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之歌:一个陕北村庄的绿色之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中国的1958:激情燃烧的岁月

1

在1958年以前,高西沟并不出名。

米脂全县有近400个行政村。而对高西沟来说,极为不利的是它正好夹在两个声名显赫的大村之间:杜家石沟村和姜兴庄。

黄河从内蒙古草原一路九曲十八弯地进入陕北高原后,进入榆林境内的最大一条河叫无定河。无定河也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据统计,每年从无定河挟带进黄河的泥沙大约占到黄河泥沙的四分之一。如果打个比方,无定河就是黄河的一个最不肖的子孙,诚如它的名字:无定。它是一条毫无定性的、自由无羁的和为所欲为的河流。作为它的母亲黄河,也许原本性情尚还温驯,只是由于她的这个儿子过度地自我放纵和无羁无绊任意横流才影响了黄河母亲的性情,让黄河变得暴戾以至无法安澜。倘若黄河没有无定河,倘若无定河不把那么多泥沙裹挟进黄河,也许黄河还不至于有她浑黄重浊的容颜。

无定河却也无辜。

在黄土高原,无定河又有它的许多不肖儿女。这些小支流又如一条条小黄虫般进入无定河的腹腔。其中,在米脂境内有两条河:金鸡河和饮马河。金鸡河由北而来,在高西沟的村前打了个弯儿掉头一头扑进无定河。

杜家石沟村和高西沟村在无定河两岸隔河相望。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19岁的米脂县刘灿乡乡指导员刘树滋随军搞支前,瓦子街战役参加支前小分队抬着担架随王震旅行动,运粮抬伤员和掩埋牺牲的战士。早在他抬着担架上前线前,刘树滋就知道离他家米脂县杨家沟不远的杜家石沟村。这是因为该村于1944年就在陕甘宁边区率先成立了变工队,之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杜家石沟村在成立互助组、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等一系列运动中都一直比其他村庄早走两步,是一个典型的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先进村庄。杜家石沟村的积极进步闻名遐迩,这带给它的直接好处是,只要有什么好事情,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杜家石沟。前面说到林关石是乡农技站技术员,乡农技站的站址就在杜家石沟村一户地主的庄园里,小小的农技站几乎聚集了当地有关农业科技方面最优秀的人才:


左同,西北农学院牧畜专业工程师,懂英、日文。因家庭成分不好而从陕西省农业厅下放米脂。

马赢洲,西北农学院农科专业工程师,榆林地区农业局下放干部。

何怀勤,水利技术员,榆林地区水利局下放干部。

徐光远,林业技术员,米脂县林业站下放干部。

……


这几个人的专业,囊括了农林牧和水利几乎所有农业类学科,可以说是最优组合结构。

另外,还有一位西北农学院姓李的教授,是这个农技中心站的站长。

虽说杜家石沟农技站只是米脂县农业局下属的一个站,但它却是陕西省农业厅的一个重点站。这个站的中心任务其实就是以杜家石沟村作为科研和科学试验基地,并为杜家石沟村的重点建设提供优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60年代以前,米脂县乃至榆林地区甚至全国许多新鲜事都首先从这个杜家石沟村破土出芽,而后辐射到其他村庄。1953年,杜家石沟村破天荒地修了6亩坡式梯田。1957年,中国土地上第一块水平梯田也首先出现在杜家石沟的峁梁上。这些在当时算是划时代创举的农业科学革命,就是由林关石、左同等这些20岁出头、30岁左右的年轻农业技术人员创造出来的。

1956年,刘树滋卷着铺盖也来到了杜家石沟村。

此时,他已经升任米脂县农业局副局长,从1956年到1958年整整3年,刘树滋带领着12位农业技术员驻队在杜家石沟。可以想象此时的杜家石沟真可谓人才济济,风云际会,作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型,杜家石沟村几乎占尽了天下之先,万千宠爱在一身了。

同杜家石沟相类似,姜兴庄是个方圆七八平方公里、人口五六百的人丁兴旺、鼎盛的大村。一座叫作“大银山”的大山峁隔在姜兴庄和高西沟之间,山的东面是姜兴庄,西面是高西沟。姜兴庄虽然不及杜家石沟那么声名显赫,但也是米脂县重点扶持的村庄。

此时的高西沟有点像战国时期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隔河为楚,隔山为秦。河的那边是杜家石沟村,山的那边是姜兴庄。天时地利人和,高西沟一样也沾不上。说到底,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方面高西沟都处于明显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