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保险资金运用的定位
保险资金运用定位是指保险资金运用在保险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保险资金运用的定位是分析其风险来源的基础。从保险资金运用与承保的关系来看,在不同时段,其定位有所不同。
(一)从属论
“从属论”是指保险资金运用依附于或者从属于保险承保主业。改革开放恢复保险业后,保险资金运用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无章可循、无账可查。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国家严厉的整顿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保险公司主要做好承保业务,从承保端获取利润,投资主要是把各种准备金管好不出事。这是从之前大乱到大治的必然结果。
(二)两个轮子论
“两个轮子论”是指承保与投资像是保险的“两个轮子”,既要做好承保业务,承保要有价值;同时也要做好投资,提高投资收益,强调投资与承保的协调发展。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任时主要强调“两个轮子论”。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为“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国十条”),明确提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使保险资金运用成为保险业三大功能之一。在此之后,原保监会各项试点办临法逐步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等投资品种的权限。在这个阶段,保险资金除了存款、购买债券外,还可以购买股票及基金。前者收益相对固定,后者的收益却充满弹性。自此,保险资金收益率的变化与股市的波动高度相关,出现了大起大落的情况。另外,没有参与试点的公司也无法分享政策开放带来的红利。
(三)资产驱动负债
顾名思义,“资产驱动负债”是与“负债驱动资产”相对应的一个观点。无论是“从属论”,还是“两个轮子论”,本质上都属于负债驱动资产,资金运用的主要目的是让负债端暂时沉淀的资金不要闲置,获得必要的收益。保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主要是看负债端的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水平。资产驱动负债观点认为,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可以不盈利甚至亏损,然后通过投资获取超额收益以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众所周知,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后,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当时还没有放开,与银行理财或定期存款相比,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都没有吸引力,为此,行业内外对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下半年以来,保险监管部门顺势而为,放开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股权、信托等产品的限制,扩大或简化了权益等大类资产比例。同时,一些社会资本也看到了保险资金负债成本与自身主业投资经营的收益相比,存在很大利差,因此纷纷试图进入保险业。一些社会资本得以进入的保险公司采取“高举高打”的做法,主要通过提高销售费用、产品回报等手段快速做大规模,然后进行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资;有的用短久期负债资金投资长久期资产,获取错配收益。资产驱动负债指的就是以上这种模式,它可以允许承保没有利润,甚至出现亏损,全靠投资来弥补。其实,投资高风险资产都是被负债高资金成本倒逼的。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开提高了行业整体收益率,提高了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提高了行业竞争力。但尝试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的公司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从目前实践结果来看,是不成熟和不成立的。
(四)保险资金服务保险保障主业
保险投资服务保险主业这个观点早已存在。本书要表达的观点是保险资金要服务保险保障这个主业,不是保险理财等其他主业。前提是保险回归保障,保险资金运用才能服务主业。2017年2月10日,原保监会陈文辉副主席在保险资金运用专题培训会议上作的主题辅导报告对此表述非常清楚,他指出坚持服务主业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内在规律,其要求是,“保险业姓保”“保险资金运用也姓保”,要正确处理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关系——保障是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2015年随着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案例增多,特别是“宝万之争”持续发酵,保险公司投资模式及其发展模式广受社会争议。2016年下半年,国家开始重视和着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影子银行等各类金融业务重新定位,2017年上半年,原保监会时任主席被调查后,中央对保险业的定位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保险姓保、监管姓监”。“保险姓保”,要求保险业回归保障,保险资金运用服务保险主业。我们的理解是,投资服务主业本质上是回归负债驱动资产模式,保险资金运用之目的是让保险公司沉淀的资金通过合理配置,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让保险公司通过激进的投资,获取超额收益来支持承保业务激进发展,更不是把保险产品异化为一种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