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朗格汉斯(Langerhans, L)组
朗格汉斯组是组织细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未确定的树突状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ICH)、Erdheim-Chester病(ECD)及ECD合并LCH,本组的主要特点即为大于80%的病例有MAPK通路的突变,临床上对BRAF、MEK阻断剂治疗反应良好。
(一)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细胞疾病,以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克隆增生后浸润某些组织或器官为特征。该病可见于胎儿至老年各个年龄段,但好发于儿童。
LC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针对该病究竟是炎性增生还是克隆性疾病的争论一直存在。2018年WHO定义LCH为“表达CD1a、CD207和S100蛋白,超微结构可以见到Birbeck颗粒的朗格汉斯细胞克隆性肿瘤增殖。”已有多项BRAF V600E突变已被证实存在于38%~64%的LCH患者。相关研究发现,在高危LCH患者中,BRAF V600E突变可在循环CD11c和CD14细胞以及骨髓CD34阳性细胞中检测到,而在低危患者中,BRAF V600E突变则仅存在于局部病灶的CD207阳性细胞中,表明不同危险度患者可能存在生物学差异,即高危患者可能存在祖细胞的体细胞突变,而低危患者则仅具有组织局限性树突状细胞的突变。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可靠的依据,尤其是免疫组化CD1a和(或)CD207阳性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BRAF V600E突变有助于LCH的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具高度可变性,轻则表现为骨、皮肤、垂体等单一系统病变,重则可表现为有潜在致命风险的多器官受累,疾病进程也有很强的异质性,部分病变可自然消退,同时,部分患者也会有危及生命的严重结局发生。LCH患者临床症状由于受累器官多少和部位的不同差异很大,几乎任何器官均可受累。儿童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依次为骨骼(80%),皮肤(33%)和垂体(25%),肝脏(15%),脾脏(15%),造血系统(15%)或肺(15%),淋巴结(5%~10%)或中枢神经系统(除垂体以外,2%~4%)。
1991年开始,组织细胞协会对多系统LCH(multi-system LCH,MS-LCH)进行了3项国际前瞻性研究,即LCH-Ⅰ/Ⅱ/Ⅲ。这些研究所使用的主要药物都是长春碱和泼尼松,标准疗程为6个月(LCH-Ⅰ/Ⅱ)到1年(LCH-Ⅲ),其他药物包括6-巯基嘌呤、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最新的LCH-Ⅲ研究结果显示,无高危器官受累的MS-LCH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已达100%,而有高危器官受累MS-LCH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也已至84%。虽然5年生存率的提高可能是得益于支持治疗水平的提高,但LCH-Ⅲ也显示出延长治疗时间(由6个月延长到12个月)可显著降低LCH的复发率。2011年,组织细胞学会开始了LCH-Ⅳ临床研究。然而,随着LCH整体存活率的提高,长春碱联合泼尼松化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发现BRAF V600E突变在LCH中的重要作用,已有临床实验证实BRAF V600E的靶向治疗药物,如维罗非尼(vemurafenib)(BRAF抑制剂)在LCH中的良好作用。
(二)Erdheim-Chester病
Erdheim-Chester病(ECD),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ECD的中位诊断年龄约为56岁,男性是女性的3倍左右。
ECD的详细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对于ECD究竟是一种恶性疾病还是一种良性反应性疾病,仍未有定论。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20%的ECD患者都存在着LCH的病变。于是,随着BRAF V600E突变在LCH中的重要作用的发现,在ECD患者中进行基因检测,也发现BRAF V600E突变阳性率高达54%。然而,在ECD中,BRAF突变数与肿瘤细胞数是不相关的,这与在黑色素瘤中的BRAF突变与肿瘤细胞数成正比不同。这提示ECD的发病机制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此外,一些ECD病例无BRAF V600E突变,而出现NRAS Q61R突变。
ECD的临床表现异质性显著,可以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一病变,也可以表现为威胁生命的多系统损害,且可能伴发一系列的全身症状。超过95%的ECD患者存在骨骼受累,ECD患者骨质硬化双侧对称性分布在贯穿长骨的干骺端区域。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在骨外表现中最为常见,中枢尿崩症是最常见的表现。心血管系统受累常为亚临床状态,发生在至少50%的ECD患者。约30%的ECD患者出现腹膜后浸润。
ECD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病变组织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泡沫状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Touton细胞)在其他器官或组织中浸润,胞质嗜伊红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提示组织细胞来源,CD68(+),但 CD1a(-),S-100(阴性 /低表达),这与 LCH 不同。
对于ECD的治疗,由于缺乏随机临床试验,因此一直没有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上多使用激素,加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药物,但疗效并不显著。2005年,Braiteh等报道了3例ECD患者接受IFN-α治疗后获得长期疗效,表现为乏力减轻、骨影像学改善,其中1例患者的尿崩症好转。随后,一项包括53例ECD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IFN-γ可提高ECD患者的生存率。近年,随着BRAF V600E突变在ECD中的发现,已有相关报道使用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来治疗ECD。Haroche J等在临床中对3例难治性ECD患者使用维罗非尼,均迅速有效地控制了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