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庞文杰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其教育水平较高,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当然也有其自身的劣势:与社会接触较少,不了解市场需求。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构建新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高校与双创企业合作发展及股份制合作等问题,为如何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股份制合作,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关于这个问题在高校层面来说研究者众多,创新创业教育也在高校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者多从技术层面入手,与市场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有的研究者从师徒制角度出发,以师带徒的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者,但同样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师是否有创业经历、师徒制的效率低下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多以技能培养为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孵化的企业多为小微企业,而且生存能力极差,成功率极低。双创培养的应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而非技术人员。针对高校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孵化功能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如何构建高校双创教育的生态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重点和难点

讨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首先要弄清楚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逻辑关系。创新重要还是创业重要?我们如何来理解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新思维的物质化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提高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创业则是创业者如何创造出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高校培养双创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了某个点的创新,才有了创业的基础,不能以创业为目的,更不能以创业培训代替创新创业教育,而是要以创新为本心,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从而实现大学生创业的目的,实现大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所以说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单纯的鼓励学生创业是不符合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的。高校双创教育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如何去创业,我们应当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体系。引导大学生发现社会需求,结合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拓市场,在市场分工中找到某一个点,这一个点一定是社会暂时提供的商品(服务)不足或空白的领域。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如果引导得当,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数个我们所未知的行业和领域。大学生并未完全进入社会,对社会缺乏了解,甚至和社会是脱节的,这种脱节使得他们的想法往往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所以高校在双创教育中应当是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发现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点。

有了创新点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到市场的传化,这就是创业的过程。现有的方式多为高校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并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探究大学生创业股份制研究,以高校扶植为起始,对大学生双创公司持有部分股权(有限责任持股),进行初步孵化,对有能力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推荐给地方政府进行二次孵化,同时地方政府转移高校部分股权或重新分配股权(有限责任持股),但总的来说高校和地方政府不应持有过多股权,应保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或主要发起人的绝对控股及持股50%以上。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模型

本文试图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模型,达到可实施、可复制的目的。

高校的双创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剖析。学生自我分析是否适合创业,如果有创业意愿,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发现对自我的新认知,寻找自我认知在经济社会的定位,找到对社会有益的创新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的,社会是个群体,是有分工的,并不能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走同一条路,所有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最初只是一个引导作用,对部分有能力和有强烈愿望的大学生起作用。

引导有能力和有强烈愿望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双创生)寻找创新点是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部分。高校双创教育不应该站在领导者或指导者的角度对双创生进行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引导上,在如何引导学生与社会对接上做文章,使得双创生寻找到适合的创新点。

促进大学生组织自己的双创团队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寻找到创新点的基础上,双创生需要组织自己的团队,大学同学之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互补性,这一阶段的为双创生自由组合阶段,应让他们个性思想进行碰撞,统一创新创业构想,找准目标方向,并形成书面材料,向高校申请孵化。

高校的孵化作用如何体现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接到双创生孵化申请后,如何评定优劣,应当量化标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并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变量,对提交的申请进行数字化的分析,从而判断对其扶植与否。

对评审合格者,高校应与双创生或双创团队签订孵化合同,并同时占持有双创公司部分股份,但须注明高校承担有限责任,且高校占比不应超过双创生或双创团队。

高校对双创生或双创团队的孵化应提供应有的扶植,包括启动资金层面、专业指导层面、管理层面等,起初高校应在管理层面占据领导地位,培养团队或个人管理能力,逐渐转移管理权,直至双创生或团队达到自我管理水平为止。

高校孵化按一定标准出园,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接,向地方孵化园区输送合格的双创企业,实现二次孵化,同时转移或从新分配部分股权,但原则上应保持双创团队或双创生的绝对控股及持股50%以上。

地方政府孵化主要是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植,同时应当有规范简明的扶植文件,形成孵化能力。在双创企业达到一定生存能力时,将企业推入社会,使其在市场中自由竞争。

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应当以分红或赎回股份等形式反哺高校双创基金和地方政府,使其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基本构思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基本构思图

以上只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初步构想,主要是从市场分工、股份制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但很多细节问题因时间和篇幅的原因并未涉及,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2]段丽娟,张跃亭,李杰.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3]水梅,张昊宇,詹碧华,谷桂菊,刘俊峰,张慧英,金英子,李力力,孙涛.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6).

[4]刘莉萍.日本和新加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

[5]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6]贾卫东,卢星辰.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经典案例分析及启示——以大阪商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6).

[7]李秀芬,张平.美国、欧洲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经验与启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8).

[8]林文.刍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2).

[9]丁波,郗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10]梅俊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教论坛,2012(17).

作者简介

庞文杰(1981— ),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