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马 泡面 报纸 收音机 手机——我们的时代过去了吗?
马: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一百年前,福特有一句名言:“如果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他们要一匹更快的马。”乔布斯也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在经济学上,“需求”从来都是被最重视的一个概念,但消费者提出的“一匹更快的马”是一个解决方案,需求是“快”,而不是“马”。至于用什么能达成“快”,在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和朋友们也在讨论:是先有电还是先有灯?如果用马和车的类比,可能是先有灯的需求,才有电的供给。但一旦电的供给完善后,有电线的地方就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开始电的应用可能只有简单的照明,但很快人们发明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不断地将需求释放出来。这期间的需求是由基础设施(电线)作为支撑,由聪明的发明者创造实现方式,用户只是将他们的日常需求,如洗衣服、储存食物、调节温度等用电气化的形式得到满足。这种实现方式是难以预测的,只有先发明出空调,消费者才能决定是否换掉电扇。但创业者看到电灯、空调出现后,必定会兴奋地进行探索,“电”这玩意儿还能干啥?
回到马—车的例子上来,虽然用户可能只是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但一旦他们接受了汽车,自然就要消费汽油、维修、保险、过路费甚至汽车电影院。20世纪早期,美国的用户对汽车还很陌生,汽车维护行业是一个待开发的市场。这期间用户如果要修车怎么办?答案是去加油站——因为那时候石油工业也刚起步,能经营加油站的人对汽车很熟,在没有专业汽修行业时,加油站的人修车总是比老百姓专业得多。于是加油站前面加油后面修车,连带把车一起洗了。用户本来只是来加个油的,但当形成了在某个加油站加油的习惯后,以后要修车时就自然地第一个想到它。在这里加油是“高频应用”,带动了养护等“低频应用”的协同发展,而把它们串起来的是“汽车”这一用户属性。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很多应用中,对同一属性用户的全价值链挖掘是最容易想到也较容易成功的。从简单的汽车“查违章”应用可以导流到代缴罚款、保养车辆,甚至是卖车。20世纪中下半叶的美国,在车代替马的时代,加油站其实就成为了汽车用户流量入口和汽车服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