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协调发展:现实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演变

一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呈现并存格局的非均衡地理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却不断扩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如贾俊雪、郭庆旺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不断上升,从2001到2003年,经济差异呈现趋于平缓又上升的趋势。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潘文卿通过对人均GDP的研究得出全国省域间的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趋同,在90年代后再次发散。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余军华发现地带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地带内差异更为显著,其中,东部省际经济差异表现突出。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有关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面,研究尺度以地市、县域尺度为主,此外,不少文献对河南划分区域进行分析,根据河南各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将河南划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与豫西豫西南地区四大区域,或豫北、豫西、豫南、豫东和豫中五个区域。朱智勇、苏朝阳:《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生态经济》2009年第7期。研究方法方面,指数计算、空间计量、因子分析等被广泛应用于河南经济差异的研究分析过程中,泰尔指数是表征经济差异的主要参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同样能有效地分析河南省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ESDA空间分析技术在河南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定量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河南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评价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

目前对河南经济差异的研究表明,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增大的上升趋势,河南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地区、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陈利等:《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经济地理》2014年第8期河南局部区域的经济差异在增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增强;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持平,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一直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发达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值大,而落后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值小;在空间分布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集聚性随时间推移有强弱变化。王少剑等:《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4年第10期。

造成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地形因素与资源禀赋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投资水平以及分权差异带来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差异;教育水平、地区差别导致的文化观念和劳动力资源的差异等。Wei Y. , “Multi-scale and multi-mechanism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30(2002).

河南作为中部的一个大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对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需从不同的尺度进行,这样才能准确地刻画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全景。因此,本节拟采用泰尔指数来研究河南区级、市级、县级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差异。在县级泰尔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了地区间与地区内泰尔指数的分解,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区之间与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接着,本节拟采用马尔科夫链方法对河南区域经济进行核心 -外围结构的类型划分,采用Moran's I指数具体研究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然后,本节将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根据现有文献对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形成机制的研究,本节选取了投资水平、市场活跃度、分权化、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禀赋、受教育水平、城乡分异及地形因素等指标来探究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河南是人口大省、全国重要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2013年末户籍人口为1.06亿人,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2013年GDP为32155.86亿元,人均GDP 34161.12元(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4》)。本节根据各省辖市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关联状况选取了中原城市群地区以及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作为区级研究范围。其中,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包括豫北地区、黄淮地区与豫西豫西南地区,具体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包括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济源,豫北地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南阳,黄淮地区包括商丘、周口、信阳和驻马店。(见图2-3)

图2-3 河南区域划分

1.研究方法

(1)泰尔指数。本节采用泰尔指数来研究基于不同尺度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分别测算县级、市级、区级三个尺度的泰尔指数,并在县级尺度的基础上把泰尔指数分解为地区尺度上的区域间泰尔指数与区域内泰尔指数,以此来分析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四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与这四个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公式如下:

式中,T为泰尔指数;n为河南区级、市级、县级三个尺度中每个尺度所对应的研究单元总数,如市级尺度共有十八个省辖市。TB为地区间泰尔指数,TP为地区内部未加权的泰尔指数,Yii地区的GDP, Y为全省的GDP, Pii地区的总人口,P为全省总人口,M为所分解地区的个数,N为每个地区内县市的个数,Yiji地区内第j县的GDP, Piji地区内第j县的总人口。

(2)马尔科夫链。本节在采用马尔科夫链进行分析计算时,采用的是不考虑年份的四分位分类法,按照人均GDP计算获得的分位点阈值,划分为富裕、发达、欠发达与贫困四种类别,分别对应核心-边缘结构中的核心、半核心、半边缘与边缘。将不同县级空间单元分成基于相对人均GDP的不同子类别,编号为1,2, …,N,N即代表所有类别的数量。记Xn为时刻Tn的县级相对人均GDP,建立N×N维的转移概率矩阵P,转移概率矩阵中的元素(i,j,t)指某个县在t时刻从i 级别转变为 j 级别的概率,Pij=PXn+1=j/Xn=i),其中,i, j= 1,2, …,N。将t+1时刻某县相对人均GDP等级的概率表示为St+1,方程如下:

式中,P指两个状态之间转换的N ×N维转移概率矩阵。

(3)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主要用来研究区域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大小,本节在对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后,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来展现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及集聚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出Moran's I之后,需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一般采用Z检验。将变量z与其空间滞后向量Wz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散点图的形式加以描述,则构成Moran散点图,得到的散点图的四个区间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类型:高高集聚、低高集聚、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

(4)多层次回归模型。本节运用空间多层次回归模型来研究河南省经济差异形成的机制。本节的多层次回归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仅采用河南的县级相关数据合并回归,忽略核心-边缘类别和时间变量;第二个层级的模型包括县级数据和由马尔科夫链划分出的核心-边缘结构;第三个层次模型是在第二个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层级,选取的6个时间截面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空间多层次回归模型的公式如下:

式中,i表示县的种类,即第i县,j表示核心-边缘类别中为j类别,t表示年份,β0β1为系数。yijt表示在t年份时,第i县的人均GDP因变量,该县在核心-边缘结构中属于j类别,xijt是第i县在t年份的自变量;vot是在t年份的误差项;μ0jt为核心-边缘结构中j类别在t年份的误差项;eijt则是第i县在t年份与在核心-边缘结构中j类别的误差项。

2.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河南省各省辖市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市、县、区公布的统计数据。另外根据研究的需要,一些未知数据则依据统计年鉴的部分数据进行计算整理获得,如为满足不同尺度中的区级尺度研究,将区级中包含的各地区人均GDP推算加总得到,一些人均GDP数据通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计算得出。

在选取的数据指标上,河南的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研究采用各尺度的GDP和总人口,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以及时空关联性的研究均采用人均GDP指标。对河南的经济差异多机制研究主要从投资水平、市场活跃度、分权化、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禀赋、受教育水平、城乡分异、地形因素几个方面进行。投资水平指标选用数据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场活跃度采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产业结构选取的是非农产业总产值,分权化选取的是人均预算财政支出,劳动力资源指标选用的数据为从业人口数,资源禀赋选用的是耕地面积,表示受教育程度大小的数据为普通中学学生数。城乡分异和地形因素为两个虚拟变量,城市地区赋值为1,乡村地区赋值为0,平原地区赋值为1,山区赋值为0。

3.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分析

以GDP和总人口为指标,分别计算河南的区级、市级、县级的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的大小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区级、市级、县级各个尺度不同年份的经济差异有变动,三个尺度间的经济差异也有较大不同。

从地区级的尺度来看,表示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外围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随着年份处于不断的波动变化中(见图2-4)。泰尔指数最大值为0.161,最小值为0.093。从1992年到1996年,经济差异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从1996年到1997年快速下降。自1997年以后呈现波动性增长直到2009年,在2010年处出现一个波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波动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中原城市群的各个城市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其资源、区位、交通、政策等优势的发挥使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地区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的发展使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使其与周围城市的差距也有所拉大。泰尔指数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伴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积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领域,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的步伐,使各城市协同发展。另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的积极推进,也使得商丘、周口、信阳和驻马店等地区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采用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促使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图2-4 河南基于地区尺度的经济差异

从市级尺度来看,泰尔指数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变化(见图2-5)。最大值为0.179,最小值为0.102。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上升阶段,1996年到1997年为下降阶段,1997年到2009年一直平缓上升,直到2010年出现下降,2010年以后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市级的泰尔指数变化是比较曲折的,该变动说明各省辖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各个年份差距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各省辖市的发展基本代表了每个区域的基本发展水平,受到地理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每个省辖市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都有一定差异。历年来泰尔指数急剧性的变化仅仅出现在少数年份,在大部分时期内的差距并没有显著扩大。

图2-5 河南基于市级尺度的经济差异

从县级尺度上来看,各县的泰尔指数起伏的变化相对较为平缓,但是有一定的起伏波动(见图2-6)。泰尔指数最大值为0.246,最小值为0.153。从整体上看,前期变化波动较大,后期变化相对平缓。1992年到1996年为上升阶段,1996年到1999年为下降阶段,1999年之后呈现平缓的波动现象,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减。在2010年下降之后至今的时期,又不断上升。从整个图中可以看到,泰尔指数值较大的年份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也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也一直递增。河南的一些县市抓住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县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劳动力等向一些发达县市转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阻碍,从而加大了该时期的区域经济差异。进入21世纪以来,县市间的差距基本不变甚至在一步步缩小,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中心发达城市带动并大力支持其他城市的开发,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些举措对一些落后县域的开发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逐步缩小了各县市之间的差异。

图2-6 河南基于县级尺度的经济差异

从三个尺度综合来看,不同的尺度随着年份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不同尺度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见图2-7)。具体特征如下:区级、市级、县级的泰尔指数随着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均有一定的波动,大体上呈现的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平稳中升至2009年,均在2010年出现一个下降的波谷;泰尔指数的大小是县级大于市级,市级大于区级,尺度越小,泰尔指数越大。通过三者的对比,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和地理尺度有较大的关系,地理尺度越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越大。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一定差别,并且与地理尺度相关联,地理尺度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程度也就相异。

图2-7 河南基于不同尺度的经济差异

在县级尺度的基础上把人口比重加权的县市泰尔指数分解为地区尺度上的区域间泰尔指数与区域内泰尔指数,即得到各地区内部的泰尔指数与地区间的泰尔指数(见图2-8)。本节把河南划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外围的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四个区域。由分解结果可知,这四个区域之间的泰尔指数大小随着年份均呈现波动性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的泰尔指数与其外围各地区内部的泰尔指数变化有相同的规律,整体上都是先波动性上升,然后再短期内下降,最后趋于平缓波动。中原城市群内部的泰尔指数在整个时间段内的最小值为0.048,最大值为0.106,外围地区内部的泰尔指数均低于这一水平。中原城市群地区内部泰尔指数在1996年以前波动性较大,大致呈上升趋势,1996年以后开始平缓下降,2000年后在0.065到0.085的范围内小幅度波动。豫北和黄淮地区内部泰尔指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之前稍有波折性的上升,1997年后快速下降,自2000年以后各地区均呈现平缓的变动,变动的幅度很小,黄淮地区在0.04的水平小幅变化,2009年之后有稍大幅度的下降;豫北地区自2000年之后基本在0.02的水平平缓变动。豫西豫西南地区内部的泰尔指数是变化幅度最小的,整个过程没有大幅度的增长或降低,变化频率少,整个轨迹基本是沿着0.02的水平线延伸的。四个地区之间泰尔指数的变化经历了1991年到1996年的波动性上升,1996年到1997年的快速下降,1997年之后的不断上升,上升期间在2010年有一次幅度较大的下降过程。从整体来看,地区间的泰尔指数大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只是在近几年会出现在某个年份大幅度下降的现象。

图2-8 河南地区间和地区内的经济差异

由对以上数据与图表的分析可知,中原城市群地区内部的泰尔指数要大于中原城市群外部区域,所以中原城市群地区内部的差异要大于外围地区内部的差异。就河南划分出的四个地区而言,中原城市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因此,对河南的这些地区而言,较发达地区的内部经济差异要大于相对落后地区内部之间的经济差异,致力于缩小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对缩小整个省份的经济差异有很大帮助。由得出的数据可知,四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要大于地区内部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县级尺度上整个河南的经济差异而言,四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较大。这四个地区分别由位于不同区域的各个省辖市构成,各个区域均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在所研究的年份,就四者之间基于GDP水平的泰尔指数而言,其差距变化的规律大致相同。但是就发展的趋势来看,区域之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所以在针对缩小两大地区之间差异的问题上应该要特别重视,在极力促进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发展时,应该使其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外围的各个地区也应该寻求发展机遇,发挥特色优势,促进本地区既快速又协调地发展,逐步缩小与较为发达的中原城市群地区的经济差异。

4.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

基于以上对河南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不难发现河南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和时间都有关系。形成这些经济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对经济差异的各种结果的作用程度也不相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河南而言,由地形因素与资源禀赋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投资水平以及分权差异带来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差异,教育水平、地区差别导致的文化观念和劳动力资源的差异等都是造成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吴乐英、苗长虹吴乐英、苗长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河南科学》2012年第3期。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投资政策的差别对市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的差别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相异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的差别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有一定的贡献。赵淑玲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通过研究也得出河南经济差距逐渐扩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节较全面地选取了可能对河南区域经济差异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的方法,分三个层次来分析投资水平、市场活跃度、分权化、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禀赋、受教育水平、城乡分异、地形因素这些动力机制对河南经济差异的影响。

首先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5),用于解释人均GDP的总方差为0.936,该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并且F值十分显著,表明了该模型所选取的投资水平、市场活跃度、分权化、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禀赋、受教育水平、城乡分异、地形因素这些解释变量能够有效地解释人均GDP的变化。从表2-5中可以看出,这些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不超过10,这说明这些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情况。

表2-5 多层次回归模型参数

从多层次回归模型的结果中(见表2-6),可以看出三层模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从似然比的检验可以得知,一层模型可以解释93.6%的总体因变量,从一层模型到二层模型逐步减小,P值小于0.0001,二层模型到三层模型也是逐步减小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二层模型添加的贫困、欠发达、发达、富裕不同等级的核心-外围结构,与河南的经济差异有一定关联,三层模型添加的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时间截面对河南的经济差异也有一定影响。

表2-6 多层次模型分层回归结果

投资水平在三个模型中的P值均小于0.0001,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河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任何地方来说,投资水平越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好,而各个区域投资力度的大小也会进一步影响各期区域的发展水平。所以,河南的经济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投资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就河南的投资方式来看,对一些基础设施较好、自身发展势头正旺的行业投入较大,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一些高成长性制造业、高载能行业的投资在逐步加大中。这对一些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集中的区域来说,其经济增长会持续加快,而对工业化落后,生产方式还集中在第一产业上的区域,其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对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但是三层次中的P值有所扩大,说明加入时间层次后,显著性逐渐降低,投资水平对经济差异的作用稍稍减弱,原因在于近年来,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在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技术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的投资不断提高,这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市场活跃度在三个层次当中有持续的显著性持续增长,P值在第一层次为0.0002,第二、三层次均小于0.0001。由市场活跃度的系数均为负值可以得出它对河南经济差异的作用表现为负相关。河南各地区不论经济水平的高低,市场活跃度都在不断提高。河南的一些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驻马店等,利用自己粮油生产基地的优势,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举办各种乡镇企业经贸洽谈会。一些重工业资源开采型的区域,逐渐减小对传统产业的依赖程度,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各个区域市场活跃度同步扩大的状态并没有使市场因素成为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另外,河南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以及对农村以及个人金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了各个区域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使其在各个区域内的发展较为平衡。因此,市场影响对区域经济差异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分权化在第一层次的影响的显著水平小于0.0001,在第二、三层次分别为0.0004、0.0013,显著性均较为明显。在加入第二、三层面后,其显著水平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这说明分权化对河南经济差异在核心-外围结构与时间层面上有一定影响。分权化与河南经济差异正相关,对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有一定加强作用。分权化是指上级政府把权力转移到地方政府的程度,政府权力的下放可以使地方政府自主利用权力,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可以使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根据本区域的发展特点,把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用到急需的地方,有助于发挥地方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促进地方的快速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以后,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各个区域的发展会更多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于是其他一些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区域之间的发展就会很不平衡,出现快慢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得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

产业结构对河南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三个层次中都比较显著。就河南经济发展等级的空间分布而言,其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富裕区域大部分处于中部、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位于河南东南部的地区较为贫穷,第一产业在这些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中部地区在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支持下,生产力布局构架以京广、陇海大“十”字为骨架,以黄河经济带为内聚外联轴线,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一些第一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地区经济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但与非农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相比,差距还是较大。所以,产业结构是造成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资源与受教育水平在该模型中相比其他因素显著性比较低,这两个因素的显著性在第一层有较低的显著性,在加入两个层次后就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劳动力资源与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受到核心-外围结构与时间层次的影响。劳动力资源的系数为负值,表现为负作用。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富足,劳动力向劳动力资源贫乏的区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力较低的地区注入了力量,有助于弱化经济差异。受教育水平在加入时间层次后,虽然显著性较低,但是系数变为负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重要性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慢慢浮现,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河南的协调发展会逐渐起到推动的作用。

资源禀赋与城乡分异在多层次模型中的三个层次中P值都小于0.0001,显著性十分明显。地形因素在三个层次中P值分别为0.0235、0.0386、0.0362,具有一定的显著性。相对于其余的经济指标而言,这三个因素在指标当中偏向于地理环境与人文方面,由模型中得出的结果可知,这些指标对河南经济差异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其隶属的城乡类别,以及是否具有适合经济向外扩张的有利的地形地貌,都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关联性。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差异呈现正相关,因此各区域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会扩大经济差异。城乡分异和地形因素的系数均为负,因此城乡与地形的影响对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有阻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