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鼻与咽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咽(pharynx)为消化与呼吸的必经通道,两者与吞咽、呼吸、发声关系至为密切。

一、鼻的结构

鼻分为三部分,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图2-12)。具有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等功能。其中嗅觉功能起着识别、报警、增进食欲、影响情绪等作用。

图2-12 鼻的结构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以鼻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分为骨部和软骨部。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位称为鼻根,向下延续为鼻背,末端称为鼻尖,鼻尖两侧扩大称为鼻翼。

(二)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称为鼻孔,向后通鼻咽称为鼻后孔。每半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者以鼻阈为界。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为黏膜所包被,因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表浅而易引起出血。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凸向鼻腔。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的鼻中隔以上部分的鼻黏膜称为嗅区,富有嗅细胞,鼻腔其余部分黏膜称为呼吸部黏膜,富有鼻腺。

(三)鼻旁窦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黏膜相移行。鼻旁窦有4对,左右对称排列,称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

1.额窦

位于额骨体内,眉弓的深方,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形。额窦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并常常偏向一侧。额窦口位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

2.筛窦

由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的筛骨迷路的小气房组成,每侧有3~18个。依据窦口的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其中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容量平均7.5m l,窦口直径2~3cm,分别开口于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方与鼻腔顶之间的蝶筛隐窝。

4.上颌窦

位于上颌骨体内,成人上颌窦高33mm、宽23mm、长34mm,容积平均为14.67m l,呈三角锥体形,有5个壁。前壁为上颌骨体前面的尖牙窝,后壁与翼腭窝毗邻,上壁是眼眶下壁,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因开口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

二、咽的分部和结构

咽是肌性管道,上宽下窄,前后壁紧邻,略呈扁的漏斗形。但其前壁敞开,自上而下向前通于鼻腔、口腔、喉腔,向下连于食管。所以,咽实际上几乎没有前壁,只有在喉口以下的喉后壁,可视为咽的前壁。咽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体下缘高度,成人咽长11.0~14.0cm。咽腔在靠近颅底处,宽可达3.5cm,而在与食管相接处,宽仅1.5cm。

咽壁:咽后壁有软腭部鼻咽延伸至会厌下方水平,包括了口咽的侧后壁。咽缩肌群构成咽壁,其与第2/3颈椎联系紧密,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咽上缩肌下的咽颅底筋膜以及颊咽黏膜。咽侧壁与咽会厌皱襞延续并向内延续于梨状隐窝侧壁,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

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图2-13),与吞咽关系密切的是口咽和喉咽两个部分。

图2-13 咽的分部
A.后面观(后壁切开);B.侧面观(解剖标本)
(一)鼻咽

鼻咽(nasopharynx)介于颅底与腭帆(第2颈椎体下缘高度)之间。腭帆后缘与咽后壁之间的通道称鼻咽峡,是鼻咽与口咽的分界,鼻咽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鼻咽由顶、后壁及两侧壁围成。

(二)口咽

口咽(oropharynx)介于腭帆与会厌之间,相当于第3~4颈椎高度。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向前下通喉腔,向下通喉咽,向上经鼻咽峡通鼻咽。舌根的舌扁桃体面向口咽,可视为口咽腔的前壁;咽峡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以及两弓之间的腭扁桃体,可视为侧壁,腭舌弓为侧壁的前缘。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都是淋巴组织,是经口入咽的第一道免疫防御结构。位于舌根与会厌之间的黏膜,形成三条矢状位的皱襞,分别是舌会厌正中襞和两侧的舌会厌外侧襞。三襞之间的凹陷称会厌谷(epiglottis,vallecular spaces),见图2-13B。通常会厌谷的容积约8~10m l,在正常吞咽过程中,食物与水也可滞留于此。

(三)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位于喉的背侧,介于会厌软骨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图2-13A)。相当第4~6颈椎高度,上宽下窄,其下段是咽腔最窄处,宽约1.5cm。喉口由杓状会厌襞围成,前高后低,将喉咽上段分隔为左右,喉口与咽侧壁间呈凹窝状下陷,称梨状隐窝(piriform fossa),俗称梨状窦(piriform sinuses),在吞咽时食物可滞留于此凹陷中,见图2-13B。在梨状隐窝底,可见一横向的黏膜襞,称喉神经襞,是喉上神经的内侧支自外上向内下入喉的途径,临床可用此处做神经阻滞麻醉。在喉口前缘,会厌软骨上缘两侧,还有一横向皱襞,自会厌呈弧形绕至咽侧壁,称咽会厌皱襞由茎突咽肌的部分纤维经过黏膜之深面构成,可视为口咽与喉咽的分界。

三、咽肌

咽是肌性器官,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构成(图2-14)。

1.咽缩肌群

由上、中、下三层咽缩肌组成,自下而上覆盖,呈叠瓦状。

(1)咽上缩肌(sup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肌纤维略呈水平,起点有四,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板(后缘下1/3)、翼突下颌缝(位于翼突与下颌小舌间的纤维索,也是向前行的颊肌的起点)、下颌舌骨线(后段)和舌根侧缘(可视为舌横肌的延续),肌纤维经两侧向后,会于咽缝。

图2-14 咽肌
A.右侧面观;B.后面观
(2)咽中缩肌(middle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舌骨小角、大角和茎突舌骨韧带下部。肌纤维呈辐射状,两侧肌会合于咽缝,全肌呈菱形。其上部肌纤维覆盖咽上缩肌。

(3)咽下缩肌(inf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甲状软骨的斜线和环状软骨外侧面,肌纤维由两侧绕向背侧,会合于咽缝。其上部肌纤维斜向内上,覆盖咽中缩肌的下部。在咽与食管交界处,有横行肌纤维,两端向前附着于环状软骨,称环咽肌(cricopharyngeus,CP)。咽下缩肌纤维向前连接甲状软骨的两侧,这些纤维与两侧的甲状软骨之间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就是梨状隐窝,其末端止于咽最下方的环咽肌下方,这是咽最下方的结构。吞咽时,食物由此通过。

传统上认为环咽肌是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主要肌肉成分,环咽肌分别插入左、右环状软骨板下侧缘。因此,括约肌和喉部必须运动一致。此轴向活动由与脂肪组织平行的后部组织裂隙辅助进行,受同侧咽丛及喉返神经支配,有学者把环咽肌纤维视为咽下缩肌的一部分。

环咽肌起括约肌作用,此肌肉在食管上方充当双向阀门作用,使食团进入食管,也可以使呕吐物和气体由食管进入咽。此肌纤维在休息状态下呈收缩状态,维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避免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环咽肌纤维和环状软骨板共同构成食管上括约肌,其为长3~5cm的环状高压带,能抵挡食管内11cm水柱的压力,在造影时可清楚地显示,与腔内测压术的颈段食管高压区相对应,也是咽与食管的“枢纽”。环咽肌在吞咽前瞬间与吸气时的压力最大。吸气时,压力的增加是为了确保空气不能吸进食管。在吞咽适当时刻,环咽括约肌打开,持续约2秒,让食团通过食管后,继之以强力收缩,即刻关闭,防止食管内食物反流到咽。

2.咽提肌群

为纵行肌束,贴近纤维膜,共计3束。

(1)茎突咽肌(stylopharyngeus):

起自茎突根部,肌束扁而细长,下行于咽上、中缩肌之间,末梢放散于咽壁中,部分肌纤维与腭咽肌混合,止于甲状软骨板后缘。收缩时,提咽向上,缩短咽腔,同时将咽腔向外上提而使咽腔扩展。

(2)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肌长而扁阔,位于腭舌弓内。起自甲状软骨板后缘及咽纤维膜,肌纤维向内上行,止于腭腱膜上、下面。此肌收缩,可缩小咽峡,同时牵软腭向后,分隔鼻咽和口咽,即所谓“腭咽闭合”(palato-pharyngeal closure),这对吞咽和发音都至关重要。

(3)咽鼓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

可视为腭咽肌的一部分,介于咽鼓管软骨部与甲状软骨上角之间。收缩时,牵喉向上。

综观咽肌在吞咽时,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迫使食团向下运行。咽提肌收缩,上提咽、喉,在喉肌配合下,关闭喉口;腭帆后移,封闭鼻咽峡。从而使食团自舌根与会厌之间,分别流经喉口两侧进入梨状隐窝,而后汇合经喉咽进入食管。

四、X线解剖学

口咽、喉咽侧位片可观察咽后壁宽度,壁的厚度因年龄、体型、体位等不同而有差异。口咽腔前壁有向后下的阴影,为软腭和腭垂。舌根部在口底呈块状阴影。咽腔表面光滑,年龄越长,腔也增宽。喉咽腔通常闭合,钡剂检查可见梨状隐窝处较宽。两侧茎突一次投照有利于对比。舌骨斜位X线检查可观察舌骨大角与甲状软骨之间的关系(图2-15)。

图2-15 咽X线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