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加快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的活力和动力,通过竞争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013年,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可圈可点,成效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和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上限,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完善,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3.09%,进一步趋于合理均衡水平。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得到加强,本外币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加江苏等7省开展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金融体制改革头绪多,任务重,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金融改革。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要让市场在利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有可能上升。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各类市场主体利率敏感性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逐步拓宽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充分发挥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在汇改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美元等主要货币走势、出口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科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逐步建立既符合银行运行一般规律,又体现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标准。

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逐步稳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首批试办3至5家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增加金融供给,降低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成本。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和参与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组建工作,支持并购重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