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管理思想(1911—1927)
一、时代背景
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新式教育迅速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热潮)、建立全国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同盟会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共66个)、确立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产生一批深孚众望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等)等几个方面来看,1911—1927年期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很快就牢牢地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为了偿付巨额赔款,清政府通过增加捐税、田赋、滥发官钱票等各种搜刮措施,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榨取,巨大的苦难引发了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激烈斗争。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在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和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因为同外国资本和封建土地制度较少联系,同时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压迫,因而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最终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下,于1911年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个时期管理思想领域的斗争已经由以前的改良派(包括革命派和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斗争,转变为革命派与改良派管理思想之间的斗争。与上一章论述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改良派试图通过“新政”这种自上而下对封建统治进行修补的方式不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则要求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革命派还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要防止产生垄断资产阶级,注意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反对地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后来成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廖仲恺和朱执信。下面分别对其管理思想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