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从城乡一体化到全面现代化

(一)城乡一体化内涵与目标

陆学艺教授(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就城乡关系而言,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乡是一个整体,整个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城和乡都是相互依存的。第二,就城乡发展的目标来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四,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对城乡体制进行改革。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因此,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过程的描述,同时又是一个目标指向,它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现两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服务于整体的社会发展进程。前文已经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晋江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下面将围绕理想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展开讨论。因此,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如何看待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乡一体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指向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位,理顺城乡关系。在具体实践层面要做到资源和机会的城乡均衡配置,也就是说在政府层面要建立起合理的城乡机制来均衡资源配置,相应地对城乡居民来说,城乡一体化应该有助于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1.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破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完成发展的积累,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实际上是以农村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再加上“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协调城乡关系变得更为紧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指出:“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现阶段,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是重新理解和定位城乡关系。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产业上,农村以农业为主,城市则依靠非农产业来支撑。那么,城乡之间的关系首先在于产品的交换,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并且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相应的工业产品进一步满足了社会的其他需求,同时也生产出各种产品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差别就体现在居住地点以及就业领域上,并且农业与非农业就业各自不同的特点又进一步型塑了这两大群体的不同生活方式。中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就是扭曲了城乡物品交换的价格,集中资源把城市建设成高地,同时又限制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在旧体制下,城乡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平衡,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维持了这种失衡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政府放松了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大量劳动力开始从农村流向城市。但是政府在城乡投入方面的调整缓慢,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城市病,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导致了各种城市病,与此同时乡村则处于凋敝状态。他倡导了一种社会改革的思想,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城市—乡村生活,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新的生活方式,城市—乡村生活方式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综合考虑产业分工、土地以及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因此在思考城乡关系的时候,不仅涉及城乡产业分工,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也构成我们讨论的重要维度。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或许只是基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们在讨论晋江的城乡关系的时候必须考虑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特殊的背景。首先从产业构成看,2011年晋江的三大产业比例为1.6∶67.4∶31.0,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6%。从劳动力的结构看,农村劳动力真正搞第一产业的比较少了,在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占90%。2011年,晋江的城镇化率达到60%,经户籍统计,农业人口比重占46%。总的来看,晋江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晋江的工业化从农村开始起步,现在仍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村,因此产业分工不能构成区别农村与城市的因素〔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通过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向非农就业,实际上大部分晋江的农民早已不从事农业,在就业转变的过程中他们初步完成了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晋江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本地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因此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其总数已经接近本地户籍人口。外来人口问题实际上涉及更为宏观的城乡关系问题,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从中西部到东部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是城乡关系的表现之一。晋江已经在户籍方面尝试改革,试图消除针对外来人口的制度性歧视,外来人口的融入是一个正在推进的过程。那么,具体讨论晋江的城乡关系从地域上看涉及农村和城市,从人群上看实际上涉及三类人,本地农村居民、本地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在后文的讨论中我们不区分本地和外地人口,只讨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实际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尤其是重新发现和确认农村的价值,这就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晋江来说,尽管农业和纯粹的农业劳动者比重已经很小,但是仍然应该重视农业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第二,把农村纳入城市整体布局中去,根据不同的村庄类型去规划其未来发展。晋江早期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中小企业布局在农村,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适时调整,完善和优化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第三,发掘农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这也就是说,在城市化进程或者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保留不同村庄的特色。在访谈的过程中,农业局的官员也强调了保留农村风貌对于保持晋江侨乡特色以及建立与华侨联系的重要性,“一个华侨出去之前,村子留在他印象中的就是一棵大树、一座桥或者一座庙,如果它全部毁掉,他回来之后找不到儿时的记忆,他对这个地方就没有感情了。城市化建设当中,大家都公认农村的一棵大树、一口井、一座庙都要保护,这就是民间信仰。”

2.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状态

有关城乡一体化实践中的晋江经验,已经有不少学者作了总结。比如,庄毅(2009)认为晋江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力就业、城乡管理体制六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庄毅:《关于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以晋江市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0期。。吴肇光(2011)指出晋江把重点放在“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更加平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并力所能及地把工作领域从本地居民拓展到外来人口。”吴肇光:《晋江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在访谈的过程中,晋江的许多干部也谈到对于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农业局的干部强调“城乡一体化还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可以去促进,但是不能强迫”,并认为需要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到基层很容易理解为把农村城市化,这是误解。我们觉得城乡一体化的第一个目的是整合资源,实现功能的布局,不然单纯把房子拆了建,建了拆也没有意义,而要服务于产业。第二个目的是政府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加强民生保障。现在环境有提升,但是生活水平没提高”。也有一些干部从财政实际状况出发,认为“现阶段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去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市财力也不够,村里面的设施还要以村民为主体,总不能每件事情都由政府来做”。据此,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尊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做到资源和机会的城乡均衡配置,也就是说在政府层面要建立起合理的城乡机制来均衡资源配置,相应地对城乡居民来说,城乡一体化应该有助于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求改革现有的城乡投入体制,统筹考虑城乡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为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应该淡化户籍因素,在提高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服务质量。要做到城乡公共服务质量的均等化,不仅要求财政的城乡均衡投入,还需要强化制度建设,使农村地区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我们可以把实现城乡居民发展权力均等看做是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的结果,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因为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本身。城乡一体化就是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对于晋江这样的工业发达市,就业领域已经不再是城乡居民之间的主要差别,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就是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自由地在城乡之间进行选择。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则是这种自由选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晋江的城乡关系与晋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实践

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的20年时间里,晋江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功能优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城乡统筹,并且在外来人口融入方面也进行了重要的努力。实际上,相比于中国的其他地方,晋江的城乡差距并不大,以城乡收入为例,2012年晋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仅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3∶1)。我们首先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程来看晋江的城乡关系,然后在此背景下评价和讨论晋江的城乡一体化实践。

1.从晋江的城市化进程看城乡关系

我们从晋江的发展历程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晋江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乡村工业化推动的,有学者把这一阶段概括成“内生自发型城镇化阶段”(宋国恺,2007)。与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晋江的工业化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初期阶段。在访谈的过程中,晋江的干部认为工业化对农村形态影响不是很大。此外,在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民在自家的房子里办企业,等赚到一些钱之后再把旁边的土地买下来盖厂房。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再在村子外面找块地,盖了工厂之后,把家搬到工厂里面去。有的干部反映晋江很多企业上市的时候要将很多宅基地转成工业用地,他们的十几亩地都是通过将宅基地集中起来再转变为工业用地的结果。民宅集中为工业用地,青阳、陈埭、池店都很多。所占几亩的工业用地来自于个人建房指标,都是一家家的加总起来,集中形成的。从权属来看是居住,实际使用的却是工业用地。由于工厂就在农村,所以在大量的土地转为工业用地的同时,农民也就近实现了职业的非农化。早期工业发展的布局也是型塑晋江城乡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晋江的最初发展就是自发的乡村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了晋江人就业的非农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晋江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1992年撤县建市,晋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珠链式”侨乡新型城市的构想。当时的主要做法,是把镇(包括青阳镇)当做“珠”,以连接各镇的高等级公路,把这些乡镇串起来。这些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乡镇公路,很多由镇延伸到村。主要以道路建设为主,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码头和机场。这一思路实际上是走了一条多中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而在2011年总规划修编的时候进一步提出“全市一城,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城市化和城镇化同时展开。在此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成片推进城市化建设,重点放在“九大组团”建设上。在晋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一直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并且由于大量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园区分布在农村,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市民化。但是,在访谈的过程中,晋江的干部也谈到这种自发发展的潜在问题:对于一些落后地区来说,政府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有大量土地可以统一规划集约使用,而对晋江来说,可使用的土地已十分有限,如果要搬迁调整成本就比较大。以陈埭为例,它既不像一个市区,也不像一个乡镇,既不像一个工业区,更不像一个市场,这就是农村工业化水平快于城市化进程的结果。在晋江的其他区域,拆迁一亩地的成本在600万~800万元,而陈埭这个地方要拆迁改造,其成本会非常高。但是,这种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状况成为晋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可以把“全市一城,城乡统筹”这一提法看做是晋江整个城市化战略的规划,即从多中心的城镇化过渡到高质量的城市化。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合理定位与功能分区,实现“人们的社会交往、居住、生活和工作是相互分离的,这样人们才能有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机会”。

正如晋江的干部所认识到的那样,晋江面临的是一个从工业化到城镇化再到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也可以说,晋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早期完全自发的发展,过渡到在尊重客观的经济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晋江很早就提出了“四集中”,即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就是把晋江“作为一座城市”来统筹思考其各个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晋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晋江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而不是像其他地方重点只是发展县城或市区。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城乡社会管理这三个方面讨论了晋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总的来说,晋江走出了一条城乡均衡的发展道路。

首先,从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来看,已经做到了服务的广覆盖,城乡差别主要只是体现在服务质量的差别,因为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于城区。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城乡”这一概念,现有的新农合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按照“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来划定参保类型。虽然目前各种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差别仍然比较大,但是毕竟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广覆盖的体系,在提高标准在操作上难度并不大。同时,晋江也开始探索户籍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努力把外来人口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同时,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当中,放松对外来人口的限制,使他们能够享受市民待遇。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城乡一体。城市社区道路、自来水都统一纳入市政规划,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按照市、镇、村各级分担的方式进行。对于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来说,他们有能力靠自己以比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并且还能获得市里百村示范的资金奖励。相对而言,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村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全市一城的框架下,政策也在逐渐进行调整,在污水处理、环卫垃圾清运方面逐渐做到城乡一体。我们认为在道路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这样既有利于保持城乡均衡,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强村与弱村之间的差距。

最后,在社会管理方面,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村庄和社区的管理体制上仍存在差别。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消除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路径,同时要深化城乡一体化也必然涉及制度改革。在社会管理方面,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村庄以及城市社区的行政化倾向,真正实现社区自治。只有保障了社区自治的权力,才能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从而促进居民在社区事务上的广泛参与,吸纳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目前大量社会管理资源还是集中在城市和城镇,而对农村的覆盖还是比较弱。

晋江的城乡一体化实践,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而探索社会管理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实现晋江本地城乡居民之间的同等待遇,然后进一步使外来人口平等地享受各项权力,促进他们与晋江社会相融合。当然,讨论外来人口的问题必然会涉及户籍制度。在目前的制度条件下,本地人口户籍的变动是单向的,从农业户口到城镇户口。户口实际上还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尤其是晋江农业产值仅占GDP的1.7%,但是农业户籍人口仍然占到总数的近50%。现有的户籍实际上不能反映居民的就业类型,也同样不反映其居住方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先赋性的身份。晋江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差别在缩小。通过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并进一步对外来人口开放,使得晋江的外来人口能够较好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但是,要深化城乡一体化还是要求制度上进行改革,变户籍管理为常住人口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当然,要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还涉及其他层面的改革,比如财税体制,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等。正如陆学艺教授所说,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全面而深度的制度改革。


(三)晋江全面现代化的实现

有一位晋江干部这样告诉我们“晋江走过的30年不容易,晋江的经济是内生型的。我们的发展跟“珠三角”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他们那里台资港资进来,整个起点比较高,发展比较规范。晋江就是从乡村工业起步,农民洗脚离田,发展没有什么门槛,就依样画葫芦,用家里的房子办企业。这种模式造就了晋江的现状。人家是一张白纸,要画出好看的图案很简单,晋江一直在涂涂画画,整张纸差不多都涂满了,要画得更好看就只有擦掉重新画了。整个产业布局、优化提升,相比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也要难很多。”

上述这段话很形象地展示了晋江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指出这种内生和自发的发展对晋江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的提升所带来的困难。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就从这幅画面出发,讨论晋江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整个城市的布局调整,2011年晋江提出“全市一城,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在前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成片推进城市化建设,主要以“九大组团”建设为主。也就是说在原来画满了的,画布上擦掉一些,再重新规划,拆迁和建设任务都很艰巨。住建局干部大致计算了一下拆迁的成本,“在拆迁中,经济投入涉及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从拆迁的角度,大概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3200元,如果是1100万平方米,乘以这个3200元的价格,大概在400多亿元,这是光拆迁房子的成本。从综合建设方面来看,肯定不止这个数。除了货币补偿,还要建安置房。整个安置房建设,每平方米要4000多元。光拆迁,投入400亿元,总的投资得1260亿元。”不仅是经济投入,拆迁必然会影响到大量居民的生活状态,仅梅岭组团就涉及拆迁人口2万余人。当然,我们也看到这种大手笔调整的必要性,晋江的工业布局相对分散,不少村庄整个被工业区包围,组团建设就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晋江目前的拆建与组团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重新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量农转非居民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利益调整,这也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晋江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也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初始的工业布局状况,使得村庄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村庄建设以及其他民间慈善事业方面,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量的晋江本土企业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政府、百姓以及以企业家、华侨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制衡和协作支持了晋江的可持续发展。在晋江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一直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们把晋江下一步的发展阶段定义为从城乡一体化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如何实现晋江的全面现代化?我们认为这当中有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如何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定位与布局?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反思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农村?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城市居民带来什么?我们将围绕这三个问题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也就是说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访谈中,晋江各个部门的干部都充分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目前的实践中街道规划由市规划局来做,村规划由镇来做。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包括村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性详细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示范村按照三个类型划分,城中村、郊外村和城郊村。“城中村一般不再进行旧村改造,因为要融入市区。安海、陈埭等四个镇六个街道,按照市镇建设区规划就不再进行旧村改造(晋江农业局访谈)。”目前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上中也强调规划的执行,“一张图纸管到底”,同时也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考虑与镇区的衔接。晋江市政府在农村规划的推行以及执行方面的举措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继续扩大村级规划的范围,比如从试点村推广到所有的村庄。更为重要的是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道路、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在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实现村庄与街道社区统一管理。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合理性,符合群众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把村庄纳入整个市域发展统筹考虑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和保障村庄自身的利益,尤其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对规划的看法和需求,以形成以人为本的村庄和社区规划。

第二,重新反思新农村建设实践。正如城乡一体化不该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同样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或者把所有的农村建成一个样子。村容整治和旧村改造是晋江当前推行的“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重点,目的在于“梳理整合并高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居民小区、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晋江所面临的现实,因此加快城市化是符合经济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农村的不同特点,比如城中村和城郊村需要纳入城市规划,在旧村改造的时候要适当保留特色民居,探索用多样化的方式去保存村庄文化和历史记忆。农业局的干部在谈到其他类型农村的建设时指出:“农村建设应该依村就势,不要做大的改变,搞环境整治,弄得漂亮一点。把绿化、环卫保洁搞好就行了。每个村都有本来的特点,不能全部按照城市的标准处理。”我们在理解农村的时候,不仅仅把它作为农业的生产场所,它同时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对生活在村庄里的农民来说,那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的具有归属感的“社区和家园”。

第三,从城乡一体化到全面现代化代表了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发展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也正是这个意思。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就是说在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关心物质的发展,更要重视和理解人的适应过程。对于晋江来说,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大部分农民已经转移到非农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但毕竟人的城市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访谈过程中,磁灶镇的干部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去拆迁的时候做工作,跟他们说,你们住的房子那么差,还人畜共居,我们这次拆迁建高楼大厦给你住,你要感谢党感谢政府。他说好,大势所趋我配合政府,但是电梯要建得大一点,不然我那头牛牵不上去。所以你改变了环境,也要让人能生活下去。”农村居民对于城市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现在农村的年青一代对城市生活很向往,但是老年人就不习惯,他要养点鸡,上楼之后怎么样,农机具放在哪里?”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个体选择,或者尽量为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创造条件。当然,我们要再次重申从城乡一体化到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均衡城乡资源配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个人才有可能实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自由选择。

总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建市以来的20多年,晋江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但是,目前的工业化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需要一个全面的产业升级需要一批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与此同时,晋江的城市化还是处于不平衡、质量不高的初始阶段,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地户籍农村人口市民化也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过程。晋江正在推进的城市一体化,从资源和机会配置以及制度改革和创新上,为晋江经济全面升级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因此,晋江正处在从城乡一体化迈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这是今后30年或更长时间晋江经历的又一次脱胎换骨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