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赚钱:一看就懂的懒人理财盈利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触动你紧张神经的亏损点在哪里

说到这个问题,先抛出一个Q&A吧。

Q:我现在25岁,重仓了几个股票型基金,大部分是成长型,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拿出25%~50%出来放在货币基金会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因为最近每天都忍不住在看亏损了多少,虽然定下的是一个长期投资的目标。

A:很多人说赚钱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挑战,但首先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界限有一个基本判断,首先要知道舒适区在哪儿。

·舒适区,游刃有余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做高出能力范围的事,需要刻意的学习去补充和优化。

·恐慌区,做远超过能力范围的事。

你的这项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部分成功”的,因为让你关注并了解到目前的状况下,你的心理界限大概在哪里并且想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我个人觉得最佳的状态是,超过自己知识储备一个台阶,即学习区。

如果“每天都担心”,除非你是职业操盘手,否则果断一点,换一些放到货币基金里吧。

一种可能是,就单笔投资来说这次撤退会让你后悔,但长期来看,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把担惊受怕的时间节省下来,充分用在跨出一小步去摸黑探索,慢慢照亮并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上。

这个问题和上一篇的观念有交集的部分,不过着眼于赚钱的对立面——亏钱上。

赚钱与亏钱是两个相伴而生的事物,长期来说不可能获得一个躲得过另一个。但很多人在内心深处抵触亏损这件事儿,内心的呼喊是:投资理财,就是应该赚钱。

这和中国的投资环境也有关系,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期望政府保护散户投资者,刚性兑付、股灾时的政策介入等,带来的负面因素是,散户投资者不懂得也没有太多动力去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总在做一些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儿却不自知,导致在诱惑之下很难去辨别。

在很多投资之前,我们都被要求做风险测试,没多少人会真正重视。但抛开教条式的测试,你也许该思考一下:如果一项理财或是投资总是让你特别不舒服,那么问问你自己出于什么目的忍受这样的痛苦,而你对本金的在乎真的有正确感知吗?我敢肯定你为亏损紧张过,那最近一次,这个亏损的百分比是多少还记得吗?

1.2.1 你看到了年化收益率9.62%,却忽略某一年-60%的亏损值

图1-1所示是晨星(Morningstar)给出的几个长期投资组合比较,你深入想一想,那些最坏的情况你能承受吗?比如亏损60%的时候,比如亏损17%的时候等,这一年会让你多么煎熬?也许你在投资前看到和预期的总是最佳情况(best 12 months):盈利136%。

图1-1:每一类浮动收益的投资,都有最好和最坏的时候。通常你对它第一眼印象是来自这些产品的宣传推广,总是关注它最好的时光。来源Morningstar

为什么说理财和投资也是一种修行?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深切体会到自己究竟能够承受多少——这和自己原来的想象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一星半点的亏损,都能让你紧张,那么先将钱在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里放着吧,将剩下的时间用来工作去创造更多本金。先承受得起,再去冒险。

我在大学时候赚到的第一个1万元,就觉得自己发财了,而现在这些钱只够我买一个一年也背不了几次的包包,多一万不觉得太高兴,少一万也无所谓,所以现在我在看准一个投资后,对于中途亏掉万元是有真实承受力的。

定期将闲钱投资于适合自己的组合中,然后用更多时间来打造自己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把承受风险的心理标准慢慢提高,这是个相对比较舒服且现实的过程。

1.2.2 抛给你一个能够量化的“标准”

在投资前明确一下自己可以承受的亏损,以下标准是我曾经给自己定的,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通过α、β、Sharpe ratio这三个维度去看,下面就以股票作为标的来进行衡量:

投资收益取决于两块——能跑赢大盘多少(α)+大的市场好不好(β)。

·α型:追求超出股指的业绩,力争上游;

·β型:跟着大盘赚、跟着大盘亏,中庸。

理财小故事:一看到阿尔法(α)就激动

贝塔(β)收益是与大盘保持一致,随着市场上涨带来的,而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跑赢大盘获得体现自己能力的阿尔法(α)收益。

阿尔法收益越高,说明投资的能力越强。而我遇到过一件哭笑不得的事,一位读者在我简单介绍了阿尔法概念后,直接去购买了一只以阿尔法命名的基金。

有不少基金的名字里带有“阿尔法”,这是一个对业绩的美好愿望,但并不意味着操盘的基金经理就真的能确保获得超额收益。

而Sharpe Raio(夏普比率)则是用来衡量投资组合每承受一单位总风险,会产生多少的超额报酬的一个概念。

按照以上三个维度,设定的一个标准是:

我期望的年化收益率是20%(自己的目标,我愿意承受的最后亏损是大盘太差的拖累,但即使是大盘走势太差,依然希望取得平均每天至少跑赢大盘1‰的阿尔法业绩)。

而中途,亏损到多少是超出预估,最大回撤可以是多少?

我以“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1”作为自己的标准,那么中途能够承受最大亏损=年化收益率目标,也是20%——这是我自己凭感觉安上的一个所谓对称美学(我喜欢的法国建筑和巴赫的音乐很多都具有对称美学),但也参考了一些案例:

主要参照的是王亚伟执掌时期的华夏大盘(2006年5月24日到2012年5月3日,曾经是公募基金的第一标杆,可以算是公募史上给投资人带来最高回报的基金了,虽然现在已经随着王亚伟的出走落入凡尘),如图1-2所示。

图1-2:华夏大盘精选混合基金在王亚伟管理6年里的复权净值走势(排除了分红之类的净值影响),实现了差不多翻7倍的业绩。数据来源choice

可以看到这只基金的巅峰期(6年里将近翻了7倍)最大回撤是49%,从2008年1月到2008年11月,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幸”在2008年1月买入,如何面对一年间的反复下跌,又是否能够坚持到反弹?——很难有人做到,所以这只业绩最好的基金肯定也带给过不少投资者亏损惨痛的体验。

这只基金给我的参考依据,王亚伟6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0%左右,其中的最大回撤是49%。按照是我自己设定的比较参数“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1”套上去的话,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即:40%/49%=0.8。

我的目标就是这样得来的:

·期望年化收益率20%。

·最坏也不能跑输大盘,尽量保持平均每天跑赢大盘1‰。

·中途的最大回撤波动在20%左右。

在这个范围内的亏损或是波动,都可以相对坦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