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6辑)。《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是一个与“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相配套的学术品牌集刊,从第5辑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以下简称“中外关系研究室”)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蒋研中心”)联合主办。本辑轮到蒋研中心主持编辑。
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是研究中外关系的学术重镇,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5届中外关系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与培养研究人才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会议的成果均结集出版,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促进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蒋研中心成立于2007年,成立9年来,已召开过3次“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蒋介石学术研究中心与资料中心。2015年,蒋研中心成功地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
2015年,中外关系研究室与我们洽商合作出版《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事宜。能与这样有实力、有影响的学术单位携手,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我们两家的合作,乍看起来略有些“不搭界”,实则有着内在的学术理路:两家的研究重点虽不同,但背景都是中国近代的大历史,细究之下,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中国一步步地和世界相互融合与影响的过程,中国在各个方面的重要发展,所有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与外国的联系。若把蒋介石研究置于近代中外关系史的视野下,就能找到很好的视角与课题。相信我们两家能够精诚合作,互相帮助,各得其所,成为跨越行政单位、跨越地域与跨越研究领域的合作典范。
本辑《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收录的文章,有三处来源:一是2014年在杭州举办的“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二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另行邀约的佳作。根据文章内容,我们编辑成三个主要部分,简介如下。
“中外关系史专题”是本辑重点,也是本辑特色,共有6篇专论。郭阳的《“华夷变态”后日本对清观的演变》,利用清初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唐船风说书”,对传入日本的清朝信息以及日本幕府由此信息所建构的对清认识进行考察。美国陈时伟的《智力准备:胡适、湖森林学院与“二战”期间的中国外交》(“Intellectual Preparedness: Dr. Hu Shi, Lake Forest College, and Chinese Diplomacy during WWⅡ”),从中国驻美国大使胡适1941年在湖森林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稿入手,记述知识界对当时中美关系的影响。曹艺的《蒋介石对〈苏日中立条约〉的因应》,分析蒋介石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的各种表现,认为其在采取克制态度冷静处置,避免刺激苏联的同时,努力加紧对美外交,继续为中国抗战争取可靠的外援。刘克甫的《重评中国史学界关于苏俄早期对华政策的若干论点——兼谈史料运用等问题》,归纳中国史学界关于苏俄早期对华政策的基本观点,然后从“列宁是否废除了一切沙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十个方面对中国学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所以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对史料的理解有偏差。俄罗斯学者、著名国务活动家谢尔盖·沙赫赖所著《“经受战火考验的友谊”:“二战”时期的苏中合作》,历数抗日战争期间中苏两国合作抗击法西斯的史实。肖如平的《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对苏联政策述论》,指出1950年代,国民党当局以“反共抗俄”为基本“国策”,在国际社会与苏联进行较量。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蒋介石与国民党当局对苏联逐渐转变政策,曾试图谋求与苏合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专题”共收论文3篇。2015年11月,蒋研中心申报的“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5ZDB048)。这次立项,对于中华民国史研究与蒋介石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特设此专题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任育德的《抗战时期蒋中正与胡适、王世杰互动初探(1937~1942)》,透过全面抗战起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蒋介石与胡适、王正廷三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蒋介石的用人之道。陈伟的《质与量之间:蒋介石与三青团员的征召(1938~1945)》,认为蒋介石十分重视三青团团员的征召工作,先后提出“质量并重”及“重质不重量”的征召原则。但是,实际上蒋介石在三青团团员征召的量与质上始终陷于两难境地,导致三青团团员质量的良莠不齐,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刘云虹的《纪念的政治:蒋介石“抗战建国纪念日”讲话述论》,角度独特,文章以蒋介石每年的“抗战建国纪念日”讲话为基础,分析其如何利用七七记忆符号,以国家仪式的形式进行抗战动员,从而达到目标。
“学术论文”共收两篇文章,都与教育有关,但着眼点不同。刘孟信、程玲的《1930年代国民党中央军校德式教育述论》,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军校全力推行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启发式”教学为特点的先进德式教育得出,此种方式的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无法解决军事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际效果有限。王乐娜的《从〈东南日报〉招生广告看抗战前浙江省的中等教育》,从报纸媒体与广告的视角来看浙江教育近代化进程,即通过招生广告考察自清末以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这段时间内,浙江中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此外,本辑还有“读档札记”“书评”“学术动态”栏目,不仅丰富了栏目形式,而且各篇文章也有大量的学术信息,反映全球相关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为此辑增色不少。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辑的出版经费由浙江大学知名校友李摩西先生提供。李先生热心公益,尤爱中国近现代史,对浙江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感谢责任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者
2016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