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空间容量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而迅速增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优,城市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是一个基本的承载条件。因而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掌握其发展规律,对于优化城市空间,推动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一)优化临港区域空间是贯彻中央系列精神的重大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我国国土空间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环境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刻不容缓。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高效、协调、可持续地优化配置国土资源,需要更加注重处理集聚和分散、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需要更加注重国土安全,构建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政策方针。2014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为手段,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目标。国土空间开发,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优化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协调、融合与安全发展的进展和效果。通过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效率,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空间相对均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增加“空间格局”,并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历次重要文件和重大规划中把“空间格局”放置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优化空间格局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点。
(二)优化临港区域空间是宁波补短板,打造“一圈三中心”的内在要求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短板”越来越成为制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力量破除短板制约,全力做好补短板这篇大文章,对于取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浙江省委对补短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宁波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建设四好示范区”和“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重点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2016年,宁波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把补短板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抓手、再创竞争新优势的主攻点、检验干部能力作风的主考场,精准聚焦制约发展最关键、群众期待最迫切、主观努力最能见效的地方发力攻坚,下大力气补齐制约宁波发展的深层性、决定性、关键性短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开放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唐朝时,这里是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之一,史载“海外杂国,贾船交至”。2015年,浙江省沿海港口吞吐量达11亿吨和2257万标箱。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9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62.7万标箱,首次超过香港港位居全球第四,同比增长6.1%。宁波港是宁波的比较优势与重要战略资源,到目前为止港口优势还远未充分发挥。宁波完全可以利用港口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吸引各类产业集聚,并依托港口建立起来的港口产业通过前向与后向的联系促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对港口产业的投入产生乘数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新的形势下,宁波提出了基本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放大宁波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龙眼”的作用,以宁波的独特优势和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宁波要充分利用好开放和港口优势,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现在,宁波要再创竞争新优势,关键要利用好港口这一最大优势,加快建设港口经济圈,实现港口辐射半径的最大化、港口功能的最大化、港口经济的最大化,使之成为宁波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总成”。加快建设港口经济圈,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宁波产业发展能级、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港口经济圈,不是单纯地推进对外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也不是单纯地发展港口经济,而是要以此为纽带构建跨区域、大容量、高效率的经济要素交流网络,促进港口与产业相融合、港口经济圈与都市经济圈相融合,使宁波成为我国集聚配置国际贸易、港航、物流资源的战略高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三)优化临港区域空间是应对港口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迫切需要
危险品泄漏甚至爆炸事故频频发生,不断威胁港口的安全,影响港口的作业,破坏港口海域的环境。1917年12月6日,加拿大海港城市哈利法克斯港因撞船引发爆炸。当时一艘满载着5000吨弹药和炸药的法国军火船“蒙特·布兰克号”与一艘比利时救援船在海湾相撞,两船起火,最后爆炸,2000余人当场死亡,9000余人受伤。大爆炸几乎毁灭了整个哈利法克斯港。1944年4月14日,停泊在印度孟买港卸货的一艘载有棉花、橡胶、硫黄等易燃物的英国船只失火,发生一连串的大爆炸。强大的爆炸使13艘船只被毁,总吨位逾5万吨。孟买港大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也极大,1500多人丧生,烧伤和受伤人数超过3000人。2002年8月18日,一艘装载有大约30000加仑燃料油品的货船在美国南部港口休斯敦主航道内发生猛烈爆炸,燃烧后产生的黑雾遮天蔽日,所幸抢救和疏散及时,没有人员在本次事故中伤亡。本次大火是轮船附近的一条输油管道中残留的电器用油发生爆炸引起的。2006年5月17日,位于湘江下游主航道右侧、长沙市北端的开福区霞凝新港码头发生一起集装箱爆炸事件,爆炸的集装箱内放有烟花爆竹。爆炸时发生巨响,烟雾弥漫。爆炸导致7人轻伤,无人死亡。2010年7月16日晚,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事故造成作业人员1人轻伤、1人失踪;在灭火过程中,消防战士1人牺牲、1人重伤。据统计,此次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千米的海面被原油污染。2011年5月31日,英国海外属地直布罗陀北部港口一座储油槽因为工人焊接不慎,引发爆炸大火,烈焰夹杂着黑烟冲天,波及停泊在附近的游轮,导致12名乘客及2名西班牙工人受伤。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内瑞海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堆垛。爆炸喷发火球,同时引发剧烈的二次爆炸,引燃周边建筑物、停车场及露天堆场,方圆数千米有强烈震感。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于产业布局和成本的考虑,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会在临近港口的地区布局临港产业园,以发展服务业、制造业,比如临港发展石化企业。原本与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型港口与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并加剧了港口管理所面临的困难。港口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牵涉面广,随着港区的纵深开发,其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越发突出,优化临港地区空间结构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城市系统由复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态结构组合而成,而这些要素最后都要落实在城市空间这个载体上。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变化的各个阶段,同时城市空间结构也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态表现,它的形成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也推动或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港口内部空间结构的考察使学者对港口发展模型发生了浓厚兴趣,并由此注意到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国内外港口的区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与分析的阶段,精确的定量化研究并不多见,即使少数运用简单数学模型的相关研究也只是涉及港口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港口规模、港口运行的经济性等,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建立起港口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体系目前尚为空白。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基于空间布局、等级规模和职能分工的研究,而对于港口城市空间优化尤其是临港区域空间布局及优化的研究较少,研究多为概念性的一般意义探讨,缺乏对港口城市临港区域空间扩张特征及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的理论归纳、总结。本研究通过相关理论模型与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建立了临港区域空间优化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临港区域空间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了港口城市空间优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实践意义
临港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有利于发挥城市聚集经济中的区位效益和组合效益,使得地尽其用,克服不同功能相互混杂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使城市发展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功能配置更加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市既面临加快产业技术变革、构筑“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统筹宁波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保持稳定增长动力不够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经济社会领域潜在风险较多,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存在一些短板等问题,因此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与之对应的是国土空间结构也处在急剧变动中。宁波未来发展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保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还要为保障生态和人民健康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积极优化全市空间开发格局,发挥港口和开放的带动作用,顺应世界潮流大势,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全方位、大力度、实质性推进转型发展,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放大港口、开放的联动效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拓展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交流,增强港口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目前宁波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承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分析产业、土地、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摸清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和制约因素,解决“三生”(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布局。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将第二、三产业尽量迁离市区,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在城郊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郊区旅游业。不断强化各类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通过对宁波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实现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的空间整合,发挥城市聚集经济的优势,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经济效益。
《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强化宁波舟山港主体地位。把宁波舟山港现有19个港区,划分为重点发展港区、优化发展港区、特色发展港区等三类。《规划》指出北仑、镇海、穿山、大榭、岑港、马岙、白泉等是需要优化结构、提升功能的港区。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港区通过整合港口资源存量,推动老旧码头、污染性码头及生产企业的搬迁改造和结构调整,对部分通用码头组织实施专业化改造,提高岸线利用效率。镇海港区重点推进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发展。“十三五”期间镇海区要打造港口经济圈核心区块,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要立足镇海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加快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全域城市化发展步伐。
本研究通过解析镇海区临港地区的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结合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研究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因素变化及发展方向,分析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探索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规律,分析其内部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动力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协调镇海区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中产业、人居和生态的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形态趋于合理化,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