的整合力,使己方的能力迅速放大,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或者达到最终的目的。

4.失信是做人做事的最大悲剧

失信则失民心,失民心者则必败,这一点,古今的统治者都是非常清楚的。

诚信本身并不足以塑造一个伟人,但它是伟人品格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道,诚信的人使雇主放心,诚信的人使受雇于他的人安心。

诚信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平稳存在,人与人和平共处的基础,也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它与伪君子无缘,与空谈家远离,它是一项无字的合同,它是你欠他人的,更是你欠自己的债务。有时,它无体无形,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具有更强的行为规范,具有更高的效力,就像神话里头芝麻开门的魔咒,是通行人间的特别证件。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个五花八门、变化万千的社会里,几乎一切事情都难以给出一个定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审慎地选择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

在社会上失去信誉之后,很多人就会不愿与之结交。因为,失去信誉的人,会让人觉得不负责任,与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交往,自然是心里犯嘀咕,总是让人不放心。

1887年,有一个年近60岁,外表高贵的绅士来到一家小杂货店购买水仙花。他取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等着找钱,店员接过钱后,正准备找钱,然而,她的手因整理水仙花弄湿了,并且她注意到纸钞上掉色的墨汁滴落到了她手上。她感到惊讶,因为这位先生是她的老朋友、邻居和顾客,她认为他不会给她一张伪钞,所以就找钱让他离开了。

但在当时,20美元是一笔很大的钱。于是,她还是把钱拿去让警方鉴定了。警察也为墨汁为什么会被擦掉感到困惑。在好奇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搜查了这位先生的家。果然搜到一张20美元假钞,还发现了这位先生画的3张肖像画。

原来这位先生是一位很优秀的艺术家,他的造诣颇深,能用手绘制20美元的钞票,并蒙过了许多人,直到被杂货店店员的湿手所识破。被捕后,他的那3张肖像画公开拍卖时得款1.6万美元。

可悲的是,受害最深的人正是这位先生本人。如果他能合法地出售他的作品,不仅会变得很有钱,而且也会为他的同胞带来许多利益和喜悦,但当他试图欺骗别人时,最大的失败者却是自己!

失信则失民心,失民心者则必败,这一点,古今的统治者都是非常清楚的。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率领5万人去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国君姬窟利用这一父子关系,一再要求乐舒去请求宽延攻城时间,乐羊为了减轻中山国百姓们的灾害,一而再、再而三地答应了乐舒的要求。三个月过去了,乐羊还不攻城,这时西门豹沉不住气了,询问乐羊为何迟迟不攻城?乐羊解释道:“我再三宽延,不是为了顾及父子之情,而是为了收民心,让老百姓知道他们的国君三番五次地失信。”果然,由于中山国国君的一再失信,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结果一战即败。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的地方长官,秦国那一侧有一座小山寨,靠着两国的边境,山寨中的秦兵常常骚扰西河的边民,吴起很想拔掉这个山寨,可是小山寨又不值得动用官兵,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吴起把一个车辕放到北门外,张贴告示:“能够把车辕移到南门外的人,我将奖励上等房屋及田地。”百姓从没见过这样的事,开始都不相信。过了好几天,才有人好不容易把车辕移到了南门外,这个人果真得到了上好的房子及田地。不久,吴起又把一车红豆放在东门外,再贴告示:“把红豆移到西门外的人,也可获上好房屋与田地。”这一次,人人争相抢着做。

于是,吴起又贴出告示:“明日攻打秦国山寨,第一个攻进山寨的人,将得到好地与好房。”这样一来,大家毫不迟疑,争先恐后,一举拿下了那个小山寨,使边境太平了。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培根说:“一个人守一两次信用并不难,难的是一生一世都守信用。”老舍先生也曾说过:“守信的人所以失败并非因守信而失败,而狡诈弃信的人所以成功,也并非因狡诈弃信而成功。”这是一句值得大家深思的话。孔子说过:“久而不忘平生言。”的确,信守承诺是我们立于这个社会的上上之策,是人与人相互交往中最高贵的情操。

5.信与义相结合,方能成大事

古能成大事大业者,大多以布信义于天下。信与义相结合,就大得人心,故得人信任、支持和拥护。

齐桓公、晋文公能称霸于天下,就是因此。齐桓公得到诸侯的归附,是因能遵守所签订的盟约,且能扶弱救弱;晋文公以“尊王”相号召,并能以信服人。诸葛亮平生以信义为其做人行事的准则,他治军也如此,因而得军心,故能以五万兵力抗击魏国三十万大军,使魏主帅司马懿畏蜀如虎。

在历史上,项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论抱负,项羽在秦始皇出游时,路上所有行人全部驻足观看而不敢仰视,而项羽却敢说出“我可以取代他(当皇帝)”;论能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他在垓下突围时,仅率咒骑在层层包围中,杀汉将、夺汉攀,仅以死两个士兵的代价冲出了包围圈;论谋略,项羽在战秦兵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秦军闻风丧胆。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英雄落得个“自刎”的下场,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霸王别姬”呢?究其原由是信誉使然。

项羽每攻克一座城,并没有和刘邦一样“约法三章”,从而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打算杀刘邦,但被项伯劝了几句便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谋士范增几次举杯示意除刘,但项羽重感情,爱面子而视而不见,在刘邦托辞离去,项羽还没派人去追,反而接受刘邦托谋士张良所赠送的玉佩,气得范增当场摔碎玉佩,气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又失去了谋士范增的信任;顶羽在对待手下将领方面,也和刘邦不一样,项羽动不动就打骂手下将士,手下将士敢怒不敢言,难以对项羽加以信任。这样,在项羽军队强大时,百姓虽然有怨气不敢出,但心已倒向刘邦一边,手下将领也能按命令去行事,但肯定没有刘邦的军士那么卖命。而一旦项羽的军队减弱时,百姓便开始公然支持刘邦,手下将领也无心再战了。范增就更不用说了,自骂了项羽“竖子”以后,便不再相信项羽能有什么作为了。所以,项羽的悲剧是失去信任的很自然的结局。

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对个人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作为个体,单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样样精通,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样,要完成一件综合性强的事情,就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信息量十分巨大,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信息资源在每个人身上所分配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同的。作为个体,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消息资源和尽可能利用别人掌握的信息资源,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流时实现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信誉则是人际交流的法宝和人际合作的前提。

只有合作才有大事业与大成就,合作的前提就是讲信用、有信誉。如果双方中有一人不讲信用、不信守承诺或者两个人都不讲信用,则这种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合同、协议的出现就是针对此类情况而来的,因为它们可能制约合作双方,在有一方不履行合同内容时,可以根据合同强制其履行或用法律制裁他。反过来,信誉又作用于合作。合作双方都讲信用,都有信誉,那这种合作则是顺利的,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所以可以这么说:“没有信誉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6.建立自己的商业信誉

时间就是全钱,信用就是生命。

一个人的信用始于他做的第一个承诺,借的第一笔钱。

信用的好坏完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婚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的商业信用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信用在美国商业中的核心地位早在1748年就被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跨世纪的《致富之路》的精彩演说中所概括:“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生命。”

一个人的信用史始于他做的第一个承诺,借的第一笔钱。一个人最通常是通过使用信用卡,按时付账来建立信用史的。信用卡的使用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所有角落。每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都可以轻易地申请到一个或多个信用卡。在几乎所有交易付费的场合,比方说饭馆、商店、加油站、报摊,人们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信用卡,而不必用现金。按时付账,日久天长,就构成一个人的良好信用史。一个有良好信用的人可以低利息贷款买车、购房、上保险。信用的好坏还能影响到一个人找工作、婚姻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下面是一位在国外求学的中国人的经历。

张某得到第一张信用卡时,恰巧是刚在MIT入学的第一天。信用卡公司将摊位设在校园里,任何学生只要简单填表,就可人手一卡,上面有3000美元(允许透支额),马上可以消费。虽说使起来方便,但张某总是很小心,账单一来总是立刻就付,从不欠账。由于他的信用好,每个星期都会收到从不同信用卡公司寄来的事先批准好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如果愿意,他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几十张信用卡,买10万美元以上的东西不用先付一分现钱,后来找工作,买车买房,从来没有任何麻烦。

张某有一个朋友却很倒霉,阴差阳错加上不小心,欠了某信用卡公司的钱,又七拖八拖,高利贷利滚利,最后竟欠成了一大笔钱。信用卡公司天天打电话逼债,还威胁要告到法庭。为此他去请教一个律师,结论是或者照数还钱或者宣布个人破产。但是后者将意味着他今后12年不能贷款买任何东西,包括汽车和房子。

谈到中国传统的债信文化,宋代袁甫在《袁氏世范》中就反复强调“债不可轻举”,因为“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谓之信也”。当然,我国古代也有骗赌、假药、假钏、种银子、改甲册、骗押柜银等诸多陋习,但这并非主流,真正的商家都能“平心度物,两不亏损”。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的扩大对商业主体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是其商誉的支柱。

《申报》光绪六年三月十五日刊发的川帮议规就说:“片言重诺千金,无食言者可昭忠信,万法本于一理,守成法者永协公平。”这种商业主体之间的承诺与忠信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晋商、徽商与宁波、潮州诸商帮的诚信享誉天下,良好的债信文化是其扬帆四海的治业根本。近代中国开埠后,中国商人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债信文化也令世人瞩目。一百多年前美国人何天爵在其游记《真正的中国人》中谈到“中国商人及其生意经”时,就指出:“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良好商业信誉的重要性,因此总是时时处处严肃认真地维护它”,并引用英美商界人士的公允评论,大加赞誉“中国商人赢得了所有与他们打交道的外国人的敬重”,“迄今为止,我们从来没有遇到有哪位中国商人不履行信用或合同”。

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大力弘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债信文化。

7.信用“黑名单”的副作用

信用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资产,良好的信用可谓是“价值连城”。

一位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认为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在幼儿园里他才学到了最为重要的东西。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幼儿园里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借东西一定要还……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个人信用将会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通行证,“一诺”的确要值“千金”了。

信用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资产,良好的信用可谓是“价值连城”,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一诺千金”之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信用人”,个人信用的价值也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

如今是信用抵万金的社会,没有信用,你将一事无成。我们以为信用“黑名单”离我们很远,但是一不小心我们的某些行为就会被列入黑名单。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个体业主王先生有一天来到上海某银行,询问他已申请办理的买车贷款情况。

银行一位小姐热情地接待了王先生,微笑着在电脑上调出一个页面。少顷,小姐转过脸来礼貌地告诉他:“您可能无法在这里贷款,我真的很抱歉。”

王先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他心里嘀咕,可能是住房贷款的事进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两年前,王先生用住房贷款买了房,因为生意不好手头偏紧,曾经有几次逾期不还与银行约定的分期付款,而且从未给银行打招呼。

善解人意的银行小姐立刻告诉他:“在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中,市民不良贷款记录只保留7年,只要以后注意一些,还是可以挽回自己的信用的。”

实际上,牵涉到个人信用不良记录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仅一年,上海移动就有近3000名手机用户经查实使用假冒身份证入网,恶意欠费300多万元。移动则为催缴欠费动用了大量的社会力量,上门核对用户的地址姓名。这些被查实的恶意欠费者,当然会被列入黑名单。

再比如,在上海交通大学,最多时放着十几份未被领取的毕业证书,这是当初申请担保贷款的大学生没有按时还贷的“证据”。在银行看来,大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稳定的工作,具备较强的偿还能力,应该能够还贷,但这些学生却“失踪”了,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逃避责任的一种办法,但是这种行为肯定会被列入黑名单。

如今,下列内容已进入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视野。如银行信用方面的个人贷款和偿还记录;商业信用方面的个人赊销及付款记录;经济状况信息方面的个人及家庭成员收入;参加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养老公积金、失业保障金及医疗保险金缴存记录;社会信誉方面的个人法院诉讼、公安处罚、纳税及公用事业费缴交记录等等。

资信调查专家说,在中国社会让每个公民树立牢固的信用观念非常急,但很有希望。“因为人们都知道,在发达国家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每个人都有一份由资信公司做出并保留的信用报告,任何有需要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而一旦有不良信用,就会造成当事人贷款、做生意甚至租房、住旅馆、找工作上的极大困难。因此,市民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信用。”

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信贷额往往已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而在我国,对个人的信贷规模尚不及银行信贷总规模的2%。所以,专家们都认为,无论银行和个人,尽快建立良好贷款机制和个人信用记录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有关方面一再提醒市民:“如今是信用抵万金的社会,没有信用,你将一事无成。”

个人信用,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金融意识成熟的一种象征,所以宁可殚精竭力树立个人良好信用,也别上信用黑名单。

8.讲信用也要讲原则

当然,讲信用要讲原则,不能违背公利,即不能违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孟子就强调一个“义”字,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所说的不一定都守信用,办事不一定都落实,只是本着“义”去行事。

孟子这么说,并不是与孔子唱反调,否认信用的重要意义,而是要求讲信用要在“义”的基础上,这是符合孔子对事物的是非评判原则的,即将之纳入道德的规范,以道德行为评判事物是非的准则。

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趋于破产。他计划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三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募捐,许多人都慷慨解囊,这是一个诱惑——接受这笔捐款将意味着结束这种折磨人的负债生活。然而,作家却拒绝了。他把这些钱退还给了捐助人。几个月之后,随着他的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的问世,他偿付了所有剩余的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诚信,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诚信,就是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

“大夫,你已经取出了11块纱布。”她对外科大夫说,“我们用的是12块。”“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道,“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12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道:“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这第12块纱布。“你是合格的护士。”他说道。他在考验她是否正直——而她具备了这一点。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有坚定的意志,把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不说一句谎话,那么他就能赢得像亚伯拉罕·林肯一样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亚伯拉罕·林肯”这个名字,在19世纪中期是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

林肯当店员时,由于诚实的品格,摸黑跑了6英里路,把零钱还给一位夫人,也没有等到下次见面再还。正是这些事情使“诚实的亚伯拉罕”成为人性中高贵品质的象征。

林肯当律师时,要求一桩土地纠纷案的当事人预交3万美金,那人一时筹不到这么多钱,林肯说:“我替你想办法。”他来到一家银行,告诉出纳他要提3万美金,又补充说:“过一两个小时,我就给你送回来。”出纳二话没说,把钱给了他,连收据都没填。

“如果没有把握为当事人打赢官司,林肯先生就不接案子。”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名律师这样说,“法庭、陪审团和检察官也都知道,只要亚伯拉罕·林肯出庭,他的当事人就肯定是正义的一方。我并不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说这番话的,我和他属于不同的党派,但事实的确如此。”

有一次,林肯得知他的当事人捏造事实、欺骗律师事务所,就拒绝为他辩护,他说:“我不能去。如果我去了,我会忍不住对自己喊道:‘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林肯的一个合伙人接了这个案子,而且胜诉了,得到了900美金的律师费。林肯拒绝接受自己那一份,因为他追求正义、追求人格的完美。

有一次,林肯的盟友从芝加哥发电报说,他要想被提名为候选人,就必须同时获得两个敌对代表团的选票。为此,林肯要承诺在将来的内阁中给他们一定的职位。林肯回答说:“我不会同他们讨价还价,也不会受制于任何势力。”他具有伯克所说的追求荣誉的个性,他认为人格上的污点比伤疤还要难看。

如果一个人戴着面具,过着虚伪的生活,或者从事不正当的职业,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他会产生对自己的鄙视。他的良心会不住地拷问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不仅败坏了他的灵魂,而且削弱了他的力量,使他丧失自尊和自信。

一个本来相当能干、心理健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物欲,不惜上下其手,制造阴谋,运用各种欺骗性手段,压制别人,或者玩弄手腕摆布别人,看到这样的转变,真是令人遗憾!

在你准备牺牲崇高的品格来谋取私利时,让你那发自心底的最强音来不断地提醒你。这对塑造自己的性格,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一个人的行动非常诡秘,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但是在做了恶劣的事后,还想保持正直的品格,那根本不可能。

著名作家爱德华·黑尔说,他在哈佛学习的时候十分幸运,能够师从本杰明·皮尔斯四年。他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周围的二十个同学,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们那天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学生在学科测试时用了他在家里提前写好的答案。他私下告诉了同学们,但他的欺骗行为不小心被揭穿了。皮尔斯教授立刻停止了那一堂商业数学课。先生严肃而郑重地教导我们:不论在哪种情形下,做人一定要正直诚实,做事要一定光明磊落。他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这条道路困难重重,但最终有人会幸运地发现真理。而这个学生却在弄虚作假,在真理的殿堂里弄虚作假,以假乱真!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二十个人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先生那怒斥虚假的话语。”

“除非你觉得一项工作值得去做,否则不要在工作合同上签上你的名字,”参议员乔治·霍尔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说,“宁可放弃工作,也不要让雇主强迫你去做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洛威尔城建在梅里马克河边,因而需要建水坝和运河来蓄水。当时美国没有合格的工程师来做这样的工作。于是,他们请一个名叫弗朗西斯的英国年轻人来做。他仔细地查看了已经完工的工程后发现,60年前这里曾经发过一次大洪水。他去找公司的负责人,说:“先生,你必须重建洛威尔城和已完工的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回答说:“我们已经耗费了大笔的资金,那样做的话就没钱可赚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现在就辞职,先生。”弗朗西斯回答说。公司负责人受到了震动,后来他们重新考虑了弗朗西斯的建议,并且在弗朗西斯的指导下重新修建了工程。一年后,一场洪水爆发了,这个小镇和相关的建筑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安然无恙。如果没有重建,这场洪水极有可能会让这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一个教训,让我们记住它吧!

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为庄稼锄草,还是为国家立法,我们始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恪守原则,永远追求真理与正义。

阅读链接: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之二

舜帝:诚信广布

中华民族文明史,起始于尧舜,特别是舜,正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诚信是中华文明古国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条美德红线。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就会被人们唾弃,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就可能走向衰亡。

舜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中的最后一帝,他不仅继承了先帝的业绩,且具先帝之德之能。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又过了十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几个谷仓。

舜得到这些赏赐,让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很是眼红,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象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继母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继母和象却往井里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继母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这时,舜回来了。象大吃一惊,嘴里却说:“哥,我以为你遭了难,正在思念你呢!”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爱弟妹,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这些都让尧帝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更加觉得舜是难得的贤明能干的人。

这时的尧帝,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急于传位给舜,而是先封侯,让舜入朝为官,委以重任,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历各种磨炼,处理许多棘手的政务。特别是让舜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在民众中宣扬推行父义、母慈、弟恭、子孝等道德规范。舜做得得心应手,很有办法,很有成效,很得尧的赞赏。这样舜又整整辅尧二十年,尧又对舜言传身教,舜的才干使尧帝十分满意。舜真正具备了一个做帝王的才干,尧帝这才把王位禅让给了舜。

舜称帝后,他施政的道德教育更有力、更系统、更规范化了。在用人上,他重用有道德的人。有人给舜说,有高阳氏与高辛氏,各生了八个儿子,由于他们教子有方,这十六个人都很讲孝道,品德高尚,而且有治国的才干。舜帝说:“天下能兴,用人是最当紧的,用了有道德的人,就能治理出一个好的天下,用了缺德的人,民众就要跟着倒霉。”因此,舜帝重用了尧帝时未曾启用的德才兼备的人。他还分了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国事,让稷管农业,皋陶管法律,契管教育,伯益管山川林泽,特别是重用禹作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同时主管治水。好人办好事,他们功绩突出,很得民众爱戴。舜帝不仅会用人,且用人有规范、有标准。《尚书·皋陶谟》记载舜制定了“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前后每两字组成一“德”,如其中的“宽”指宽宏,但过于宽宏,不把握分寸,就会没有威严;与之相同,“柔”也应有度,“柔”指和柔、柔顺,如果一味地强调这一点,就会“植立”,难有建树,如此等等。这些德行也为后世所遵行,具体要求人们宽厚而不失威严,柔顺而不失主见,随和而不失庄重,具有治世能力而又谨慎认真,驯服而不失刚毅,正直而不失温和,宽大简洁而不忽略小节,刚正果敢而实事求是,坚强而不失良善。可见,诚信自古被中华民族视为基本美德。

舜帝想,仅仅制定标准与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标准与规范必须让每个臣子、每个百姓都知道。因此,他用了各种办法,把制定的律条传播下去。舜帝很有音乐天赋与才能,他懂得如何用诗歌、音乐来把自己的主张宣教下去。他对夔说:“教导年轻人是最要紧的,年轻人的道德好了,天下才能长久地好下去。年轻人容易骄傲,容易走邪道,要教他们一定做一个正正道道的人,做一个有礼貌、讲道德、有诚信的人。你把咱们定的律条编成歌,让他们唱,让他们记住,让他们照着去做。”夔按照舜帝的意见,不仅编歌编舞,还亲自参加演奏,吸引了不少人都来参加。尤其是年轻人,唱着、跳着,大家都陶醉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舜帝时,由于农业的发展,五谷丰登,需要器皿盛装。因而制造陶器作坊慢慢多了起来,但仍然不能满足销售。于是,一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陶器便充斥市集,坑害百姓。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舜,要求发布法令,狠治这些投机取巧的人。舜想,治罪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好办法。他主张,治假先要唱真,惩邪先要扶正,以诚信之德处理此事才是治本之法。

于是,舜帝选了多位制陶巧匠,来到河滨,选择优质陶土,开办了一个很大的陶器作坊。舜帝对工匠要求很严,从取土、配料、制坯、烧结、出窑、检验、出售,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规定,谁也不允许走样。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有明确惩罚。宁可少出活,也不许出粗品、劣品,废品更不允许了。舜帝自己还亲自参加制作,示范给工匠看。因此,舜帝开办的陶器作坊,出的陶制器皿,不仅质地坚硬、精美光亮、棱角分明,而且质高价低,名气越传越远,陶坊也越办越大。近处百姓购换,远处的百姓也跋山涉水前往买货;不仅普通百姓来买,连有的陶匠也来买。这样一来,舜帝制作的陶器供不应求,劣质陶器很少有人去买,渐渐地没有了市场,迫使他们有的设法提高自己的质量,有的则关门停业。

舜帝为了体察民情,规定五年一次外出巡查,最有名的有两次。五岳之首泰山一带,在舜的那个古老年代,就是中华大地的一块宝地,是东方最繁华的地方。那里居住的东夷族,是当时华夏民族中数一数二的大部族。舜帝出巡,决定首先到东夷族那里去看一看。

这一天,舜的一队人马出发了。然而,东进不如南发,南渡黄河,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而东进一步就必须跨越巍峨的太行山。三天赶路,已人困马乏。有人建议,东夷族那里不要去了,改道向南。舜帝说:“东之东,东之重,事有急缓,先急后缓,山再高,路再险,也不能改变先去东夷的决定,出巡时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改变。”

在舜的决心与鼓励下,一队人马历时十天终于跨越巍峨太行,眼前呈现一片平原大地。大家信心足了,眉开眼笑,人不歇足,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继续向东挺进。

这一天,一行人来到今山东菏泽一带。这里土地肥沃,稼穑茂盛,物阜民康,舜的一行人马便住下来歇息了数日。离开前,有位老臣请求舜帝留他在菏泽长久住下来,这样可以把黄河中游发达的耕作技术在这里传播开去,又可以把这里的先进文化传回去。舜帝认为可取,答应了这个请求。

舜帝一行人马到达泰山,舜帝一看,这里山清水秀,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东夷首领对舜帝到来先是有点漫不经心。过了数日,听下边禀报了舜帝给本部族教耕帮织的动人事迹和人品,东夷首领既感动又佩服,觉得舜所在黄河中游农耕就是比东夷先进,天下之兴,在和不在抗。于是,东夷人杀猪宰羊,盛情接待了舜帝一行人马。东夷成为舜帝管辖之下的东部最富有的一个部族。

年事已高的舜帝,住在禹为自己营造的鸣条行营中,心里却放不下黎民百姓。舜帝决定南巡。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几名老臣、几名仆从,从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向江南进发。毕竟是上了年纪,舜帝的体力已大不如从前,加之一生操劳,到了晚年,人老病就多了。开始,日行百里,后来八十里、六十里、五十里,行一日,息半日,舜帝的体力日渐不支。一天,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边的人劝说,还是回行营为好。舜帝说:“风寒小病,不是大事,休息几日就会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每日精心照料夫君。有的地方官和老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送医送药上门,也有的劝舜帝不要南下了,就地住下也可。舜帝不肯,说江南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他一定要去。娥皇深知丈夫的脾性,她附耳给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从来就说到做到,他要办的事情,不会半途而废。”果然,舜帝休养数日后病情好转,挣扎起身,又继续过长江,向南进发。

这一天,舜帝一行人来到苍梧一带。那里,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部落。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百姓。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潮湿,病倒的很多。舜帝便教他们营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有的以兽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热得要命,舜帝便教他们学习织麻,改变服饰。有的以人代牛,不懂牛耕,舜帝便教他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三苗人对舜帝的英明早有所闻,这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深冬的黄昏,积劳成疾、年事过高的舜帝病逝在苍梧。这一年是公元前2203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贱帝位。”舜帝德高望重,英明无比,惠及后人,万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