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沉潜于方法论探索

张志刚

在国际学术界,宗教学(Religious Studies)一般被看成一个方兴未艾的、极富交叉性与探索性的“现代学科群”,其探索历程尚未走过两个世纪;而宗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则被视为这个交叉性的学科群中问题意识最强、理论思索最艰深的学术分支,可谓继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心理学之后最有影响、最有潜力的方法论创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的宗教研究得以迅速恢复且蓬勃发展,在宗教史学、宗教哲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均有大量论著涌现,可相比之下,宗教现象学这一艰深的研究方向却很少有人涉足,仅见个别译著、少量论文或著作章节。因而,得知朱东华的《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一书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付梓问世,我的确为之欢欣鼓舞,并乐意力荐给学界同行和对交叉性人文研究有兴趣的读者。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一书的宗教现象学研究部分,首次以中国学者的理论功力对这一研究领域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与反思。几经拜读本书的部分内容、整个初稿乃至付印清样,我以为,下述几方面的学术贡献值得称道。

首先,作者抱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并怀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在国际宗教学界,同类著作大多是专就所谓的“宗教现象学”来进行研讨的,而较为忽略这一交叉性的学术分支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哲学现象学”的历史与逻辑联系;而在国内外哲学界,作为一门显学的“哲学现象学”研究,则长期以来几乎将“宗教现象学”撇开不论。正是鉴于此类研究欠缺,作者将其考察思绪远溯至现象学的理论策源地,着眼于百余年来的欧洲人文学术史,历史地再现了宗教现象学与哲学现象学在方法论观念上的呼应与互动关系。在我看来,这种学术立意不但可启发国内的宗教现象学与哲学现象学研究,而且能推进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工作。

其次,作者基于上述学术立意,经过大量研读外文原著或资料,并广为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着重论述了宗教现象学发展史上的诸位里程碑式的思想家,像蒂勒、商特皮、克瑞斯腾森、索德布鲁姆、鲁道夫·奥托、舍勒、海德格尔、凡·德·列欧、伊利亚德等。这种以一手资料为依据、以研讨现状为参照、以理论巨匠为线索的考察方式,使得本书所勾勒出的宗教现象学探索历程颇有学术史的参考价值。

再次,为了把握上述宏观历程,作者抓住宗教现象学所要探究的基本问题、主要难点和关键环节等,细致入微地梳理了前述诸位里程碑式思想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逻辑范畴或方法论观念,诸如“神圣”“世俗”“圣秘”“显圣”“象征”“虚己”“还原”“同感”“领悟”“范型”“绝对域”“理想型”“结构学”“形态学”“宗教人”“宗教行为”“遮诠神学”“形式指引”“实际生活经验”等。这种由微观而宏观的解读思路,可使读者经由“概念、范畴和观念的推陈出新过程”来具体而深刻地感悟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探索旨趣。

最后,作者根据前述几部分扎实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全面反思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意义,即在全书的“结语”部分,从何以探寻宗教的“原现象”“普遍结构”“类型学”“语言特征及其功能”一直深究至“方法论基础”,并从中概括出了宗教现象学所经历的“两次思维范式转变”——从“外在的研究路线”转向“内在的研究路线”,再从“内在的研究路线”转向“整体的研究思路”。凡此种种理论总结,可谓皆有学术见地,可将读者引入宗教学方法论探索的前沿。

基础理论研究非一日之功,东华的这本新著也是如此成果。早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潜心于宗教现象学的开拓者鲁道夫·奥托的思想研究,其成果《论鲁道夫·奥托的“努秘学”的现象学特征》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于2006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从燕园转入清华园,从做博士后研究到留校任教,他仍持续宗教现象学研究,先是反复修改其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了《从神圣到努秘——鲁道夫·奥托的宗教现象学抉微》(2007);接着又经数年辛勤耕耘,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宗教现象学基本问题研究”,并在此期间为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宗教研究指要》(修订版,2013)撰写了“宗教现象学”一章。我与东华自相识而结交并共事已有十六七年,这里记录与他一起经过的上述往事,一是想为这本新著的成书过程留下“一段现象学的诠释”;二则期望作者依然沉潜于宗教学方法论探索,有更多更好的学术论著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