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1章 政府及研究机构报告解析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中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各主要制造业国家的发展策略有何变动?这是本章讨论的内容。
1.1 国际经济展望与世界制造业竞争指数
2015年的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这使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持谨慎乐观,并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与德勤公司联合发布了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并对2020年制造业竞争力变化进行了预测。
1.1.1 全球经济展望
世界银行集团2016年1月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增长疲软,溢出效应显著》报告。该报告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主要经济体发展状态和溢出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000年以后,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表现更加明显。然而,时过境迁,2010年以后,一些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全球经济将需要适应新兴市场温和增长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较低的商品价格和较弱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有望于2016年温和地恢复到2.9%(2015年未能达到预期,为2.4%)。预计中国经济将转向以消费和服务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美国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将不会过分动荡。因此,全球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温和的回升期。
全球经济展望:失望、风险和溢出效应。全球经济增长在2015年再次低于预期,从2014年的2.6%降低为2.4%,发展中国家2015年经济增长4.3%,低于2014年的4.9%。这种令人失望的状况主要体现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增长放缓。在这些经济体中伴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资本流动放缓和贸易低迷。全球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上升,但比2015年6月预想的要慢。在2016年达到2.9%,2017—2018年达到3.1%,发展中国家2016年上升为4.8%,2017—2018年将上升为5.3%。这次经济好转的前提是主要高收入国家持续增长,融资环境逐步得到严格控制,大宗商品价格稳定,中国逐渐实现再平衡。预测显示经济具有相当的下行风险。包括主要新兴市场经济无序放缓,金融市场由于借贷成本突然变化引发的动荡,一些国家很难摆脱的隐患和紧张加剧的地缘政治关系。增长缓慢,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降,使得决策者回旋空间减小,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下行风险更大。
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鉴于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均在放缓,将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金砖国家经济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未来两年,其他新兴经济市场经济增速将减少0.8个百分点,边缘市场将下降1.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将下降0.4个百分点。如果累积加入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影响,“金砖四国”[1]经济下行引发的溢出效应将更大。
“金砖四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对区域内的溢出效应。因为大多数“金砖四国”在其所属区域中是规模最大、经济体系最完整的经济体,它们往往会比其他主要新兴市场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频繁的区域内贸易和汇款使得俄罗斯增速下滑给欧洲和中亚地区带来较大的溢出效应,中国的增长下降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在其他地区,区域内测得的溢出效应一般较小,部分反映了主要地区新兴市场的开放程度较轻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集成程度较低。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然主要受发达国家增长的溢出效应影响。
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政策之间的联系。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试图规避全球经济风险的方法之一是调整政策以适应外部冲击。有些国家可能以汇率的灵活性作为缓冲,有些国家旨在减少货币波动,有些国家可能会考虑限制资本流动以保持某种程度的货币政策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有固定汇率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更可能有资本流动的限制,这种效果在较低收入的国家特别明显。
低收入国家的脆弱性和政策——商品视角。很多低收入国家依赖自然资源支撑国家经济增长,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可能会延缓开采投入生产的进程。在生产前期,大规模投资需求可能会使这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脆弱性上升。开采和生产、交货时间的延长会增加风险。研究发现,交货时间可通过几年的资源和非资源领域的商业环境的建设来缩短。另外,虽然低收入国家2015年经济增长放缓,但仍然依靠投资和不断上升的农业保持约5%的增长。2016—2017年,发达经济体加强进口需求将支持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见表1-1)。
表1-1 2016年世界银行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


注:e表示估计值,f表示预测值。
资料来源:World Bank Group.2016.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January 2016:Spillovers amid Weak Growth.Washington,DC:World Bank.Washington,DC:World Bank.doi:10.1596/978-1-4648-0675-9.License: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CC BY 3.0IGO。
1.1.2 经合组织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判断与建议
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2016年发布的Economic Policy Reforms 2016Going for Growth Interim Report(《力争增长》)报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判断,并给出了建议。
经合组织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力争增长》认为,近期全球增长前景依然乌云密布,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失去增长动力,世界贸易减速,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也被持续疲软的投资所拖累。在近期这些令人关切的问题背后,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率增速减慢问题。这种下行趋势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至少发达经济体是这种情况,而且目前没有什么复苏迹象。全球生产率增速放缓的特点是,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增长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龙头企业与在生产率边界之内正常运行的所有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而龙头企业基本上是生产率增长保持稳定的跨国企业。改革的一项优先事项是,清除障碍,释放创业动力,让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知识和技术普及。
经合组织和一些非经合组织国家在增长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在过去几年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减速,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这些经济体是否有能力进一步弥合它们同最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为持续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机会,仍需推行结构性改革,并配合需求侧的政策,这将有助于改善公平。为持续改善大多数公民的福祉,世界各国政府在谋划改革战略时,需要解决深层次结构性薄弱环节的问题,使危机无处藏身。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薄弱环节往往由来已久。降低失业率仍是许多国家的一项主要挑战,南欧和中欧国家尤其如此,其长期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其他国家正在面临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例如,美国)、女性劳动力参与水平低(韩国和日本)或非正式就业比例高(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要实现更加包容的增长,应对上述这些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是改革的优先事项。
2015年虽然在应对一些主要挑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2013—2014年表现出的改革步伐放缓在2015年依旧存在。(即使考虑到一些已经制订但尚未得到充分落实的措施之后也是如此)。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政策领域里改革步伐不一致。一般而言,南欧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改革步伐比北欧国家快。在欧洲之外,采取了相对较多与《力争增长》建议有关的措施的国家包括发达经济体中的日本以及新兴经济体中的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相对而言,为提高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和改善教育成果而采取的行动较多,而在创新政策、公共部门效率或产品及劳动力市场规制方面采取的行动较少。在收入水平不平等特别突出的国家,在政策优先事项方面采取的大多数行动可能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过,对于那些经常项目赤字最大的国家来说,最近采取的促增长行动不太可能减轻其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经合组织应对需求疲软的改革建议。在全球经济前景暗淡背景下,有充足理由优先开展那些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和提高生产率,而且也能以最佳方式在短期内支持经济活动的改革。第一,除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改革外,这种改革还包括减少需求受抑制服务部门的准入障碍、医疗和养老金领域应享福利的改革,以及住房政策和就业协助方面的改革,以促进劳动力在地域间和不同工作间流动。第二,要提高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成果,还需要解决金融部门存在的功能失调问题,以促进信贷向那些难以进入金融市场的个人和企业流动。第三,在欧元区,如能提高改革的同步性,让货币政策有更大空间来减缓持续低通货膨胀率导致的实际利率的潜在增长,也有助于降低转型成本。第四,预算空间非常有限的国家,可能只能优先采取短期回报率高或成本低的措施,同时确保其他措施使用筹资的方式尽可能有利于就业和增长。
1.1.3 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化
德勤有限公司(德勤全球)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该项研究是在对逾500名全球制造行业首席执行官(CEO)和高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深入分析与预测。这次调查还研究了影响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这些因素是CEO认为的影响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依据其重要程度排序为人才、成本竞争力、劳动生产率、供应商网络、法律和监管体系、教育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经济贸易金融和税收体系、创新政策和基础设施、能源政策、当地市场吸引力、健康医疗体系(见表1-2)。
表1-2《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40个国家的排名及变化


注:指数最高为100,最低为10。
资料来源: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2016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R],http://www2.deloitte.com/us/en/pages/manufacturing/articles/global-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index.html.
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全球第一的位置将被美国所取代。从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见表1-3),中美制造业GDP相近,日本、德国与这两个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的三年复合年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且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对中国增长的预测依然比较高。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即使在未来几年有所增长,依然远低于其他几个国家。中国每百人中研发人员数低于其他几个国家。但我国的制造业从业人口总量大,2014年工业从业人数为23099万人,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大概占2/3。美国制造业2015年就业人员为1218万人。不难算出,中国制造业研发人员总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受到人口总量的限制,研发人员数在近期不可能快速增长。中国实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后,研发人员数量将可能进一步增长,同时中国也需要解决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表1-3 中、美、德、日四国相关指标

注:()中为年份。
资料来源: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2016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R],http://www2.deloitte.com/us/en/pages/manufacturing/articles/global-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index.html.
1.2 美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美国制造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入了再工业化阶段。2009年白宫发布的《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系统论述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2009)。2012年为美国总统提供的抓住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Capturing Domes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dvanced Man ufacturing)的报告提出,在美国政府的持续关注,以及各行业、学术界和政府的协调行动下,美国仍可以保持其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李廉水等,2014)。2016年,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描述了近年美国振兴制造业的相关举措及成绩。
第一,奥巴马认为美国制造业发展良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经济是最为强大且坚固的。纵观历史,奥巴马认为现在处于私人企业连续创造就业机会最长的一段时期中,创造了超过14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增长最为强劲的两年;失业率下降了一半。汽车行业创造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在过去的六年里,制造业创造了将近9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将赤字减少了近四分之三。
第二,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而不是萧条。任何宣称美国经济正在衰落的人简直是在兜售科幻小说,传播虚构事实。事实是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而且这变革早在大萧条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收尾。今天,能够被高科技取代的工作岗位并不仅局限于生产线,还包括任何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岗位。经济全球化中的公司可以位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雇员要求加薪的筹码变少。公司对其所在群体的忠诚度更低。同时,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收入集中到社会顶层阶级。这些变化趋势已经在挤占工人的生存空间,即使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经济是在增长。这样使辛勤劳动的家庭自食其力地走出贫困更加困难,使年轻人开创事业更加困难,使按时退休更加困难。这些趋势不是只在美国才发生,但这种状况的确违背和挑战美国信仰,即努力工作就有公平回报。
第三,美国正在加强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美国加强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高了高中毕业率,增加了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未来,在此基础之上,应该给每个儿童提供早教,将电脑实践课和数学课提供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开始就做好未来工作的准备,同时,美国拟招聘更多好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让每一个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勤奋的学生不应该因为贫困被挡在校门之外。目前,已经将助学贷款的还款额降至借款人收入的10%。两年制的社区大学教育将免费提供给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学生,这个方案在2016年启动。
第四,通过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减轻失业者的压力,支持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在职业生涯的某个时期,劳动者可能不得不再度培训,重新学习技能。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们,为退休后多存点钱或者失业而做准备已经十分困难,他们不应该失去他们多年来苦苦工作所得到的东西。一个辛勤工作的美国人失去工作,不应该只是确保他得到一份失业保险,还应该有制度保证有对应的岗位培训项目来帮助他为再就业做准备。如果这个新工作不如上一份工作,则应该有薪酬保障制度来帮他继续付贷款。即使他多次跳槽换工作,他也应该有退休储蓄。这就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奥巴马认为不应该弱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作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对于退休较晚的美国人,基本福利应与当今的其他事物一样可以随本人迁移。这就是《平价医疗法案》的意义所在,这个法案旨在填补基于雇主的医疗保险系统的空缺,在失业、返校求学或创业时,依然能享受医疗保障。目前为止,已有近1800万人受益,医疗费用通胀也有所缓解。自法案实施之日起,企业每个月都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第五,通过建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简称TPP)促进制造业增长。建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将能打开市场、保护工人利益和环境,能增进美国的亚洲领导力。它将取消针对18000种美国制造商品征收的关税,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在TPP协定下,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下面通过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了解美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1)近十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的变化是一个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过程。虽然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就业人口有所恢复,但还没达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见图1-1)。
行业就业人数上升,一方面说明该行业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另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劳动者愿意到该行业工作。近年,就业人数有上升或没有下降的行业如图1-2所示。

图1-1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美国政府官方网站。

图1-2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近年上升的行业
行业就业人数下降的原因有可能是机械化程度提高,也有可能是行业不够景气。美国一些制造业行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例如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见图1-3)。
(2)近十年美国制造业工资变化。行业工资水平是吸引优秀员工的基础,同时工资也具有刚性特征,一般情况下,不会下降。美国制造业近十年的平均工资一直在上涨(见图1-4)。
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个体特征包括从业年限、学历、性别等,其他因素包括行业差异、企业盈利水平等。美国制造业中低于平均工资的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见图1-5)。

图1-3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近年下降或趋平的行业

图1-4 美国制造业平均工资

图1-5 低于美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行业
高于平均工资的行业并不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说明这些行业发展状态比较好,可以给员工更高的报酬(见图1-6)。

图1-6 高于美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行
(3)近十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升。但劳动生产率也会受到企业规模、从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经营管理水平等影响。美国近十年制造业有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下降,如金属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等(见图1-7)。

图1-7 2015年比2007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的行
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在2009年经历了生产率下降,但近年得到了恢复和上升,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见图1-8)。

图1-8 2015年比2007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的行
1.3 德国制造业政策趋向
德国1992签署了《21世纪议程》,2002年德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德国视角——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旨在为建立全面、远远超出目前的生态挑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引领作用。它是一个有关各代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健康发展责任的文件。德国需要创新,以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员工与公司、工会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加入创新和技术变革中。总结2015—2016年德国政府的制造业关注主题,目前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
2015年5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参加欧洲工业圆桌会议。他们都高度重视到数字化对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在与有欧洲血统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主席会面之前,默克尔宣布,“数字化位于政治议程的首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创造条件实现数字化。其首要问题是投资,还要考虑数据隐私和数据潜在增值的立法。同时,默克尔十分重视“工业4.0”议题,但因其在整个欧洲层面上很难达成一致,所以推行起来比较困难。该会议将讨论“工业4.0”的资金问题,数据隐私、保护和大数据整理问题以及漫游费等通信问题。
德国数字化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15年5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单一数字市场(Digital Single Market)战略。单一数字市场包括三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出台措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第二大支柱是创造有利于数字网络和服务繁荣发展的环境,包括全面改革欧盟的电信领域规章制度等;第三大支柱是最大化实现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包括提出“欧洲数据自由流动计划”等。其次,寻找合作伙伴构建网络化制造。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张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
2.应该加强制造业投入
2015年1月29日,德国联邦议院的政府声明提到,德国正在面临数字化、人口变化、能源政策等的重大挑战。德国经济的年度报告证明,未来无论是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必须进行更多的投资。德国经济状态良好,中型企业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很多高素质的工人,工业和制造业对保护经济起到支柱作用。投资是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未来希望能够提高劳动者收入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强调“社会凝聚力的关键是收入和就业的增长”。
德国政府决定通过促进投资来接受挑战。尽管世界经济预测是积极的,但国际层面上经济具有下行风险。德国必须提升公共和私人投资,再次鼓励大中型企业进行投资。为了支持新业务,繁文缛节将被削减。但是经济部长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人口结构变化。德国未来十年劳动力市场将出现6.7万人的缺口。尽管德国大力宣传新能源政策,但能源价格必须保持经济实惠,这对德国是绝对必要的,以应对国际竞争。
3.如何使德国发展的更快
在201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必须来自政治层面。虽然欧债危机已得到控制,但还没有结束,欧洲仍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需要促进增长的政策,培育国家和私人投资。
欧洲央行拟注入1万多亿欧元,以重振欧元区经济。欧洲央行宣布,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每月购买600亿欧元的债券,以避免通缩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将获得新资金,给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依靠工业4.0,产生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默克尔强调数字化的重要性,欧盟正在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工业4.0融合了传统的工业制造与互联网和数字化。为了使欧洲不至于滞后于美国和亚洲的发展,默克尔敦促欧洲应更快发展。
鉴于德国“大规模人口变化”,经济需要强劲的增长,减少债务。绝不能丢下巨额债务给下一代。未来15年,德国将流失600万工人,这就是德国吸引移民的原因。
安格拉·默克尔主张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在2015年努力实现这些协定。默克尔说,欧洲应与美国共同实现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的高标准。
1.4 日本制造业发展方向
2016年日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其他国家类似,认为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对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安倍内阁总理大臣施政方针演说中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壁垒,支持产业创新策略
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国内、国外协同创新。例如,肌肉萎缩是一种疑难病症。为使该疾病患者能用自己的双腿走路,筑波大学开发的“梦想机器服”技术,与企业合作成功实现商品化,还已经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销往欧洲市场。
为使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开放性合作能带来充满活力的创新,日本要消除所有壁垒。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的最重要议题,就是开放式创新。邀请世界超一流研究人员汇聚于研究开发法人(公司)。大学方面,则会聚集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开展经营改革,推动积极的产学合作等,实施进攻型经营。
2.将气候变化危机变为发展契机
全球变暖对策,是创新诞生的良机。日本欢迎包括主要排放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参与《巴黎协议》。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30年度前较2013年度削减26%的目标,会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革新和最大限度地落实。15年内,要将下一代汽车的销售提升到新车总量的七成,完全改变汽车市场的状况。
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IOT)、宇宙开发等下一代技术的挑战性研究,通过大幅放宽管制的改革,使新的潜力绽放花朵。为实现国产资源甲烷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展调查和开发。
3.制定法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TPP协议中,强制性的技术转移等不当要求都将不复存在。知识产权也会得到保护。对于遍布日本各地、拥有高超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中坚企业来说,TPP是一个绝佳的机遇。中小微企业、中坚企业也将进入谋求全球发展的时代。
政府将制定中小企业版《竞争力强化法》,支持企业涵盖海外的营销活动、深化经营管理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对于为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设备投资,实施为期3年的固定资产税减半等大刀阔斧的减税政策。以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网点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为中心,建立起从计划筹备阶段,到开拓销路、商业谈判等一条龙支持服务体系。
4.加入世界各类组织拓展国外市场
TPP的诞生,将形成人口8亿、GDP达3000多万亿日元的巨大经济圈,会为日本提升14万亿日元的GDP、新增80万人的就业。接下来,还有与欧洲的经济合作协定(EPA)、与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日本正在为进一步扩大自由公正的经济圈而加快谈判速度。同时,大刀阔斧地推动经济一体化,吸收海外活力,促进日本增长。
新干线技术,是日本引以为豪的创新。50年共输送56亿人次,死亡事故为零,每年运行12万车次,延迟在1分钟以内。首脑推销取得成效,印度决定采用日本技术。能源、城市开发,日本还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在国际协力银行(JBIC)设立新账目,向世界推销日本的创新。
5.通过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劳动力供给和扩大内需
日本将大幅改变劳动时间整齐划一的原有劳动制度以及社会思维。完善弹性工作制,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工作,可以选择不按时间而是按成果进行评价的新型劳动制度。
加快有利于女性发挥才干的社会建设速度。规定企业必须采取防止“生育歧视”的措施,上司、同事不得以妊娠、出产、育儿休假等为由,歧视女性。对于积极推动男性育儿休假的企业,则将创设新的补助金制度。
对《残障人士综合支援法》进行修订,为使残障人士能够自立生活、继续稳定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支持。
努力确保非正式员工的均衡待遇。扩大短时间劳动者的用人保险适用范围。对于积极促进非正式员工转为正式员工、改善员工待遇的企业,将扩充提供职业发展补助金。规定合同工原则上工作1年以上就可以取得育儿休假以及护理休假。此外,在2016年即将出台的“日本一亿总活跃计划”中,将会涉及实现同工同酬。
参考文献
[1]Angela Merkel at the Hannover Messe,https://www. bundesregierung.de/Content/EN/Artikel/2015/04_en/2015-04-09-hannovermesse-modi_en.html?nn=709674[2016/5/6].
[2]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2016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R],http://www2. deloitte.com/us/en/pages/manufacturing/arti-cles/global-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index.html[2016/5/6].
[3]European Industry Using th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Digitalisation,https://www. bundesre-gierung.de/Content/EN/Artikel/2015/06_en/2015-06-01-europ-unternehmen_en.html?nn=709674[2016/5/6]
[4]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R].December 2009.
[5]Government Statement in the German Bundestag,https://www. bundesregierung.de/Content/EN/Artikel/2015/01_en/2015-01-29-gabriel-regierungserklaerung_en.html?nn=709674[2016/5/6].
[6]World Bank Group. 2016.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January 2016:Spillovers amid Weak Growth.Washington,DC:World Bank.Washington,DC:World Bank.doi:10.1596/978-1-4648-0675-9.License: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CC BY 3.0IGO.
[7]安倍第190届国会安倍内阁总理大臣施政方针演说[R],http://www.kantei.go.jp/cn/97_abe/statement/201601/1215803_11145.html[2016/1/22].
撰稿人:张丽杰
审核人:李廉水、张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