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与性别平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先进性别文化之凝炼

文化是指人们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包括信仰、观念、价值等无形的方面,也包括实物、符号、技术等有形的方面。性别文化与先进性别文化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经验、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意识形态及其表现,是基于男女两性社会特征、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先进性别文化是一种主张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同等对待,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文化。”谭琳:《论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先进性别文化与落后性别文化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对文化进行构建—解构—再构建。每一代人都在为他们特定生活的时代扬弃以往时代的文化,吸收本时代的外来文化,创造与时代同进的新的文化。

当今的性别文化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它与传统性别文化相比较具有进步性。它从传统性别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它的构建是以对性别文化的精华部分的有效传承和积累为基础的。其次是迄今为止,它对人类性别关系及其行为规范和组织规范的认识是最先进、最彻底的。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提出了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的观点,但这在不动摇资本主义根基的前提下,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无法实现;马克思的贡献则是指明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以及妇女获得解放的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而实现了男女平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化。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现今中国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性别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有先进的性别理论、先进的法律政策体系、先进的符合男女平等趋势的大众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笔者尝试将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凝炼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性别公正为理念、两性和谐为基础、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文化,这种凝炼能涵盖先进性别文化的全部内容。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属性,也反映了两性的共同利益与愿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也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第一,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所谓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男女尊严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前提,即把人类社会中的男女视为平等的人给予尊重,充分肯定他们是具有独立自我、具有道德价值的人,反对基于性别的任何偏见和歧视。由“男尊女卑”等观念衍生出来的对待男女两性的不同态度和行为都是与男女平等在尊严层面上的要求相矛盾的;男女价值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基础,即充分肯定男女两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自我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刻板地将两性的角色定位在“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女性的价值定位于贤妻良母,那么,就与男女平等在价值层面上的要求是相悖的。男女权利平等是男女平等的核心,指女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 2004-3-15。任何以性别为由影响女性权利实现的行为都是与男女平等在权利层面上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男女机会平等是男女平等的途径,它意味着男女两性在社会领域和家庭领域具有同等的际遇、同等的实现权利和价值的条件,不会因性别因素而影响性别的某一方进入社会的某一领域或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反之则与男女平等在机会层面上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男女责任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必然要求,指男女要履行法律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因性别来减轻这种责任,也不因性别来区别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赋予男性,家庭责任由女性独自承担,这种区别对待是与男女平等在责任层面上的要求相左的。

男女平等不仅是一个外延广、内涵多的概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策略主张、行动目标。因此,作为国家来说,男女平等是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也是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的推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所以,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二,性别公正。先进性别文化不仅关注男女平等,而且更重视男女两性在权利实现中的性别待遇是否公正。公正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诉求。

关于性别公正的内涵问题,有学者认为,“性别公正就是在确认男女平等基本原则前提下实现机会的平等和权利结果的平等公正”。谷盛开:《法学视野下的性别公正与妇女保护》,《人权》2003年第3期。有的认为性别公正是争取差异中的平等,并提出平等是承认差异基础上的相对平等。杨丹:《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而“差异”是在两性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差异。白玫:《性别公正——论社会性别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从这些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性别公正的提出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公正对待的问题在不断增多,人们期待以“公正”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表明公正与平等的关系需要得到厘清。

公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眼里是“不偏私、不偏袒、正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公正就在于每个人处在应该占有的地位,从事适合于他的职业和工作,领取他应得的那一份财富和奖赏,各得其所,各取其份”;而亚里士多德将它“归结为均等和守法”;毕达哥拉斯将“公正视为一种‘回报’”;伊壁鸠鲁、霍布斯、斯密等人将“履信守约看成正义的标准”。杨英:《论性别平等与性别公正》,《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6期。人们对公正的涵义有不同理解,是缘于阶级性与历史性等因素的制约,但公正作为一种“合理的、友善的、应该如此”的价值评判标准则是毫无争议的。

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正与平等是存在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正是对合理性的认定;平等是被观察到的客观存在;公正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人或物“应该是什么”的状态,平等要表达的是人或物“是什么”,它要接受公正的评判。这是它们彼此相互区别的本质所在。我们要追求男女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更要关注这种平等是否公正,即男女平等要由性别公正作为评价和指引。先进性别文化则力求以性别公正为评价标准来实现男女平等,使男女平等成为一种公正的平等。

第三,两性和谐。和谐一词自古有之,墨子的“兼相爱” “爱无差”,包含着包容和谐之意。老子的“天人合一”,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共产党人讲和谐,是在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和谐”的理念,并将“和谐”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执政党的战略任务。

男女两性的和谐是人类最基本的和谐。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男女两性关系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对称性的和谐”到阶级社会中“不对称的和谐”,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独立的和谐”,最终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的和谐”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着对立统一的痕迹。今天我们构建以两性和谐为基础的先进性别文化,是在承认和尊重两性生理、心理差异基础上的和谐文化,而不是男女绝对的等同;是在承认两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和谐文化,而不是把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所以,“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谭琳:《略论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中共中央党校党报》2010年第3期。培育和谐的性别关系,增进性别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提携,是先进性别文化所彰显、所要求的内容。

第四,共同发展。发展是当前世界的潮流,是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也是完善自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必需。马克思曾指出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命题。很显然,“每个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淡化了对“每个人”即主体的强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首先,“每个人”就是指“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某一阶层的人或某一性别的人,强调的是发展主体的普遍性。女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理应包含在“全体社会成员”之中,只是因为历史曾经失落了女人,人也就成为了男人的专有名词。其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即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发展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应该为对方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这个前提的设定,不仅包括了女人及肯定了女人的主体性,同时还强调了两性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如果女性不能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被局限在家庭中,那女性的发展就不是全面的发展;如果女性仍然处在被奴役、被遗弃、被异化、被边缘化的地位,那女性就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如果在社会发展中,以牺牲女性的利益来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或男性的发展,那人类就得不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因此,先进性别文化就是倡导男女两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其目的使然。现在和将来,人们将在先进性别文化的指引下,男女两性都能够得到自由、和谐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