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们必须穿体面衣服的机会,进入现代以后无疑是非常显著地增加了。但是,过去在正月或仪式等只要好好坐着就行的场合以外,也还有很多需要穿着体面衣服活动的场合。比如在祭礼举行的那一天,只有夙老们会穿着外褂和袴,手拿扇子来参加,而扛神舆的年轻人则穿着花哨的短上衣,头上缠着新的头带,这是他们固定的体面打扮。近年所制定的礼服里,这样的体面衣服完全没有被认可。燕尾服或是上下成套的和式礼服这种仪式规矩,是一种从开始就预想到很多人会放弃遵守的做法。这成了无益的壁垒,同时又是常常令人感到难以忍受的事。因此,正在思考将来的国民装的人,无论是打算将重点放在礼服上,还是以日常衣服为主,都必须尽量设计成两者都可以使用的衣服。如此一来,就会一方面只是偶尔使用,另一方面又关系到每天的便利与否,无论如何努力尝试,都会像现在的旧礼服这样,没法穿着到山上去劳动,同时也无法干净利落地去做插秧等田里的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想到底还是应该像一些古风的村落中如今偶尔还能够见到的那样,允许人们将很多劳动服里最新的那一身穿出来即可。如此一来,可能就无法指望会有超越所有职业的统一的服装了。实际上,如果要强制推行这样的统一的话,就一定会给某些人造成麻烦。
对衣服的喜好可能今后还会更加分化。那些随意产生的形式和想法在有余力的人当中流行起来,到底难以阻止。但是,必须有谁负起责任,设计和推广能够让多数人随心所欲地穿着劳动的衣服,和能够自在地穿着出席各种大小公共集会的礼服。我感到,今天这样令人苦笑的纷乱,无疑反映了正在诉说着对服装要求的紧迫性,以及对此提出的很多提案仍然有什么地方不够完善这一事实。因此,不能因为没有被采用就责怪对方的无知。如果要责怪无知的话,双方都是如此。全部做成被称为洋装的、由西洋借来的那种样式,这种不争气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要自在地劳动,那么除了窄袖和窄腿袴以外,从来就不可能有其他制服。要说是模仿的话,小仓厚棉布[2]做成的竖领衣服之类,因为妨碍汗的挥发,让人穿上后喘不过气而苦不堪言,又或者不在寒冷干燥的大陆却叫人把那么局促的鞋子一会穿一会脱,在尘土里行走,不洗手就吃饼干之类,才是真的模仿。这种指导是谁做的?一言以蔽之,这不是对麻布千年来的便利经验完全弃之不顾的先觉们的谬误吗?
将都市里那些不怎么劳动的人不负责任的爱好当作消费的标准,不加注意地放任他们,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理所当然的。最令人烦恼的可能是女性的头发。不过百年而已,女性的发型就变成这种样子,女性不戴任何帽子头巾之类而到处走动,如今已经到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地步。戴帽子头巾的规矩不可挽回地衰颓着。特地设计出公私两用皆可的服装,却让鞋子和帽子头巾自然变化、放任不管的话,那么工作的男女的职业就会只限于茶店、商店之类害怕头上的尘埃和脚上的泥土会混入的工作了,工作去向基本上都已经限定了。对于这样细小的利害得失,已经有很多人形成了靠自己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我们与其对他们做多余的指示,不如更详细地告诉他们这些至今为止的变迁过程。
(昭和十四年五月 《被服》)
[1] 中古时代,将古代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的三分式时代区分中,指646年大化改新之诏以后至1192年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之间的时期,文学史上一般指以平安时代为中心的时期。
[2] 小仓厚棉布,日语称“小仓地”,为发祥于北九州市小仓的棉织物,又称小仓织、小仓木棉,经线密度高,纬线较粗,因结实而多用于日常穿着的袴、男性腰带、夹趾鞋带等。19世纪末起,竖领学生服逐渐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小仓地作为学生服、工作服的材料被广泛使用。明治后期起,冈山、埼玉等县也开始织造,现主要生产地转移至冈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