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带一路”:五年历程的回顾与分析
王灵桂[1]
近日,国外媒体报道了两则很有意思的消息。一个是10月26日的新闻。当日,在肯尼亚直飞纽约航线的开通仪式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采访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时,不谈航线问题,反而要求总统谈谈“中国债务陷阱”问题。总统说,我们的确找中国借钱,可同时也向美国、日本、法国都借了钱,“你们为什么只盯着中国?”另一个是11月2日的新闻。当日,德国前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默特访问纳米比亚时,向总统根哥布表达了对中国在纳投资和债务的担忧。根哥布当时表示,纳米比亚十分欢迎中国的投资,并提醒说“德国不要低估我们纳米比亚人民的智慧”。
从这两则不太起眼的新闻中,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了热情和期望,而西方国家则不断拿所谓的“债务陷阱”等问题,四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综合近期境外智库、媒体的总体舆情看,亚非拉等地区国家基本上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赞赏和欢迎态度;德国、英国等国的媒体和智库,有不少赞赏的声音,也有一些非议的声音,但总体上趋于客观理性;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媒体和智库,依然不遗余力地攻击“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开始逐步趋向客观正向
近期,许多国外智库和媒体对“一带一路”看法开始趋于客观正向,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美欧一些知名智库、主流媒体不再执着于一味地进行负面报道,而是多了一些思考,发表了一些平衡式报道,赞赏和肯定“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意义及其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
一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级的积极经济因素。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称:“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有益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潜力。”法国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认为,“从新颖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最终可能是人类积极生存意志的证明”。西班牙皇家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所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过去几十年来最雄心勃勃、最激动人心的外交倡议和地缘政治项目”。阿拉伯卫星电视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弥合亚非国家的基础设施差距,为欠发达国家打开机遇之门。印度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对抗心理的国家,不过近年来印度部分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性看法在增加。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没有零和游戏》报告指出,“美国以印太战略对抗‘一带一路’倡议。但是,这种做法不会被很多人接受”,“其他小国则不愿意参与大国竞争,例如新加坡就不愿在敌对集团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数印太国家无疑都持此观点”。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在《新兴市场和基础设施:天然的伙伴关系》报告中认为,“市场力量和政府举措是推动世界经济秩序变化的两大因素,前者是指新兴中产阶级,后者是指‘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将改变亚洲,推动亚洲的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发展”。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媒体均认为:“一带一路”促进了互联互通,为当地带来了机遇。
二是驳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抹黑和偏见。半岛电视台发表的题为《中国真该为赞比亚的债务问题负责吗》的文章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现在只是在做IMF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却被西方指责。西方的指责,其实是担心失去对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控制。没有证据表明IMF的贷款项目比中国的要好”。肯尼亚制造商协会会长古德卡针对“债务陷阱”问题,专门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投资诱发债务陷阱的概率非常低,因为贸易投资带来的好处将风险降至最低,况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发展经济大有裨益。巴基斯坦《黎明报》发表文章,批驳所谓的“债务陷阱”,并表示巴将继续选择中国投资。近日,美国彭博社发布四集专题片,通过对有关国际组织和南亚、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相关人员的采访,比较全面、立体、客观地报道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欧洲对该倡议的“开放态度”。近日,美国亚洲基金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充满风险和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报告认为,“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批评,倾向于建立在不完整和扭曲的刻板印象之上”,“批评者忽略了东道国精英在‘一带一路’项目实施和设计中的智慧。人们批评中国贷款可能会给东道国带来风险。实际上,中国贷款比西方援助更灵活,更方便”,“批评者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资本的迫切需求”。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的《“一带一路”项目将中国投资带向全球各个角落,这些投资对当地影响如何呢》专栏文章的作者称“在研究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东地区共138个国家的3485个项目后发现,中国的发展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经济活动在不同等级辖区之间更为平等的分配,缩小了所在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西方的权威人士和政治家经常声称中国鲁莽、自私自利、用心险恶,但通过使经济活动更加平等,中国的投资解决了导致世界不稳定的根本问题之一,并因此使西方强国可以更容易地应对其他全球威胁和危机”。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题为《中国为非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着警告》的文章,虽然也老套地提到了“债务陷阱”,但也客观地指出,“中国进入非洲是福音,为当地提供了港口、道路和机场。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无法启动任何发展计划”。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的题为《巴基斯坦需要中国的电力援建》的读者来信认为,“诚然巴基斯坦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要将其原因归咎于中国的贷款,是不对的。即使是现在,中巴经济走廊贷款也仅占巴债务总额的10%左右。在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倡议非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成为解决经济困境方案的一部分”。
三是认为美国政府难以阻拦“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欧洲多家主流媒体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给欧洲大多数国家和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也打开了中国企业赴欧发展的通道。美国虽然不断提醒欧盟对中国在东欧的投资表示警惕,但欧盟国家领导人正在尝试对该倡议带来的潜在机遇持欢迎开放的态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美国公司和在非“一带一路”项目》报告认为,“一些美国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美中政府层面的合作仍然很少。然而,这一趋势与中美两国公司在非洲大陆基础设施项目上日益加强的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跨国工业巨头似乎通过在非洲与主要中国国有企业合作而获益。美国公司和个人创造性地、积极地、广泛地参与中国在非洲的‘一带一路’项目。美国公司似乎都不太关心‘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政治计划的一面”。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题为《西方银行分食“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的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明显可见”,并且其“被视为国际资本的重大机遇。西方金融机构计划在这个已由中资银行主导的项目中扮演一个角色”。
四是认为中国的产能转移可助力落后国家改善民生水平。美国《华盛顿邮报》发文称,“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对于非洲的经济、政府和工人而言,是极其有利的”,“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会增加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减少不平等”。美国全球发展中心的《离回家不远了:区域合作伙伴在为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和东道主提供中期解决方案方面的作用》报告认为,“在孟加拉国的‘一带一路’投资可能产生一种双赢结果,将为难民和收容国创造新的经济机遇,直到难民安全、自愿和有尊严地返回缅甸”。
五是建议与“一带一路”倡议保持距离。英国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恐惧和厌恶:中国在阿富汗和其他地区的安全》报告认为,“欧盟应与中国的新发展机构建立联系,探索中国在农业等领域提供的发展援助方案。在中国的影响力从亚洲扩张至欧洲时,欧盟可能与其是‘亦敌亦友’的关系。欧盟应根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情况,有选择性地采取参与政策”。美国《华盛顿邮报》发文称,“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表明,良好的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能被简化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加拿大政府与其纠结于‘鸡与蛋’的讨论中,还不如抓紧付诸行动”。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说:美国和欧洲正在担心中国制造“债务陷阱”,但安倍晋三将让日本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同时敦促中国遵守公平规则,寻求扮演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中间人”角色。《日本时报》报道说:中日两国已经达成在第三国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具体计划。日本的参与,说明这些项目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六是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的《管理风险以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报告善意提醒说,“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宏大的、需要融资的、长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往往在那些治理薄弱、法规不明确或执法不善和腐败的国家发展,中国面临的投资风险较大,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借鉴来自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相关国家特有的风险管理经验,可以降低风险”,“中国政府可作为终极后盾,扮演风险管理者的角色”。德国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与印度的新协议》报告认为,“欧洲和印度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应透明、可持续、遵循国际规范和标准。中国在这方面要做出进一步努力”。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中国的全球投资: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一带一路”倡议》报告建议,“绿地投资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接受程度。‘一带一路’倡议应增加更多绿地投资”。
二 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政府制定并实施“龙的触手”(Dragon's Reach)舆论围剿项目,并在该项目的牵头主导下,联合印澳等国的智库和媒体,继续以浓厚敌意持续升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攻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美印澳等国的智库和媒体最初表现出了无视或漠视的态度。2013年10月至2015年年底,美印澳智库发表的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报告数量少、篇幅短,媒体报道也多为泛泛而论。2016年至2017年6月,智库和媒体开始从“理论”上攻击“一带一路”倡议,诸如“新马歇尔计划”“地缘政治控制”“经济侵略”等概念开始出现。2017年下半年至今,尤其是今年以来,智库和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攻击进入了密集阶段,陆续抛出“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一带一路军事化”“债务陷阱”等更具攻击力和杀伤力的词语。
从其轨迹上看,美国智库和媒体集体抹黑攻击“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美国政府的主导和组织之下进行的国际项目。2018年初,美国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启动“龙的触手”项目,专门跟踪搜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种资讯,“整合资源、增进合作,审视‘一带一路’倡议正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重塑地貌并改变地缘政治均势”。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舆论中已流行的“环境破坏论”、“经济掠夺论”、“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以及“债务陷阱论”等,都是美国智库策划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汇总智库的报告和媒体的报道,该项目还专门建了一个名为“重夺丝路”的网站(http://silkroadregained.com)。
为了更好地整合媒体资源,美国广播理事会于2018年8月更名为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ency for Global Media),其首席执行官由美国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产生,任期为3年。现任首席执行官是约翰·兰辛,此人长期在私人部门工作,进入美国广播理事会之前是斯科利普斯网络集团(Scripps Networks)的总裁。从人事安排可以看出,这个机构的地位之高和受重视程度。可以说,它是美国全球智库和媒体谋略的“大脑”,是美国政府战略的执行机关。这个“指挥部”盯上“一带一路”倡议,就可以看出美国官方、智库、媒体与国外反“一带一路”倡议力量协同互动的力度了。
以“债务陷阱”为例。美国是最早抛出所谓“债务问题”的国家,早在2016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的一篇有关老挝向中国贷款建铁路的评论,提及某匿名老挝官员声称对“债务风险”表示担忧,但该文并没有引起关注。2017年12月20日,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的债权帝国主义》报告,将中国描述成“一个新帝国巨人,用天鹅绒手套隐藏着铁拳,压制着那些小国”,惊呼“从阿根廷到纳米比亚再到老挝等许多国家陷入债务陷阱”。3月4日,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发表的《从政策角度检视“一带一路”倡议中债务的影响》报告,提出巨额债务在项目落地国家导致金融风险等问题。3月5日,CNN进行了跟进报道,搞了一个大新闻,称中国的计划就是让小国欠其钱,以对它们进行控制。5月24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发表的《债务外交》报告,声称“中国打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幌子,以经济发展为口号,让当事国陷入债务问题,实则背后有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6月25日,《纽约时报》发表长文,详细解读中国巨额债务让斯里兰卡政府不得不放弃部分主权。8月3日,16位美国参议员向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开信,请这两个政府部门关注中国的“掠夺性贷款”问题,认为“中国将贷款武器化,要建立最终由中国统治的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必须阻止中国的企图”。8月17日,《新西兰先驱报》称中国正在用贸易和债务建立一个21世纪的帝国。9月9日,法广发文称中美之间是“路线之争”。在中国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只是经济建设项目[2]。但是在美国眼里,这属于输出“中国模式”,是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在世界的“扩散”,与美国领导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相对立。中国的成功必然意味着美国及其发展模式的失败,所以美国必然要动用国家力量来阻挠中国。10月11日,CNN借报道塞拉利昂取消机场建设计划,再度批判中国的“债务外交”政策。
三 国外智库媒体攻击“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借口和套路
一是炒作“地缘政治争夺论”。它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试图改变地区秩序的手段,是中国试图改变世界秩序的政策工具。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中国挑战》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经济胁迫,是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工具,为中国增强全球军事实力铺平了道路”。法国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霸权目的,是‘珍珠链’战略”,“是新帝国主义”,“是地缘政治工具”。印度维韦卡南达国际基金会的《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不断扩张的“海上军事足迹”》报告认为,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巴经济走廊视角可以窥见,中国未来在印度洋地区的动向。其与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建设的结合,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意图的质疑。
二是炒作“债务陷阱”。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汉班托塔:“中国港口”》报告认为,“汉班托塔港很有可能被另一个大国改造成军事设施,同时债务协议还加剧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严厉指责:中国的全球投资和贷款计划相当于为脆弱国家设置了一个债务陷阱,助长了陷入困境的民主国家的腐败和独裁行为”。
三是炒作“一带一路”倡议缺乏规则。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的《中印合作:走向新常态?》报告说,“‘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项目,不是依据透明的国际准则,以及落地国的财政可行性来构思和执行的”。英国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报告认为,“欧盟应要求中国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项目所附加的条件,并坚持执行透明度原则”。
四是炒作亚投行的合法性。美国外交关系学会的《亚投行:中国主导的开发银行是一个榜样吗?》说,“亚投行是否会成为中国的政策性开发银行?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亚投行如何与中国规模大、不稳定、透明度低的‘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也被关注”。
五是炒作网络控制论。美国外交关系学会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旨在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加强互联网控制》报告认为,“中国的目标旨在创建一条‘数字丝绸之路’,使其能够重新塑造全球互联网的未来。这可能会产生更严格的互联网控制,引发了人们对人权、商业、安全和治理的严重关切”。澳大利亚政策战略研究所的《中国对全球5G主导标准和“数字丝绸之路”的追求》报告认为,“中国正积极寻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使之国际化”,“在寻求5G主导地位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谋划地缘政治重建,以改变当前的地区秩序”。
六是对项目落地国进行挑拨离间。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一带一路”倡议:关于中国的辩论》报告认为,“皎漂项目正在步斯里兰卡的后尘。缅甸政府为了寻求中国外交和经济支持,不顾及国家主权和国内舆论”。比利时国际危机组织的《中巴经济走廊:机遇与风险》报告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可能会加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或加剧各省之间的冲突。巴基斯坦应该根据其国内,而不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来确定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方向”。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中国挑战》报告说,“美国应加倍支持国外的良好治理。透明度、公民社会和法治,有助于各国政府防范‘一带一路’倡议式的幕后交易”。
七是炒作中国间谍论。美国《政客》杂志发表的《特朗普和高管们关起门来抱怨》说,“特朗普在与高管和白宫高级职员共进晚餐时,对中国大加指责。据在场的一名人士称,特朗普对高管们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扰乱全球贸易,是对美国的侮辱,他不想接受这个经济计划。特朗普说,他曾当面跟习近平说过同样的话。在晚宴上,特朗普说‘几乎每个来美国的学生都是间谍’。白宫对此拒绝置评,但与会者说很显然他指的是中国”。之后,有智库发表报告呼应特朗普的说法,“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间谍计划,试图窥探美国的国家秘密”。
八是试图炒作“一带一路”倡议军事化。兰德公司在美国陆军印太司令部的资助下,研究并发布了长达399页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黎明》报告。该报告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描绘成“军事基础设施”项目,“试图在全球各个角落建设专属中国的军事基地”。
九是试图联手抹黑我国。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会发表的《呼吁建立欧洲伙伴关系》报告说,“中国在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采取的行动令人不安,应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的、包容性的议程来应对中国的挑战”。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中国挑战》报告说,“美国应提供一个积极的愿景,这个愿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替代方案。该方案要为其他国家开辟一条‘自由、开放、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说,“为阻止中国的债务和债权输出,应成立澳大利亚基金,以为南太平洋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没有零和游戏》报告说,“为对抗‘一带一路’倡议,自由民主国家必须首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透明的、基于市场的金融解决方案”。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中国挑战》报告说,“美国应抓住与盟友和伙伴合作的机会,联手对抗‘一带一路’倡议。盟友和合作伙伴仍是美国的独特优势,必要的时候可以限制中国在海外开展军事活动;合作调动资源,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竞争,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一个数字发展基金,以作为中国出口监控模式的对立面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互联项目”。
四 我们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在亚非拉国家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赞赏,并正在成为这些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唯一正确选择。在这些国家,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大多衷心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越走越好。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难题是:“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些国家取得的成绩和受欢迎的情况,被霸占话语权的美国完全屏蔽了,在西方国家的智库报告和媒体舆论中,几乎看不到“一带一路”倡议造福当地人民的评论和消息。
实事求是地分析,欧洲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德国、英国的部分智库和媒体,开始采用客观、正面的眼光研究和评论“一带一路”倡议。这种积极的变化正在形成,但是尚没有成为主流,或者说是主导型舆论。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分裂”欧洲的言论,相关言论在欧盟范围内还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在欧洲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巧妙地做好友华亲华智库和媒体的工作,放大对我有利的声音,压制对我不利的噪声和杂音。在这方面,我们虽然有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但尚存在渠道不足、手段不多、效果不彰的问题。
从美印澳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的套路看,基本上是智库先行、纸媒和网络媒体跟进;设定议题,多角度抹黑、多手段非议、全媒体上阵,且持续轮番炒作。美国伙同其伙伴极力诋毁“一带一路”倡议的局面,目前尚难破除。在美国国际媒体署的旗帜下,汇集了不少智库和媒体,并联合澳大利亚、印度的智库和媒体,合力对抗“一带一路”倡议,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给我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国内也有不少赞同或客观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和媒体,但或大多处于被边缘化位置,或影响力、传播力不够强,或单兵作战、不成气候。相反,在美国政府主导下的智库和媒体中,对抗“一带一路”倡议的声音却甚嚣尘上,几乎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因此,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继续集国家之力、汇精英之智,善于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放大我们的声音、扭转被动局面。
针对上述形势和挑战,建议如下。一是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外宣工作的顶层设计。可借鉴美国的做法,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其中,关键是在议题设置上,在周密策划的基础上,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分头分步分阶段实施;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既围绕一个议题密集发声,也要轮番发声。二是加强对国外智库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工作,特别是要与对欧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态度和认知发生较大改变的智库和媒体加强合作。这类智库往往能够产生更大的话语力量。彭博社的态度转变就是较好的例子,其过去经常攻击“一带一路”倡议,但最近发布的四集专题片《“一带一路”:中国的贸易超级高速路》,客观真实,影响大,效果好。三是加大对亚非拉国家亲华友华智库和媒体的支持力度。这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也是讲好中国和“一带一路”故事的必然要求。四是重视回应国外智库的建设性意见。对具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应进行认真研究,特别是能尽快付诸实施的,则尽快实施,给国外智库以积极的正向回应,使它们感到自己的想法被认真对待,且有实际成效,其也就更加愿意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不能立即付诸实施的,特别是需要开展前期研究的工作,则加强国内智库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也使它们能够感到自己的想法有价值。五是为明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智库论坛、媒体论坛精心挑选与会学者、媒体从业人士。这是一个非常恰当和有利的时机。同时,可及时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对“一带一路”有研究的国外智库、媒体人士与会,共商“一带一路”推进思路;联合国外智库和媒体开展多边研究,就共同议题进行集中研讨。六是加强对国外青年人才的联系工作。在对“一带一路”研究中,青年学者、记者更日益摆脱旧的理论和认知的束缚,对“一带一路”的偏见较少,思想也更为活跃。可考虑成立“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基金,以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研究工作中来。
本书是“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2018年度的第五份报告。“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重点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国内、以外鉴内”的原则,密切跟踪和关注境外战略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述,对客观者我们认真研究吸纳,对故意抹黑和造谣者我们一笑了之,这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汇总其科学成果适时发布,也不失为我们服务国内研究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也正是我们编写系列专题报告的初衷和目标,敬请各位前辈和方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8年8月11日
[1]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2]《大国竞争:“一带一路”国际舆论中的美国谋略》,独家网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yiB0mhuobGZtlEEasC8w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