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阅读
在时下的阅读生活里,我们已经习惯于这些热闹的场面:先声夺人的策划、紧锣密鼓的宣传推介、花枝招展的招贴、媒体联动的炒作、潮流变化的概念等等。与图书出版越来越呈现时尚化的趋势相对应,我们的阅读生活也越来越走向平面化和快餐化,读书人的书斋里已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当然,平静的书桌并不必然能带来平静的阅读,在阅读生活中,一颗平静温和、甘于寂寞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寂寞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那些甘于寂寞的阅读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寂寞的阅读需要有寂寞的书。艳丽多姿的时尚杂志、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花花绿绿的画报带来的阅读感受是轻松的、随意的。这些浅白的读物,谁都愿意拿来翻一翻,打发一些时间,聊慰一些闲情。这样的阅读形式大于内容,只能用来填满时间,而无法用来填充心灵。只有那些从思想和艺术之树上衍生出的绿枝、结出的果实,才能成为寂寞的阅读的案头之物。也只有这些没有经人工催熟、激素和农药污染,于寂寞中结出的果实才更能接近阅读的本义。能在寂寞中亲近这些书,并在阅读中涌起亲近感的阅读者,才是书真正的知音,也才能完成阅读这种特殊形式的思想的接力。
甘守寂寞才能展开寂寞的阅读。寂寞的阅读需要在众生喧哗中独守一方寂寞,静坐在时间的一隅,寂寞地翻阅书页,让身心沐浴书香,让灵魂接受洗礼,于寂寞中独守阅读的欣悦,任窗外浮华起起落落,我自岿然不动。但常常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寂寞的阅读就需要能在流行春夏秋冬的时风中,守住内心的一个小小的世界,气定神闲,“我心归处是故乡”,在心灵的故乡放牧思想。静夜里,翻阅那些古今中外思想者的著述,那些探寻文化、探索思想、探讨社会、探究历史、叩问良知、关注人性的思想精华,面对这些“为山九仞”的思想峭壁,那些源自人性根底的寂寞油然而生,那些于寂寞中生发的领悟,那些于领悟后生发的喜悦,那些于喜悦后再次生发的寂寞会纷至沓来。因为这样的阅读难能可贵,所以于书是一种福音,于人是一种缘分。
寂寞的阅读最终要把自己读得寂寞。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在广泛的涉猎之下,在他人思想撑杆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随着阅读的深入,寂寞会从纸页上走下来,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一团迷雾环绕自己,让你难以释怀,难以排遣,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如何走出这阅读的寂寞?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灯塔下面是黑暗的。”如何消除这片黑暗呢?答案是:“依靠别的灯塔的光芒。”阅读就是这样,读出来的寂寞,只有继续读才能消解。不断寻找新的思想灯塔,照亮自己的内心,才能驱除这些挥之不去的寂寞情绪。
读寂寞的书,寂寞地读,直至读得寂寞,这是寂寞的阅读的几个境界。读得寂寞,这寂寞不是思想的停顿,而只是言词的休止,最后它终将在寂寞中绽放自己的思想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