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低效重复、拖沓冗长、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内无个性化的“人”。这个应该出现的“人”首先是作家。通过细心揣摩把玩文字,在字词句章中,作家的精神气质便会洪溢而出。辞章、句式、题旨一定是高度地契合于作家本人的。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字”内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叠,或止于听写字词句,或疏离“人”而刻板地分析篇章结构,或机械低效地反复练习应对高考,长此下去,语文课至多是些知识的积累,想让学生学不生厌,也确实不易。但语文课还不应止于出现作家,更应该显现出授课教师自己。其间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作家是不会自己从作品中“站起来”的,他是经由文字被阅读者从文字里“唤”出来的。学生当然亦能“唤”,有时甚至可以比老师高明。但学生囿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度差、表述力有限等因素,他们的“唤”难免零散、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会常常发生错误。没有教师“帮助”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他可以独立、完整、成功地将作家由文字里“唤”出来。其二,“唤”的过程必然是教师的气脉精魂与作家心魂高度契合的过程。作家其实是在教师的气脉精魂中“复生”的。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画出了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气脉精魂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

一篇作品无论多么卓异,如果没有遇到丰饶、精致、敏锐、同声同气的阅读者的发现、注入与开掘,它永远只是普通的一篇字与字的组合。作品遇有知音,是作品之幸、是作家之幸;能阅读到与生命相契合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在教师备课阅读的过程中,在那样的文字里,分明生成、织就、扑跌、腾荡着一个隐隐的你,一个理想状态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你,一个脱离了现实羁绊的你,一个为之悲欣交集的你……阅读就是实现生命。课堂,当然是实现学生,但实现不了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实现便无从谈起。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过程不仅实现了自己,在充分实现教师自己的过程中也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己。一位教师,也只有在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他流出的温度、卷起的波澜、昂起的气势,甚至他的唏嘘感叹悲情无助,伴着语言和文字才能化成道道甘泉,真正涌向流泻于学生的心间。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得以完成,是因为在真实的生命本质的体验上,师与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竟是那样地容易交融与沟通,也是那般地相似。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教师在课堂中有了“自我”,教书育人对他来说,就绝不是“干干”而已,他会在生命的意义上“在乎”起来。他在课堂上不仅最大限度地利己,也最大限度地利生利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绝不仅仅是在“奉献”,他不仅仅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全班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生命因此而大欢畅,生命因相通相溶而大欢畅!文字、题旨,作品、作家,教师、学生,课堂、时空,心脉、灵魂,悲喜、古今,现在、未来,这些课堂的要素彻底而完整地交汇融合在一起,忘记了今夕何夕。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深刻“改变”学生,也会深刻“改变”教师,会极大地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在课堂上,教师的心脉精魂构成有亮度、有温度的一束光亮,它播散流溢、无限呈现,构成了最可宝贵的、不断生成变化的、独特而丰饶的课程资源。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既不写在纸上,也不刻在光盘里,更不存在网络里,它流动在课堂里,闪现在“人”的身上。

诚然,强调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并非忽略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处于权威之下的无足轻重的“受众”。但课堂上要出“火”,总得有先“燃”起来的人。与学生相较,教师似乎更应该也必须先“燃”起来。师生之间当然可以相互点“燃”,但教师“先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策略。明白了这一点,在课堂设计上便不会舍本逐末。

在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一位教师这样的“实现”越充分,对学生的触动与影响便越深入与持久。学生的心会深刻而持久地“动”起来。学生的心“动”胜过多少课堂徒有热闹、此起彼伏的形“动”!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

笔者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在课堂上,在学生深有所动的晶亮的眸子里,我们有时势如山河、皓如星月,我们怎么不感谢这美妙高贵的课堂!课堂在深刻雕塑教师的同时,也深刻地雕塑着学生。一位教师生命的华彩,打在学生心里,才会终生不灭不息。教师生命的华彩是课堂最缺乏、最活跃、最生动、最感人、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它是神行天地的教师之魂、课堂之魂。如果一位教育者从未体会到人的尊严、生命的光焰,那又怎么能够苛求他的学生体会到呢?其实,阅读写作也罢,语文课堂也罢,语文教育也罢,说到底,就是学生不断认识教师的过程。

语文课当然不能没有理性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但简单机械、分割肢解式的修辞分析、语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分析徒劳无益。语文课的低效干瘪与此大大相关。好的语文课堂呈现之前,必须经历这样一种“遭遇”——就是作家以文字为媒介与授课教师的两相“遭遇”——这是两大生命系统交融冲荡式的“遭遇”。在备课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时时有来自生命本真的水浪冲出胸腔,泻于纸端。这二者常常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遭遇战,直杀得大地抖动,残阳如血。一位授课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理性又感性地构织安排教学目标、课堂类型、课堂层次、教学策略……这样的预设大气、本真、语文。这样的预设必将成就辉煌的生成。一位教师也只有经历了与作家如此的“遭遇”,才会产生莫大的生命欲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在生命澎湃的涌动里,谁不想与人分享,谁想寂寞,谁又甘于寂寞呢?学生在理解作品作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师,让学生的心志骨血与教师自己的心脉精魂彼此大幅度、无限深入地交织交融,这样课堂就唱响了生命之歌。这是一位教师职业的快乐,同时也是他生命的快乐;这是一位学生上课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发现生命、搏动生命、建设生命而产生的快乐!学生这样的“动”,来自授课教师源自生命深处深情涌动、渴望分享的一份本真欲求。学生一旦“动”起来,教师便如飞鱼行于水中,他会不断地发现学生、赞叹学生;学生一旦“动”起来,学生会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师、钦仰教师、走向教师。“动”态的课堂是师生难忘的时光,是生命的欢歌,是生命的大畅行,是精神的大自由与大愉悦。笔者甚至觉得,这亦是人下生依旧想为“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亦是教育最美、最感人的境界。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下课铃虽响,“精神”却并不能很快退回到自己的躯体里,它将继续在体外畅行,他的心依然悬浮于课堂的“境”中,并且久久“难以自拔”。他咂摸自己的语言、动作、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他咂摸学生一个美好而会心的笑、一双晶亮的眸、一时机变、一种慷慨、一道灵感,他咂摸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咂摸里,几多遗憾,几多兴奋;在这样的咂摸里,生命细腻、丰沛、美好;在这样的咂摸里,成就着一位教师的教艺,也丰润着一位教师的生命。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学生便会在丰沛情感、深化认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深深“印”在心里。课堂上的所感所得,将构成他们此后生命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原则。在他们今后的人生履痕中,还不时将课堂的气质播散出来,这样的“播散”,就是为官为商为人弥足珍贵的“书生气”。

改变语文,就改变了人;改变人,就改变了语文。

作为一位工作于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久久回忆并深深期待,那一次次绽放与冲荡出我气脉精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