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2015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代码:0370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辛亥革命

3.1 复习笔记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

清王朝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a.清末“新政”的内容:

第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第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第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第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b.预备立宪

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且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清末“新政”的破产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b.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随后即着手在各地开展了武装斗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a.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发动广州起义,但由于消息事先走漏,起义失败。

b.1900年10月,孙中山在惠州举行起义,历经半月有余,最终失败。

c.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

a.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b.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民族主义

a.民族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第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第二,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b.对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

第一,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二,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

a.民权主义的内容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b.对民权主义纲领的评价

第一,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

第二,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主义

a.民生主义的内容

第一,民生主义的内容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第二,社会革命的基本方案是:在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低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为国民共享。

c.对民生主义纲领的评价

第一,孙中山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论战的内容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重要意义

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a.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b.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革命派的局限性

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a.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b.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c.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各地武装起义

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开展武装起义放在了首要地位,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开始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2)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

由于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很快,革命党人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各地的响应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随后多省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还有部分省份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各省独立后政权的复杂情况

第一,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

第二,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

第三,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第四,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a.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b.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临时约法》规定的主要内容

第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

第二,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第三,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第四,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第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第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b.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辛亥革命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的性质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

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

a.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b.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c.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发动二次革命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先后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并采用打指模的封建入会方式,遭到黄兴等人的公开反对。

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护法运动

第一,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皖系段祺瑞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在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至此,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第二,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

1921年9月,孙中山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陈炯明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反对孙中山北伐,遭到孙中山的严辞痛斥。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反击。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