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复试)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复试)考研真题及详解

国际金融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3分,计12分)

1浮动汇率

答:浮动汇率是指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官方制定,而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自由浮动的汇率。官方在汇率出现过度波动时才干预市场,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选择汇率浮动的方式也会不同,细究来看,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极端的,具体只有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和自由浮动制度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和自由浮动制度。而与之相对比,固定汇率包括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和货币局制度,而其他的汇率制度都是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汇率制度。

2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该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量来体现的,而货币的这种购买力实际上就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在确定两国货币购买力时,一般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反之则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从历史上看,对20世纪2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时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制时期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3市场有效假说

答:市场有效假说又称有效市场假说,是以传统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在承认资本市场重要性的同时,将资本市场的营运效率作为前提,强调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主要倡导者克拉克·弗兰西斯指出:因为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且价格信号又是资本市场中资本有效配置的内在机制,所以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会迅速准确地把资本导向收益最高的企业。该假说认为,市场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建立的证券价格上,价格有效性的含意又可能释为,价格在任何时点上都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佳反映。

市场有效假说分为三种形式:弱式市场有效假说、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其中,弱式市场有效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4资产组合理论

答:资产组合理论又称资产结构理论,是反映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资产应在尽量多样化的前提下,根据其收益与风险等因素的不同,决定其资产持有形式,做最适宜的资产组合。如:任何证券组合都可被看作是一组由可能得到的收益组成的集合,其中每一收益都与未来的某种状态相对应,任何资产结构都能表示为一个由其中的各种资产在不同状态下所得到的收益组成的矩阵。进行资产选择决策,须把那些具有决定影响的变量筛选出来,通过预测和估算,估算出某一资产结构组合的结果。

二、简述题(共14分,每题7分)

1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金融市场全球化是指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连接,各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日趋全球化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上主要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的差距日益缩小,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由于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大批新兴的金融市场在适合的环境下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金融市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巴林等目前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它们与发达国家原有的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构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网络,并打破了不同地区市场时差的限制,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运行,带动了资本在全球的高速流动。

(2)各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日趋全球化

逐步放松的资本流动限制和外汇管制,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在本国发行股票和债券,另一方面大量的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国金融资产,各国金融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中非居民所占的比重上升。同时,交易主体的全球化使金融市场交易工具日趋全球化。

(3)各国金融市场上主要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的差距日益缩小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资本在逐利的本性下不断流向收益最高的地方,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在各国公司产生趋同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汇率水平的趋同和全球股权市场的一体化。

2为什么完全资本市场假定使得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分析更加容易?

答:完全资本市场是指任何投资者都无法通过自身交易行为而影响或操纵市场上的证券价格的力量。

(1)完全资本市场的假设

没有交易费用或假设交易费用为零;

没有所得税;

所有资产均可被无限细分,并可无任何障碍地进行交易;

市场上拥有大量的交易者,因而任何一个交易者的行为都不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

个人与企业具有同等的能力与机会进入市场;

可以免费获得信息,因而每个人均可获得同样的信息即市场在信息方面是有效的;

所有的人对未来拥有同样的预期,同时,所有交易者都是理性的交易者,即他们都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

(2)完全资本市场假定下的购买力平价分析

在完全资本市场假定下,交易费用为零,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那么,若该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存在差异,套利者就可以在低价地区买入这种商品,不需要考虑交易成本可能导致的商品价格上升,然后在高价地区卖出以牟取差价。由于交易者的行为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套利者的持续套利行为将不断改变两个地区的商品供求状况,使低价地区的商品价格上升,高价地区的商品价格下降。最后,两个地区的商品价格会接近。

反之,若资本市场不完全,无论是哪种假设不成立,都存在着一定的交易障碍或者交易成本,这些障碍或者成本可能会以抵消或者大于由于价格不同所进行套利而获得的利益,从而阻止套利行为的发生,使价格在存在差别情况下就达到了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会达成购买力平价。

(3)完全资本市场假定下的利率平价分析

利率平价是指短期内,货币(资金)供求数量的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汇率产生变动。在完全资本市场的假定下,由于没有交易费用,所以,当两国的利率不相同时,就会有套利机会,不需要考虑交易费用弥补了利率差的套利机会。而所有交易者都是理性的交易者,当出现套利机会时,交易者不会放弃套利。由于任何一个交易者的行为都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所以,当国际资本流入时,必然会导致国内市场利率的下降。直至最终两国的利率水平相等为止。

反之,若资本市场不完全,各个国家中的货币交换存在障碍或者成本,会降低套利的预期收益,使国家之间的利率水平不能相等(差异大小取决于交易成本或者障碍的程度)。

三、论述题(共24分,每题12分)

1为什么在各种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资金流动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答:(1)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资金流动的定义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主要反映在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它包括国际资金流动与其他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金流动是指由于商品使用权交易而引起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或流动。

(2)国际资金流动成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原因

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资金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及国际资金流动具有自发增加倾向等原因,国际资金流动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具有独立的规律。国际资金流动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在国际金融学研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国际资金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第一,它拓展了各国、各地区间的投资渠道,提高了全球的福利水平;第二,它通过证券市场引起了“财富效应”;第三,它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第四,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第五,国际资金流动往往可以通过“放大效应”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从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国际资金流动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使得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

关于国际资金流动的研究比其他类型的研究更方便。从资本流动成因看,国际金融学主要是由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投资活动的收益与风险情况所影响;其他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较为复杂,往往牵涉到企业对专有技术、商标的维护,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等。从资本流动形式看,国际资金流动仅限于货币金融形式;其他类资本流动的形式的多样的。

2“与其把贪婪视为罪恶,不如把它看成增进福利的积极因素”联系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讨论这个说法。

答:金融创新是指突破金融业多年来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明显的变革。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各国的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1)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a.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

b.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

c.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

d.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a.金融创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b.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

c.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

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

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

a.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

b.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

c.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d.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2)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与效果,易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和金融监管困难,影响了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

现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微观和宏观效率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从整体上看,金融市场创新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了统一资本市场的形成,降低了资本成本,对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双方都有益处。但是,金融创新也带来新的风险。在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市场机制,最大程度减少金融创新危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金融创新看作增进社会福利的积极因素,而不是阻碍人类发展的“罪恶”。因此,我们需要鼓励适当的金融创新,而不是阻止任何关于金融创新的尝试。

国际贸易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3分,计12分)

1悲惨增长

答:悲惨增长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使其降低。悲惨增长的出现的几个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由以上前提条件可以推得悲惨增长的发生机制: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加,使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导致出口产品产量的增加,当出口国该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该产品的价格影响者时,增加的出口量必须降低价格才能被市场吸收。

2要素禀赋

答: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或经济体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总供给量的拥有状况,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在要素禀赋理论中,要素禀赋是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除了常见的基本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商品自由贸易、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上不可自由流动)外,要素禀赋理论还以下列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各种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

3内部化理论

答: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建立跨国公司“通论”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内部化理论并非是指单个理论,而是对于一大类理论的通俗称谓,这些理论的核心在于市场不完善。因为市场不完善,跨国企业的内部化才有必要,才能够减少成本或者增加额外收益。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与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内部化理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形成内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与协调分工,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其经营产生的影响。而且,在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市场环境下,内部交易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部资金、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调拨,从而保证效益最优化。

4不完全竞争市场

答: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企业作为购买者或销售者有能力决定商品价格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概念是针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实现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满足如下条件:存在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品同质化;资源不受限制地流动;信息自由而完全地获取。任意条件得不到满足的市场都被称作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边际收益将出现递减的趋势。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不完全竞争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主要通过反垄断法、商法、依据民法产生的规制企业活动的政策来处理不完全竞争的现象。

二、简述题(共2题,每题7分,计14分)

1比较优势陷阱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1)“比较优势陷阱”的含义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是指,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

(2)“比较优势陷阱”说明的道理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陷阱”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竞争优势战略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2试比较配额与关税对经济影响的异同。

答:无论是传统的关税,还是日益发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配额,不仅会对本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影响,也会对贸易伙伴的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产生调节作用,并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

(1)配额与关税对经济影响的相同点

保护生产效果

如图1所示,关税导致价格上涨,能弥补国内生产者因扩大生产而上升的边际成本,所以国内生产增加;如图2所示对进口实施配额管理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也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升,生产者剩余增加a,刺激国内扩大生产,起到了保护国内生产的效果。同样,配额许可拥有者在进口该产品后可以在国内市场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即配额租金c。

消费者损失增加

征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由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消费量缩减。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即产生消费者剩余减少或损失增加,相当于图中面积(a+b+c+d);价格提高以后,消费者支出增加,并且部分消费者因价格提高而退出消费,形成消费者的绝对损失d,消费者总损失为(a+b+c+d),其中a转移为生产者剩余,c成为配额租金。

产生国民经济绝对损失

没有采用关税和配额等贸易壁垒之前,自由贸易会使得更广泛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外来产品的压力下,有利于激发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而关税和配额的保护使本土企业面临的竞争减小,缺少提高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动力。由于低效益企业的投入生产可能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使社会总福利减少。

从直接效果上来看,关税和配额都会造成一国的贸易量减少,造成同类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

图1 小国进口征税效应

图2 进口配额效应

(2)配额与关税对经济影响的不同点

配额的效应与关税有所不同,主要是配额租金的归属,也就是图2中的c部分。若是采用征收关税的方法,c部分由政府所得,产生政府的财政收入效应。如果配额是由出口国管理(自动出口限制的形式),那么与征收关税相比较,进口国的成本支出显然要高。另外,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政府都有可能控制配额并以拍卖的形式出售,那么配额租金也可能全部或部分成为政府的收入。如果实施进口配额限制的是大国,也会使出口国降低价格出售,这样配额租金的归属将在两国政府和进出口商四方之间分配。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计24分)

1应如何评价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理论?

答:(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逊、诺克斯。其主要内容如下:

20世纪50年代诺克斯的主要观点

诺克斯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而,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

a.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资本货物的进口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c.出口扩大使得商品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由此获得规模经济,提高利润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d.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e.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

f.世界市场上进行激烈的斗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20世纪各种条件变化的原因

诺克斯认为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一学说不再适用。诺克斯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六个:

a.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由轻工业结构转向重工业结构(技术和化学工业);

b.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劳务部门所占的比重增加,对原料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增加;

c.对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

d.农业保护主义的蔓延;

e.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

f.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来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2)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评价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先进性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提出对外贸易能带动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正确的,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商业的扩张往往推动着工业的进步,世界商业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时期,如果没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工业进步几乎不可能;二战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局限性

a.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经济发展除了生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外,还有四个主要因素: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它们综合作用,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b.忽略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刺激和带动作用,只是在其他条件具备时才能有这种作用。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必需条件,而非先决条件。

c.掩饰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关系。他们只抽象地谈论对外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国际交换,剥削、掠夺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历史事实,抹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实。

d.这一学说侧重对外贸易的好处,却忽略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消极后果。这一学说并不了解阶级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达国家长期在国际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能够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进行贸易交换,常常以更少的物化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物化劳动。

2为什么贸易政策经常偏离中点投票人的意愿而使某些利益团体获利?

答:中点投票人是指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中,由于利益团体形成了集体行动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利。下面以选举竞争模型说明贸易政策经常偏离中点投票人的意愿而使某些利益团体获利的原因。

(1)模型的前提假设

两个相互竞争的党派,且都愿意承诺能使其在竞选中获胜的任何条件;

政策能用单一的变量,比如说关税率水平加以表述;

选民的政策偏好不同。

根据选民对关税率高低的不同偏好,将所有选民排成一条直线,其中赞成最低关税率的选民在左边,赞成最高关税率的选民在右边。

(2)中点投票人理论下的投票结果

两个党派会尽力找出中间地带,尤其是两党都会把目光集中到中点选民。选民设依照其偏好的关税率的高低而排成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如果一个党派提出高关税率tA,那么另一个党派就可能通过提出一个较低的关税率tB而赢得大部分选票。政治竞争迫使两个党派都会提出接近于中点选民所偏好的关税tM的关税率。如果对手提出的关税率低于中点选民的意愿关税率,那么自利的政治家就会提出更高的关税率。因此,最终两党提出的关税率都将接近于中点选民所偏好的关税率。

图3 政治竞争

(3)贸易政策偏离中点投票人的原因

在有关贸易政策的制定中,中点选民模型似乎难以胜任。事实上,这一模型会作出几乎完全错误的预测。依据该模型,政策的选择应建立在有多少选民赞成的基础之上:一种使极少数人蒙受巨大损失而让大多数人受益的政策应该是政治上的成功;一种使多数人遭受损失而有利于少数群体的政策应该是政治上的失败。但实际上,贸易保护政策更符合后面的描述。

虽然政治家赢得选举的部分原因是他们提出了受欢迎的政策,但是,任何成功的竞选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广告宣传、民意调查和其他活动。因此,如果某个给政治家提供了大量竞选经费的团体要求该政治家采取某种立场,即使该立场违背了大多数选民的利益,他也得照办。因为与提出不受欢迎的政策而失去的选票相比,用这些竞选经费所赢得的选票也许更多。利益团体会形成团体行动根据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来提供政治捐款“购买”政策。政治家当然不会不顾社会的整体福利,但是他们会愿意牺牲一部分选民的福利来换取大笔的竞选基金。结果是,组织良好的团体或是能够克服集体行动困难的团体将得到有利于他们但牺牲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