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呼唤历史科普

报载,根据不久前对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1065名14—28岁之间的青少年的调查,我国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按满分100分计算,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分仅为27.69分。如果以60分为及格,则全体受访者的及格率只有1.5%。调查还显示,高达43.6%的人是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了解历史的。这样低的及格率固然令人失望,但在接受途径中这样高的“影视作品”比例则更让人担忧。

近年来,国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盛行一时。这些影视剧大多弱化历史背景,对历史横加戏说和演绎,分割与曲解历史真实,在很大程度上篡改、模糊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这些戏大多截取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年代,然后铺展无边的想象,把历史当作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涂脂抹粉,翻云覆雨,弄得面目全非,抹杀了历史的真实性、凝重感和教益性。其具体的细节往往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谬以千里”,很多观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皇帝微服私访是家常便饭,康熙、乾隆武功出众,还珠格格的传奇经历也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前段时间,有历史学家针对当时正流行的一部历史剧出来澄清,说历史上的和珅外貌俊朗,并非是个大胖子,倒是纪晓岚长得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器宇轩昂。类似这样的史学工作者在“忍无可忍”情况下站出来澄清视听的情况已非首例。事实上,影视剧对待历史的这种随便态度已经影响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采信。

历史对人的教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为大众提供合格的历史营养却是需要历史学家们深思的问题。在呼吁广大影视工作者树立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的同时,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也责无旁贷,应该做更多主动的工作,将真实的历史和史学界的成果来一场“科学普及”,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历史并从中受益。

科普历史,首先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的对待历史的态度。要树立起一种“大历史”意识,不是沉湎于“戏说”与演绎,津津乐道于所谓的历史悬案、宫闱秘事、野史逸闻,拳头加枕头,将真实可信的历史弄得云遮雾罩,烟雨迷蒙。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再现与创造,推陈出新,以现时代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凸显那些横亘于中华历史发展之中的灿烂文明,视野开阔,引发历史思考,激发民族壮志,“营养”读者的思想。

科普历史,还需要史学和教育工作者多关注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形态下人的阅读和接受心理的变化,以变应变,适应新的需求。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真实记录,历史的斑斓多姿是由丰富的生活细节来构成的。因此历史是生动的、可触可感的,对历史的写作并不是要把它肢解成一堆知识的拼盘,而应该尽可能地使它色香味俱全。在历史科普读物的编写中应该多尝试人性化的视角,倾注人文关怀,复活真实的人的历史,给读者留下更多阅读、思考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不是将大量的笔墨流连在总结和说教上。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的现状也给科普历史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出版传统的历史典籍之外,还需要有更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普及型、白话本读物进入一般层次读者的阅读视野,满足他们的需要。文体上除了一般的历史故事,章回体历史演义之外,还可以尝试历史报告文学等多种多样的历史写作。另外,将历史读物多媒体化,引入图片、动画、录像等现代传媒手段,增加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亦是适应社会潮流、追随时代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能鉴古知今,又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如果我们能打造出更多的历史“镜子”,让更多的人一镜在手,鉴照自己的心灵和思想,那么无论是于国还是于民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