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鱼传尺素墨香暖

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让公众看到了蕴藏在家书里的喜怒哀乐、世态人情、时代风云和精神情怀。

在当今大众的生活里,家书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电话、电子邮件令世界失去了远方,按动键盘,拨打号码,信息已在千里之外,天涯也即咫尺。家书,这种用方块字和绵密的心思写就,通过纸和笔承载的信息,已经开始被这个“比特”时代边缘化。“鱼传尺素”“驿寄梅花”这些古典的记忆也正越来越退隐到历史的深处。技术在改写世界的同时,也将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情沟通的方式一并格式化。但是,即使现代声讯再嘈杂喧闹,依然无法阻挡我们透过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信笺,打捞那些经典的记忆,温习那些曾经的温馨岁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诗人杜甫的这句诗道尽了家书的价值与分量。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亲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家书,在农耕时代曾是家学传承的重要形式。“幼承庭训”,有多少年青的子弟是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吟诵声中,开始踏上一生的为学为人之途的。历朝历代又留下了多少言简意赅、蕴意深远的家训、家书。《朱子家训》,清人朱柏庐所写,以寥寥数百字精辟地总结了古代治家之道,问世后即成为书香世家和官宦商家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范例,堪称古代家训的经典。《颜氏家训》,以翔实的举例,生动的说理,分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等十二个类目将人生道理一一道来,绵密细长,丝丝入扣。晚清名臣曾国藩虽然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却深谙“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道理,其留下的家书家训,论文论学,修身修德,或长或短情真意切,亦极为感人。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及算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一个著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流传下来的古代家书大多晓白流畅,娓娓道来,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在不经意中,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翻译家傅雷在其子傅聪留学期间,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曾经的子女、现在的子女和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个亲切而严厉的父亲!

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近世,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现代诗人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王小波英年早逝后,他的夫人李银河在回忆其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时仍激动不已。王小波给她的第一封信是写在五线谱上的,他自己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写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你和我,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李银河说:“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

家书不大,大多写在方寸之间,却包含了世间万千气象和风云变幻;家书不长,但却绵延不绝,将一条感情之河从远古引流至今,波宽浪高,令人心潮难以平静。

家书,也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就是家的方向,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