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洲实录》成书问题
1.《满洲实录》与《太祖实录图》的关系
《太祖实录图》早已不存,最早对其进行记录的是《旧满洲档》,据天聪九年(1635)八月八日记载:“tere inenggi sure kan,nenehe genggiyen kan i yabuha kooli bithe be juwe howajan jang jiyan,jang ing kui de niru seme afabuha weile be nirume wajiha sain seme jang jiyan de emu juru niyalma,emu ihan,jang ing kui de emu juru niyalma šangnaha.”(注:《旧满洲档》第九册,台北影印本,4415页。)汉译为:“是日,淑勒汗交付二画工张俭、张应魁据先祖英明汗行事典例书绘制图画的工作,很好地绘制完成了,赏张俭人一对、牛一头,张应魁人一对。”《太宗文皇帝实录》也有相似记载,天聪九年(1635)八月乙酉:“画工张俭、张应魁恭绘《太祖实录战图》成,赏俭人口一户、牛一头,应魁人口一户。”(注:《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4,天聪九年八月乙酉。)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太祖实录图》(或称《太祖实录战图》)乃《满洲实录》之原本。最早得出此结论的是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1905年他发现了深藏盛京崇谟阁的《满洲实录》,后介绍于世,并根据《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九年八月乙酉条的记载及《满洲实录》末尾《敬题重绘太祖实录战图八韵》诗注“实录八册,乃国家盛京时旧本”,通过二者的结合、对应,进而认为二张所绘《太祖实录图》就是《满洲实录》的原本。今西春秋指出《国朝宫史续编》、《开国方略联句诗》的注释和《满洲实录》末尾注释有大致相同的记述,支持了内藤的说法。
国内学者也大都赞同此观点。徐中舒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汉文《太祖实录图》又称《满洲实录》,成于天聪九年八月”(注:徐中舒:《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转引自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182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的话。20世纪80年代,单士元在整理清代实录时说:“皇太极(清太宗)天聪九年曾为其父努尔哈赤(清太祖)编纂一部有图有文记录开国事迹和其他事迹的实录,题名《满洲实录》。”(注:单士元:《整理清代实录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秦国经等在介绍清太祖实录纂修过程时说:“天聪元年(1627),太宗命额尔德尼等修太祖实录,历时八载,至天聪九年(1635)八月画工张俭、张应魁始将合绘的太祖实录图告成,名《满州实录》。”(注:秦国经、胡启松:《清代的实录》,载《历史档案》,1989(4)。)另外,白寿彝、郭康松、瞿林东、薛虹、乔治忠等也都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太祖实录图》与《满洲实录》是同一部书的观点。这一看法已成定论,似无疑义。
但是,2002年,对清实录研究颇有心得的日本学者松村润发表《清太祖实录研究》一文,对《满洲实录》重绘自《太祖实录图》一说提出质疑。经他考证,《太祖实录图》只是图画本,不可能是《满洲实录》的原本,《满洲实录》是据崇德初纂《太祖太后实录》重绘的,沿袭了其满文本八卷八册的样式,但并没有照录其内容,而是完全依据顺治重修本的内容绘写。(注:参见[日]松村润:《清太祖实录研究》,载《蒙古学信息》,2002(1)。)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学者陈捷先就通过满文清实录的研究,发现《满洲实录》的满文部分与顺治本《太祖武皇帝实录》的满文内容几乎一致的事实,他从而推论,《满洲实录》的附图部分来源于天聪末叶成书的《太祖实录图》无疑,但文字部分却是取自顺治本武皇帝实录。(注:参见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160页,台北,大化书局,1978。)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杨勇军在松村润、陈捷先等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满洲实录》不是重绘自《太祖实录图》,而是乾隆朝官方伪造的最后一本努尔哈齐实录,成书晚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他看来,《太祖实录战图》只是一本没有文字的图册,《满洲实录》中清高宗题诗注文所言“实录八册”为《太祖实录战图》八册,而非后世学者以为的《满洲实录》八卷。他同意陈捷先提出的该书内容照抄《太祖武皇帝实录》之观点,但是图画部分则“是在‘重绘’77幅《太祖实录战图》的基础上还补绘了关于满洲起源神话的6幅图”(注:杨勇军:《〈满洲实录〉成书考》,载《清史研究》,2012(2)。)。
不过,长期以来,学界虽然普遍认同《太祖实录图》就是《满洲实录》的原本,但是对其名称,各人又有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天聪九年(1635)完成的插图本,初名《满洲实录》,如单士元曾说:“天聪年间绘图本,原来只题满洲实录,亦未称太祖实录。”(注:单士元:《整理清代实录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郭康松认为,《太祖实录战图》之名是乾隆时才有的,因为该书附有插图,所以乾隆帝题为此名。(注:参见郭康松:《浅议〈清实录〉的编纂及价值》,载《咸宁师专学报》,1997(1)。)
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满洲实录》之名是乾隆朝重绘时所取。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称,《满洲实录》原名《太祖实录战迹图》,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四部绘写本成书时,才改题现名。(注: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第五卷,2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瞿林东在《中国史学史纲》中也采用此观点。(注:参见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40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薛虹亦表示《满洲实录》之名是乾隆朝重绘时所取,但是他提出该实录原名既不是《满洲实录》,也不是所谓《太祖实录战图》,而应称为《太祖实录图》才对。并且,《太祖实录图》也不是正式名称,只是对实录图文并茂的形象描述语而已,早期实录蓝本没有正式名称,“其实,从重绘《满洲实录》时称之为‘开国实录’、‘太祖实录战图’等等,也可见原并非正式定名为‘太祖实录图’,无非是太祖的实录的图的意思罢了!”(注: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至于乾隆时期为何摒弃《太祖武皇帝实录》,突然重绘《太祖实录图》,并改称《满洲实录》,作者表示难以理解。他对此次重绘改名的原因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将其同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修《满洲源流考》联系起来,认为此举可能是为了突出满洲称谓。(注:参见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与薛虹一样,乔治忠也指出“太祖实录图”不是一个正式名称。《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图”字样,只是后来对该图的一种称谓,天聪年间并无此称。乾隆朝对《太祖武皇帝实录》的称谓有多种,如“开国实录”、“太祖实录战图”、“图本”、“太祖战图实录”等,直到重绘写本时才正式定名“满洲实录”。不过,在“满洲实录”正式定名的时间问题上,他与薛虹发生分歧。薛虹认为《满洲实录》定名于乾隆四十六年,而乔治忠则认为,正式定名《满洲实录》最早也应是乾隆四十八年之后的事了。(注:参见乔治忠:《清太祖一朝实录的纂修与重修》,原载《南开学报》,1992(6),转引自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172~187页。)
笔者亦认为,从《旧满洲档》的记载来看,只是太宗让画工根据“genggiyen kan i yabuha kooli bithe”(英明汗行事典例书)绘制图册而已,并没有提到该书的名称,可见当时还没有命名。至于《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出现的《太祖实录战图》之名,想必是后来所取。从上述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太祖实录图》极有可能就是《满洲实录》初纂本。
2.《太祖实录图》与《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关系
与《太祖实录图》密切相关的是另一部努尔哈齐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二者之间关系如何,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同时也存在较多分歧。
以徐中舒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太祖实录图》与《太祖武皇帝实录》是两部不同的书,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徐中舒说:“汉文《太祖实录图》又称《满洲实录》,成于天聪九年八月。《太祖武皇帝实录》成于崇德元年十一月。这两部实录,都成于沈阳朝廷。”(注:徐中舒:《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将它们称为两部实录。孙文良曾称赞皇太极统治时期“编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满洲实录》,是清朝的建国史,也是成文的满族勃兴史”(注:孙文良:《〈满洲源流考〉辨析》,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3)。)。可见,他也是将这两部书当成不同的实录对待。郭康松在《浅议〈清实录〉的编纂及价值》一文中也判定《满洲实录》八卷成书于太宗天聪九年(1635),与《太祖实录战图》是一回事,随后又介绍《太祖武皇帝实录》于太宗崇德元年(1636)初纂,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注:参见郭康松:《浅议〈清实录〉的编纂及价值》,载《咸宁师专学报》,1997(1)。)齐木德道尔吉的《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一文,细致梳理了太祖实录的纂修过程,认为崇德元年完成的本子初名《太祖太后实录》,而不是《太祖武皇帝实录》。到顺治朝重修以后,才定名《太祖武皇帝实录》。此外,他还提及,与《太祖武皇帝实录》同时问世的,还有汉文、满文和蒙古文对译的、带有图画的《满洲实录》。但是没有指出《满洲实录》的具体编纂过程和纂修时间,也没有说明《满洲实录》与《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关系。从作者的叙述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渊源、师承关系,应是两个独立的版本体系。(注:参见齐木德道尔吉:《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而包括孟森在内的多数学者都认同《太祖实录图》成书于《太祖武皇帝实录》之前,二者之间存在师承关系,《太祖武皇帝实录》是在《太祖实录图》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
孟森在《康熙重修太祖实录跋》中有言:“清太祖第一次纂修实录,在天聪九年。先成太祖战迹之图,每图带说。既成,而又摘图中之说,别为一本。两皆名之曰武皇帝实录。”之所以称为实录,是仿照“中土旧有之帝王体制”,但其实他们不知实录为何物,故而文字、体例与历代实录不合,这就造成了早期的实录与后来的实录在文字、体例上的差异。(注:参见孟森:《康熙重修太祖实录跋》,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48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从上述文字可知,孟森认为,《太祖实录图》成于天聪九年(1635),《太祖武皇帝实录》是《太祖实录图》成书后,剔除插图而改编的纯文字版本,二者同源,且当时都称之为《太祖武皇帝实录》。或者可以说,《太祖实录图》是《太祖武皇帝实录》的模本。孟森又讲到,康熙时重修太祖实录,谓之《太祖高皇帝实录》,雍乾时期再加修改,为太祖实录之定本。因为带图本为孤本,乾隆帝恐其遭意外之损,所以摹绘了新本。新本有些许改动,与初纂、再纂及定本皆不同。(注:参见上书,482页。)可见,他认为《太祖实录图》、《太祖武皇帝实录》以及康熙重修本《太祖高皇帝实录》、乾隆定本《高皇帝实录》、乾隆重绘本《满洲实录》是一脉相承的。
单士元在整理实录之札记中,师承导师孟森之说,也认为《太祖武皇帝实录》是清太宗皇太极“将满洲实录中的图画撤去,整饬文字”,改编而成的。(注:参见单士元:《整理清代实录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方甦生推测《太祖武皇帝实录》的纂修是实录图成之后的事,“此本想是以太祖实录图去图尊谥写成的”(注:方甦生:《清太祖实录纂修考》,载《辅仁学志》第7卷1—2期,1939。)。庄吉发也持此观点,因《太祖实录图》与历代帝王实录体例不合,所以太宗命人“以满、蒙、汉三体文字改编实录。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十一月,纂辑告成,题为《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实录》,共四卷四册,简称《太祖武皇帝实录》,就是清太祖朝实录的初纂本”(注:庄吉发:《清史拾遗》,100页,台北,学生书局,1992。) 。
郑天挺称《太祖武皇帝实录》成书于崇德元年(1636),取材于《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等满洲初期的资料。(注:参见郑天挺:《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3)。)可见,他虽认为《满洲实录》和《太祖武皇帝实录》不是同一部书,《满洲实录》早于《太祖武皇帝实录》,但强调《满洲实录》是《太祖武皇帝实录》的一个重要史料来源,二者在文字上存在诸多联系。
对清代档案素有研究的秦国经介绍了清太祖实录的大致纂修过程。天聪元年(1627),太宗命额尔德尼等修太祖实录,历时八载,至天聪九年八月画工张俭、张应魁始将合绘的太祖实录图告成,名《满洲实录》。书中记事均先图而后说,与历代帝王实录体例不合,所以,不久太宗又命国史馆大学士希福、刚林等,以满、蒙、汉三体文字改编太祖图录,至崇德元年十一月改编完成。顺治时曾再度修改过。康熙时,命大学士勒德洪为监修总裁官复加修改,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成《太祖高皇帝实录》,合凡例目录满、蒙、汉文各十二卷。雍正十二年(1734)再加校订,辨正姓氏,划一地名,历时六载,至乾隆四年十二月(1740),始告成书,共十三卷。存大内、皇史宬、内阁本均缮满、蒙、汉文各一部。藏盛京本只缮满文、汉文,不缮蒙古文。(注:参见秦国经、胡启松:《清代的实录》,载《历史档案》,1989(4)。)通过他的介绍可知,作者认为《满洲实录》就是《太祖实录图》,该实录采用先图而后说的叙述模式。《太祖武皇帝实录》是在《满洲实录》修成后对其改编而成,时间应在天聪九年以后至崇德元年十一月。也就是说,《满洲实录》是《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蓝本,历次改编的太祖实录都是在《满洲实录》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其观点与孟森等人大体相同。
1988年,薛虹在《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天聪九年(1635)八月告成的《太祖实录图》和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告成的《太祖武皇帝实录》是反映纂修太祖实录的一个过程。意思即,《太祖实录图》乃《太祖武皇帝实录》的未完成稿。《旧满洲档》记载只赏赐了两名画工,且未举行任何修书告成的仪式,原因就在于,天聪九年八月告成的只是图,文字部分未竣。至于“太祖实录图”一说,也并非正式名称,只是实录未完成时一种形象的描述语罢了。到崇德元年全部书成后,不再用临时称呼“太祖实录图”,而正式取“太祖武皇帝实录”之名。他在文中做了大量工作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果我的这些推测不错,那么《武皇帝实录》和《太祖实录战图》应该是一回事,始修于天聪七年,到崇德元年十一月全部告成”(注: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乔治忠赞同薛虹的观点,并补充考析。他反对将《太祖实录图》与《太祖武皇帝实录》截然视为两书,因为《满洲实录》是从《太祖实录图》绘写成的,且文字部分与《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内容、结构、语句一一对应相合,二者之间不可能不存在联系。同时,他也不认同方甦生等人“开国实录”是“去图加谥”、仅有文字之书的观点,而是认为《太祖实录图》乃整部《太祖武皇帝实录》的组成部分,即其中的图画部分。经他的考证,《太祖武皇帝实录》的纂修至迟于天聪七年即已开始,到天聪九年,图先成,至崇德元年十一月,文字部分完全告成,太宗题名曰《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实录》(简称《太祖武皇帝实录》)。由此说明《太祖实录图》的绘成只是《太祖武皇帝实录》编纂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成果。
王静芳在《清太祖实录的编纂、版本及史料价值》一文中也认为,《太祖武皇帝实录》早在清入关前的天聪七年就开始纂修,到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全部告成。全书分为四卷,以满、蒙、汉三种文字缮写,书名定为《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实录》(即《太祖武皇帝实录》)。(注:参见王静芳:《清太祖实录的编纂、版本及史料价值》,载《集宁师专学报》,2001(2)。)
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薛虹、乔治忠等人的观点似乎更有说服力,即《太祖实录图》的完成与《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告成反映的是太祖实录纂修的不同阶段,太祖实录纂修自天聪七年(1633),天聪九年实录图成,崇德元年十一月全书始全部告成。
关于崇德元年告成的这部实录的名称,学界又有新的发现,因为据《旧满洲档》的记载,当时完成的应是“taidzu,taiheo i yabuha yargiyan kooli bithe”,即《太祖太后实录》,不是太祖一个人的实录,到顺治重修时,才改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名:daicing gurun i taidzu horonggo enduringge hūwangdi yargiyan kooli,汉文名:《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实录》,简称《太祖武皇帝实录》)。陈捷先、松村润、达力扎布等都支持此观点。(注:参见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27页;[日]松村润:《清太祖实录研究》,载《蒙古学信息》,2002(1);达力扎布:《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版本浅议》,见《满学朝鲜学论集》,25~56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3.《满洲实录》的编纂问题
对于《满洲实录》的编纂过程,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满、蒙、汉三种文本的成书顺序及《太祖实录图》原先的体式、是否有文字、文字的由来、绘图与撰文的先后顺序等问题上。
关于文本成书顺序,陈捷先多次强调:“早期满洲部族的文献是先以满洲文字记注,汉文本都是由满洲文翻译而成的。”(注: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14页。)《满洲实录》作为满洲的早期文献之一,自然也不例外。
谢贵安对清实录做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笼统地认为清实录先定汉文本,再译成满、蒙文本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满、汉、蒙三种文本的修纂秩序,随清朝汉化程度的加深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期由于满人汉化程度不高,再加上诏令、奏疏等档案文件大都是用满、蒙文书写的,故修实录时,先撰写满文本,再译成汉文本和蒙古文本。(注:参见谢贵安:《〈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载《史学集刊》,2008(2)。)
薛虹也认为清太祖实录纂修过程中首先完成的是满文本,蒙古文本和汉文本都是满文本的译本。他通过《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满洲实录》的仔细校对,发现满文本《太祖武皇帝实录》比满文本《满洲实录》在语言上更为古拙,二者间除表音缀字上的差别外,其他则无何不同。汉文本《太祖武皇帝实录》与它的满文本也极相近,说明原译时修饰不多。而《满洲实录》的汉文本和满文本的差异较大,说明在翻译时修饰之处很多。汉文本《太祖武皇帝实录》同汉文本《满洲实录》在专有名词的汉译法上差异悬殊。他说,《满洲实录》汉文本的修饰,主要表现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上,不仅比《太祖武皇帝实录》为雅,比乾隆四年十二月(1740)定修本的《太祖高皇帝实录》也有所雅化,如章甲改写为章佳,俄朵里改写为鄂多里,而乾隆五十一年修成的《开国方略》又有进一步的雅化。(注:参见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齐木德道尔吉细致考证了太祖实录的编纂过程,“是先将满文原件根据实录编写的需要撰写为满文实录体文字,在此基础上译成汉文,最后从汉文译成蒙古文。蒙古文同满文原件有如此大的距离,说明译成蒙古文时,根本看不到满文原件,所根据的只是汉文和满文实录文字”(注:齐木德道尔吉:《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满洲实录》作为太祖实录的一种,编纂过程亦应如此。与薛虹不同的是,齐木德道尔吉认为蒙古文本不是由满文本而是由汉文本翻译,参照满文本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三种实录文字中,满文本是最先成的,汉文本次之,蒙古文本最后。
乌兰齐木格曾对《满洲实录》的蒙古文部分做比对研究,发现蒙古文部分基本上与满文部分内容相同,“但仍有一些记载不同于满文本,而相同于汉文内容,并且有的蒙文内容和记载方法与汉文和满文内容哪一个都不相同”(注:乌兰齐木格:《清代官修民族文字文献编纂研究》,224页,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从其所举事例来看,蒙古文部分从满文翻译而来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有的地方也参照了汉文本。
学者们还就《太祖实录图》原先的体式,即原本有无文字,若有文字,是三体文合并带插图还是各文自成一部,文字的由来以及绘图与撰文的先后顺序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
有人根据《旧满洲档》以及《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实录图成、赏赐画工,而没有提及文字的记载,推测该书只有图,无文字。代表者如松村润,他认为,《旧满洲档》里只有关于画完图的记载,并不是说完成了带插图的满、蒙、汉三体文的太祖实录,在天聪九年(1635)八月乙酉完成的只是绘图,受赏赐的也只是画匠而已。(注:参见[日]松村润:《清太祖实录研究》,载《蒙古学信息》,2002(1)。)杨勇军将他的观点进行了发挥,说:“从仅有二画工得到赏赐上看,可知被后世所称的《太祖实录战图》,当时确实仅为图册,没有文字。”(注:杨勇军:《〈满洲实录〉成书考》,载《清史研究》,2012(2)。)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太祖实录图》是《满洲实录》的原本,是一部带插图、有文字的体式特殊的早期实录。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中国大陆学者孟森、单士元、秦国经及台湾学者陈捷先、庄吉发等都持此观点。孟森说:“清太祖第一次纂修实录,在天聪九年。先成太祖战迹之图,每图带说。”(注:孟森:《康熙重修太祖实录跋》,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481页。)明确表示图画皆带有文字。秦国经等亦云,《满洲实录》“书中记事均先图而后说”(注:秦国经、胡启松:《清代的实录》,载《历史档案》,1989(4)。)。庄吉发称:“此书先由巴克什额尔德尼修成,经库尔缠增补,并由画工张俭、张应魁绘图。”(注:庄吉发:《清史拾遗》,100页。)可见,该书是既有文字又有图的。
薛虹等人还在文章中试图证明《太祖实录图》确有文字。他说,既然称之为“实录图”,则“绘图之前必然有实录稿本为依据”。另一个可以证明《太祖实录图》有文字的证据是,既然《满洲实录》依式重绘《太祖实录图》,且《满洲实录》是满、蒙、汉三体文带插图的,那么,《太祖实录图》(修成后改作《太祖武皇帝实录》)也应该是既有图又有满、蒙、汉三体文的实录。不能因《旧满洲档》的引文只提及实录的图绘制完成,无关于文字的记载,而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太祖实录图》只有图,没有文。此外,他还指出,这一实录稿本早在天聪七年(1633)就已经开始纂修了。(注:参见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笔者认同薛虹的观点,因为从《旧满洲档》的记载来看,英明汗的行事典例书被交付画工张俭、张应魁绘制,英明汗的行事典例书,满文原文“genggiyen kan i yabuha kooli bithe”,其中“bithe”是书、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绘图之前确实是有文字为依据的,薛虹“绘图之前必然有实录稿本为依据”的说法不无道理。
如果实录图确有文字,那么,这些文字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早期的学者如方甦生、松村润都认为,入关以前所修《太祖武皇帝实录》是三种文字分开各成一部的。薛虹在文章中小心翼翼地推测:“据《满洲实录》的体式,崇德元年告成的《武皇帝实录》应为有图之满、汉、蒙三体文字的实录。”不过,他又因现存世者为满文本与汉文本分别缮写而对此表示不确定,不知道到底是顺治朝改修时才区别三体文字分开缮抄,还是原本分别为单本,而《满洲实录》合三为一,认为该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注:参见薛虹:《清太祖实录的史料学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乔治忠则大胆推定,“其应为满文、蒙古文和汉文三体合一并有图穿插其间的体式”(注:乔治忠:《清太祖一朝实录的纂修与重修》,原载《南开学报》,1992(6),转引自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172~187页。)。
撇开体式不论,《满洲实录》文字的由来,也是扑朔迷离。特别是随着满文本《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发现,学者们将二者的文字对照,发现它们在内容、结构、用词上高度相似,直接引发了人们对二者关系的思考。从早期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都提出,《太祖武皇帝实录》是从《太祖实录图》改编而来的,二者在文字上存在师承关系。但是,《满洲实录》的文字从何而来呢?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满洲实录》的文字似乎是从《太祖武皇帝实录》抄录改编而成的。最早系统而直接地提出此观点的应为陈捷先,他在《满文清实录研究》一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比对、分析,指出乾隆时重绘的《满洲实录》“附图仿绘于天聪末叶成书的太祖实录图,而文字部分则取材照录自顺治年间纂修的武皇帝实录,因而保存了满文古老的风格与朴实的特点”(注:陈捷先:《满文清实录研究》,160页。)。同时,《满洲实录》在重抄的过程中,又改正了原书中的若干手民之误,所以它的准确度更高一些。(注:参见上书,100页。)
松村润提出另外一种设想,即《太祖实录图》只是绘画本,不能作为《满洲实录》的原本,《满洲实录》是乾隆年间根据乾清宫藏盛京旧本即崇德初纂《太祖太后实录》重绘写的。但不是照样绘写崇德初纂本的内容,而是依据顺治重修本内容,照录了顺治重修本改写过的开国纪的记载,只有在卷数上沿袭了崇德初纂满文本的八卷八册的样式。(注:参见[日]松村润:《清太祖实录研究》,载《蒙古学信息》,2002(1)。)
杨勇军则认定《满洲实录》是乾隆时期的伪书,其文字部分是照抄《太祖武皇帝实录》,至于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乾隆四年十二月(1740)定本《太祖高皇帝实录》而采用《太祖武皇帝实录》为本,“就是因为后者史料上更加接近原始,语言上更为质朴,这样伪造出的《满洲实录》才更像一本早已存在的书”(注:杨勇军:《〈满洲实录〉成书考》,载《清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