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别专题: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回眸(栏目主持人:谭佳)

【主持人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一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传播,在新一代学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下,以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拓展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格局,推进了科际整合与知识创新,留下丰富多样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若从这个时段看,文学人类学的兴起与发展正好40年。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大会上,作为二级分会,“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距今正好22年。值此《文学人类学研究》创刊之际,我们邀请不同年龄的学者参与“文学人类学研究四十年笔谈”。这其中,既有新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创会会长萧兵教授,也有在文学人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彭兆荣教授、徐新建教授,以及众多中青年优秀骨干。他们或结合亲历谈感受,或回顾学科历史,或就文学人类学对文学史、中国文论、比较文学、民族文学、人类学、史学等领域的促进及开拓进行评述,流露出他们热烈而真实的学术情感,他们的研究也展现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轨迹及意义。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文学人类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究竟应该倚重文学还是倚重人类学?它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文学的关系或区别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是什么?也许,每一位从事或关注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学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正是这个新学科的魅力与希望所在。若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提到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台北中研院王明珂院士时,也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他们二人都从事着历史人类学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路径并不一致。显然,他们与当下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学者们也没有太多共通性。然而无法否认,无论是萨林斯还是王明珂,都是历史人类学界的杰出代表,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该领域不可或缺,影响甚大。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图景说明,一个学科的蓬勃发展及学术史意义,不一定基于完善的学科概念和范围构建,或是只能依赖于体制的扶持,而是这个领域的相关学者是否提出了真正有意义的概念、理论体系、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并取得了大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成果。可喜的是,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正是在这样的诉求及态势下发展壮大,且正焕发着绚丽的学术光芒。

(谭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