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基于Python的案例实战
2.2.1 数据的预处理
1994年Ronny Kohavi和Barry Becker针对美国某区域的居民做了一次人口普查,经过筛选,一共得到32 561条样本数据。数据中主要包含了关于居民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应的年收入,其中年收入就是本章中需要预测的变量,具体数据指标和含义见表2-1。
表2-1 美国某区域居民基本数据集

基于上面的数据集,需要预测居民的年收入是否会超过5万美元,从表2-1的变量描述信息可知,有许多变量都是离散型的,如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性别等。通常数据拿到手后,都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例如检查数据中是否存在重复观测、缺失值、异常值等,而且,如果建模的话,还需要对字符型的离散变量做相应的重编码。首先将上面的数据集读入Python的工作环境中:
# 导入第三方包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eaborn as sns
# 数据读取 income = pd.read_excel(r'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ncome.xlsx') # 查看数据集是否存在缺失值 income.apply(lambda x:np.sum(x.isnull()))
见表2-2。
表2-2 变量缺失概览

表2-2显示,居民的收入数据集中有3个变量存在数值缺失,分别是居民的工作类型、职业和国籍。缺失值的存在一般都会影响分析或建模的结果,所以需要对缺失数值做相应的处理。
缺失值的处理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删除法,即将存在缺失的观测进行删除,如果缺失比例非常小,则删除法是比较合理的,反之,删除比例比较大的缺失值将会丢失一些有用的信息;二是替换法,即使用一个常数对某个变量的缺失值进行替换,如果缺失的变量是离散型,则可以考虑用众数替换缺失值,如果缺失的变量是数值型,则可以考虑使用均值或中位数替换缺失值;三是插补法,即运用模型方法,基于未缺失的变量预测缺失变量的值,如常见的回归插补法、多重插补法、拉格朗日插补法等。
由于收入数据集中的3个缺失变量都是离散型变量,这里不妨使用各自的众数来替换缺失值:

2.2.2 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在上面的数据清洗过程中,对缺失值采用了替换处理的方法,接下来对居民收入数据集做简单的探索性分析,目的是了解数据背后的特征,如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数据形状和变量间的关系等。
首先,需要知道每个变量的基本统计值,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只有了解了所需处理的数据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 数值型变量的统计描述,参见表2-3。 income.describe()
表2-3 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如表2-3所示,描述了有关数值型变量的简单统计值,包括非缺失观测的个数(count)、平均值(mean)、标准差(std)、最小值(min)、下四分位数(25%)、中位数(50%)、上四分位数(75%)和最大值(max)。以3万多居民的年龄为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8.6岁;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90岁;四分之一的居民年龄不超过28岁;一半的居民年龄不超过37岁;四分之三的居民年龄不超过48岁;并且年龄的标准差为13.6岁。同理,读者也可以类似地解释其他数值变量的统计值。
接下来,再来看看数据集中离散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
# 离散型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2-4。 income.describe(include =[ 'object'])
表2-4 离散变量的统计描述

如表2-4所示,得到的是关于离散变量的统计值,包含每个变量非缺失观测的数量(count)、不同离散值的个数(unique)、出现频次最高的离散值(top)和最高频次数(freq)。以受教育水平变量为例,一共有16种不同的教育水平;3万多居民中,高中毕业的学历是出现最多的;并且一共有10 501名。
数据的分布形状(如偏度、峰度等)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进行展现,这里仅以被调查居民的年龄和每周工作小时数为例,绘制各自的分布形状图:

见图2-8。

图2-8 核密度曲线
如图2-8所示,第一幅图展现的是,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年龄的核密度分布图,对于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居民来说,他们的年龄几乎呈现正态分布,而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居民,年龄呈现右偏特征,即年龄偏大的居民人数要比年龄偏小的人数多;第二幅图展现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周工作小时数的核密度图,很明显,两者的分布趋势非常相似,并且出现局部峰值。如果读者需要研究其他数值型变量的分布形状,按照上面的代码稍做修改即可。
同理,也可以针对离散型变量,对比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在性别、种族状态、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可以发现这些离散变量是否影响收入水平:

见图2-9。

图2-9 收入水平的对比条形图
左图反映的是相同的种族下,居民年收入水平高低的人数差异;右图反映的是相同的家庭成员关系下,居民年收入水平高低的人数差异。但无论怎么比较,都发现一个规律,即在某一个相同的水平下(如白种人或未结婚人群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人数都要比年收入高于5万美元的人数多,这个应该是抽样导致的差异(数据集中年收入低于5万和高于5万的居民比例大致在75%:25%)。如果读者需要研究其他离散型变量与年收入水平的关系,可以稍稍修改上面的代码,实现可视化的绘制。
2.2.3 数据建模
1.对离散变量重编码
前面提到,由于收入数据集中有很多离散型变量,这样的字符变量是不能直接用于建模的,需要对这些变量进行重编码,关于重编码的方法有多种,如将字符型的值转换为整数型的值、哑变量处理(0-1变量)、One-Hot热编码(类似于哑变量)等。在本案例中,将采用“字符转数值”的方法对离散型变量进行重编码,具体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实现:

表2-5 离散变量的数值化编码

表2-5中的结果就是对字符型离散变量的重编码效果,所有的字符型变量都变成了整数型变量,如workclass、education、marital-status等,接下来就基于这个处理好的数据集对收入水平income进行预测。
在原本的居民收入数据集中,关于受教育程度的有两个变量,一个是education(教育水平),另一个是education-num(受教育时长),而且这两个变量的值都是一一对应的,只不过一个是字符型,另一个是对应的数值型,如果将这两个变量都包含在模型中的话,就会产生信息的冗余;fnlwgt变量代表的是一种序号,其对收入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实际意义。故为了避免冗余信息和无意义变量对模型的影响,考虑将education变量和fnlwgt变量从数据集中删除:
# 删除变量 income.drop(['education','fnlwgt'], axis = 1, inplace = True) income.head()
见表2-6。
表2-6 数据集的前5行预览

表2-6中呈现的就是经处理“干净”的数据集,所要预测的变量就是income,该变量是二元变量,对其预测的实质就是对年收入水平的分类(一个新样本进来,通过分类模型,可以将该样本分为哪一种收入水平)。
关于分类模型有很多种,如Logistic模型、决策树、K近邻、朴素贝叶斯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GBDT模型等。本案例将对比使用K近邻和GBDT两种分类器,因为通常情况下,都会选用多个模型作为备选,通过对比才能得知哪种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数据。接下来就进一步说明如何针对分类问题,从零开始完成建模的步骤。
2.拆分数据集
基于上面的“干净”数据集,需要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分类器模型的构建,另一部分用于分类器模型的评估,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分类器模型过拟合或欠拟合。如果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而在测试集中表现很差,则说明分类器模型属于过拟合状态;如果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拟合数据,那说明模型属于欠拟合状态。通常情况下,会把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比例分配为75%和25%:

结果显示,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数据集拆分为两部分,其中训练数据集包含24 420条样本,测试数据集包含8 141条样本,下面将运用拆分好的训练数据集开始构建K近邻和GBDT两种分类器。
3.默认参数的模型构建

首先,针对K近邻模型,这里直接调用sklearn子模块neighbors中的KNeighborsClassifier类,并且使用模型的默认参数,即让K近邻模型自动挑选最佳的搜寻近邻算法(algorithm='auto')、使用欧氏距离公式计算样本间的距离(p=2)、指定未知分类样本的近邻个数为5(n_neighbors=5)而且所有近邻样本的权重都相等(weights='uniform')。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有关K近邻算法的理论可以翻阅第11章。

其次,针对GBDT模型,可以调用sklearn子模块ensemble中的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类,同样先尝试使用该模型的默认参数,即让模型的学习率(迭代步长)为0.1(learning_rate=0.1)、损失函数使用的是对数损失函数(loss='deviance')、生成100棵基础决策树(n_estimators=100),并且每棵基础决策树的最大深度为3(max_depth=3),中间节点(非叶节点)的最小样本量为2(min_samples_split=2),叶节点的最小样本量为1(min_samples_leaf=1),每一棵树的训练都不会基于上一棵树的结果(warm_start=False)。如果读者想继续了解更多GBDT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可以参考第14章。
如上K近邻模型和GBDT模型都是直接调用第三方模块,并且都是基于默认参数的模型构建,虽然这个方法可行,但是往往有时默认参数并不能得到最佳的拟合效果。所以,需要不停地调整模型参数,例如K近邻模型设置不同的K值、GBDT模型中设置不同的学习率、基础决策树的数量、基础决策树的最大深度等。然后基于这些不同的参数值,验证哪种组合的参数会得到效果最佳的模型,看似可以通过for循环依次迭代来完成,但是效率会比较慢。一个好消息是,读者可以不用手写for循环,找到最佳的参数,在Python的sklearn模块中提供了网格搜索法,目的就是找到上面提到的最佳参数。接下来,就带着大家使用Python中的网格搜索法来完成模型的参数选择。
4.模型网格搜索
同样,先对K近邻模型的参数进行网格搜索,这里仅考虑模型中n_neighbors参数的不同选择。执行脚本如下:

简单解释一下GridSearchCV函数中的几个参数含义,estimator参数接受一个指定的模型,这里为K近邻模型的类;param_grid用来指定模型需要搜索的参数列表对象,这里是K近邻模型中n_neighbors参数的11种可能值;cv是指网格搜索需要经过10重交叉验证;scoring指定模型评估的度量值,这里选用的是模型预测的准确率。
通过网格搜索的计算,得到三部分的结果,第一部分包含了11种K值下的平均准确率(因为做了10重交叉验证);第二部分选择出了最佳的K值,K值为6;第三部分是当K值为6时模型的最佳平均准确率,且准确率为84.78%。
接下来,对GBDT模型的参数进行网格搜索,搜索的参数包含三个,分别是模型的学习速率、生成的基础决策树个数和每个基础决策树的最大深度。具体执行代码如下:

输出的结果与K近邻结构相似,仍然包含三个部分。限于篇幅的影响,上面的结果中并没有显示所有参数的组合,从第二部分的结果可知,最佳的模型学习率为0.05,生成的基础决策树个数为300棵,并且每棵基础决策树的最大深度为5。这样的组合可以使GBDT模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87.51%。
5.模型预测与评估
上文中,我们花了一部分的篇幅来介绍基于“干净”数据集的模型构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使用得到的分类器对测试数据集进行预测,进而验证模型在样本外的表现能力,同时,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来比较模型之间的好坏。
通常,验证模型好坏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对于预测的连续变量来说,常用的衡量指标有均方误差(M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于预测的分类变量来说,常用的衡量指标有混淆矩阵中的准确率、ROC曲线下的面积AUC、K-S值等。接下来,依次对上文中构建的四种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6.默认的K近邻模型
# K近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 kn_pred = kn.predict(X_test) print(pd.crosstab(kn_pred, y_test))
# 模型得分 print('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f' %kn.score(X_train,y_train)) print('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f' %kn.score(X_test,y_test))
见表2-7。
表2-7 KNN算法的混淆矩阵

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0.890500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0.838840
如上结果所示,第一部分是混淆矩阵,矩阵中的行是模型的预测值,矩阵中的列是测试集的实际值,主对角线就是模型预测正确的数量(5637和1192),589和723就是模型预测错误的数量。经过计算,得到第二部分的结论,即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为89.1%,但在测试集上的错误率超过16%(1-0.839),说明默认参数下的KNN模型可能存在过拟合的风险。
模型的准确率就是基于混淆矩阵计算的,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如果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时(正负样本的比例差异较大),一定会导致准确率很高,但并不一定说明模型就是理想的。这里再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的面积AUC值:

见图2-10。

图2-10 KNN算法的ROC曲线
图2-10中绘制了模型的ROC曲线,经计算得知,该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5。如果读者使用AUC来评估模型的好坏,那应该希望AUC越大越好。一般而言,当AUC的值超过0.8时,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模型比较合理。所以,基于默认参数的K近邻模型在居民收入数据集上的表现还算理想。
7.网格搜索的K近邻模型

见表2-8。
表2-8 网格搜索KNN算法的混淆矩阵

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0.882473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0.845351
见图2-11。

图2-11 网格搜索KNN算法的ROC曲线
相比于默认参数的K近邻模型来说,经过网格搜索后的模型在训练数据集上的准确率下降了,但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准确率提高了,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说明优化后的模型在预测效果上更加优秀,并且两者差异的缩小也能够降低模型过拟合的可能。再来看看ROC曲线下的面积,网格搜索后的K近邻模型所对应的AUC为0.87,相比于原先的KNN模型提高了一点。所以,从模型的稳定性来看,网格搜索后的K近邻模型比原始的K近邻模型更加优秀。
8.默认的GBDT模型

见表2-9。
表2-9 GBDT算法的混淆矩阵

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0.869451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0.858985
见图2-12。

图2-12 GBDT算法的ROC曲线
如上结果所示,集成算法GBDT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明显要比K近邻算法优秀,这就是基于多棵决策树进行投票的优点。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表现都非常好,准确率均超过85%,而且AUC值也是前面两种模型中最高的,达到了0.913。
9.网络搜索的GBDT模型

见表2-10。
表2-10 网格搜索GBDT算法的混淆矩阵

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0.890336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0.870900
见图2-13。

图2-13 网格搜索GBDT算法的ROC曲线
如上展示的是基于网格搜索后的GBDT模型的表现,从准确率来看,是4个模型中表现最佳的,该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接近90%,同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也超过87%;从绘制的ROC曲线来看,AUC的值也是最高的,超过0.92。
不论是K近邻模型,还是梯度提升树GBDT模型,都可以通过网格搜索法找到各自的最佳模型参数,而且这些最佳参数的组合一般都会使模型比较优秀和健壮。所以,纵向比较默认参数的模型和网格搜索后的最佳参数模型,后者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尽管后者可能会花费更多的运行时间);横向比较单一模型和集成模型,集成模型一般会比单一模型表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