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经典之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对此,学术界已有共识。如果把科学社会主义当作源的话,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源头之水,或源的内容。不过,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法以来,学术界对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仍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此也没有做展开表述。较早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概括的是习近平,他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一文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八条:“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1]
第一,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运用它分析了整个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历史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范畴,形成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人类社会才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依次发展。唯物史观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那么唯物史观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哪些可以运用的方法呢?唯物史观有两条最重要的方法原则:一是从事实出发来观察人类社会。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3]二是用历史的态度对待一切,用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4]用这种彻底的发展论来考察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应对社会主义做出固定不变的僵硬的界定,“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5]。
第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标。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所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使命。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恩格斯指出,现代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6]。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既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它与空想、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人类历史上,对理想社会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7]
第三,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兴盛成功的关键。
早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为什么无产阶级必须组织和建立自己的政党?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任务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8]。恩格斯晚年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9]此外,《共产党宣言》还强调了共产党不同于各国工人政党的地方,“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简言之,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原因在于,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最能密切联系群众,能够始终代表革命的前途和方向,能够领导整个无产阶级展开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各项斗争。
第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即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列宁将生产力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1]。社会主义的建立,并不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它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有希望,因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3]。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14]。社会主义“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5]。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共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第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化大生产与个人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小生产”相对,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途径。社会化大生产从制度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同时需要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以保障人们的平等权利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实行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我们的第一个要求是: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归社会公有”[16]。共产主义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7]。二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也还没有极大丰富时,社会就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第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争取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奋斗目标之一。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18]不久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9]列宁更加强调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20]。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丰富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八,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和完善。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又一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亦是如此。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时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1]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改革的直接对象便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注释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1.
[4]同[2]58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17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1]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12]同[10]421.
[13]同[10]16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7.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3.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4.
[19]同[18]293.
[20]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2.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