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移民:梦想·艺术·现实——那些年我们遗落在大洋彼岸的梦
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以及本身对绘画的认知、理解和爱好,是决定他能否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关键因素。美国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衡量标准和了解程度较高,“不管你在国内多有名,担任什么职务……他们就看你的画能否达到他们的欣赏水平。主流社会接受就说明你的水平高,这就是美国”。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丢失了希望。
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美国芝加哥,大雪皑皑。
在距离芝加哥市中心大约40分钟车程的芝加哥北郊,我们见到了旅美华裔工艺大师姜学炳。70多岁的他从中国上海回来一周了,但依然放心不下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的事。
1985年,姜学炳告别家人,独自一人从上海来到芝加哥闯荡。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在芝加哥华人圈里小有名气,其作品也被美国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被多位美国总统收藏。他的打拼经历,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更属于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洋的那一批中国人,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人。
从芝加哥著名观景台汉考克中心观景台俯瞰芝加哥
姜学炳同志:
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你们深切怀念毛主席,无比爱戴华主席,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让我们共同怀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研制组
一九七七年七月
1976年,姜学炳36岁,在中国国内的工艺设计圈内颇有名气。毛主席逝世后,他被指定参与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大厅的美术设计。至今,姜学炳都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毛主席纪念堂专用设备研制组颁给他的证书,堪称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最高荣誉。1985年,姜学炳阔别上海,告别亲人,来到了芝加哥。那一年,徐丹江只有17岁,在中国东北吉林读高中,对画画着迷,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
借助姜学炳的画笔,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走进了美国人的心中。姜学炳以扎实的绘画功夫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让《红楼梦》的人物在美国人的心中深深烙上了印记。徐丹江,以简单的“实用主义”哲学,赢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身份由“黑”漂“白”,在芝加哥过上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特别值”的生活。
姜学炳和徐丹江,当初两个在中国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如今,同属芝加哥华裔艺术家的圈子,都生活在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一位擅长工笔水彩,一位以抽象画风赢得市场的认可;一位依靠大学生圣诞贺卡比赛头奖赢得绿卡,一位在芝加哥“黑”了十年,终获绿卡。他们的故事从芝加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