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探微:与国医大师一起守望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心欲软”之本意

有博友问笔者:“《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甘泻之’,‘心欲软’是什么意思?属于何种症状?有认为是有血瘀,所以需要用咸味去软化。有认为是心火亢盛,而咸是能致高血压的,盐者伤血,故似不妥。再者,现在中医治心火亢盛多用苦寒,而无用咸一说。为此,特请指教。”

1.心藏象在五脏之中的位置

《黄帝内经》中既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而“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又有“心主身之血脉”。更值得参考的原文是:“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这一段对“心”相关知识网络的描述非常精彩。

“心欲软”的“软”即柔,有软弱、柔和、不坚定、容易被感动或动摇等意。“心苦缓”的“缓”有宽松、放松、松弛、缓慢、和缓、迟缓、延迟等意。由于心乃火热之脏,人体既不能没有火热阳气但也不能火热阳气太过,“过犹不及”。因此,称“心欲软”说明“软”是心应该具有的本性特点,称“心苦缓”说明心又不能放松、松弛、迟缓、缓慢。

此正是古今“君主之官”难为的原因所在: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如若君主忙于后宫或不问正事(如君主或喜欢书法或喜欢丹术)或处事犹豫不决,国将不国也;如“君主之官”暴政无比,则国亦乱也。因此,作为君主之官的心,既要把握好主“神明”“主脉”的度,还要与主水的肾脏相交(彼此互相联系、友好往来之意)、相济(互相有益之意),此外还要与肺与肝与脾诸脏相协调为政。

2.理解五脏苦欲不应忽视五脏之气并非绝对孤立存在

从《内经》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后,后世陶弘景“脏气互乘,虚实杂错”、李梴“五脏病邪自相互入”、张景岳“五行互藏……五脏五气,无不相涉……治有五脏之分,然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等,乃至胆心同治、脏腑同治等。

由上可见,对于心脏苦欲的古今解读,以“水火相济”说最为中肯,但含有心阳与肾阴、心阴与肾阳之间相济两层含义,但未必一定落实到当今具体疾病。如若一定与高血压之“盐者伤血”联系起来则否,高血压毕竟还是肝气为病居多,即便如心悸、癫狂等心火亢盛,首当胆心并治,在应用苦寒泄热的同时,如能佐以咸味,疗效则更好。即便是高血压使用牡蛎、海蛤壳等咸药有时也是必要的,而第二批国医大师李士懋重用蜈蚣10~20条治疗高血压,尤为特例。至于蔡定芳先生将之与“咸走血”并论而将其原文的“意境”强加到血瘀上来甚至联系到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咸味逐血散瘀,虽似乎着眼于“心主血脉”,但思维跨度太大。以今人所见病证机制来读,背离了秦汉时期先哲们所能思维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