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技术及其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利用罐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蒸汽热力或抽气的物理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产生负压作用,吸着在病变部位或穴位所在的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淤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可通过疏通经络、逐寒祛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泄热、拔毒排脓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也可以用于缓解疲劳,增强体质。

一、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

1.中医传统理论

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拔罐通过其温热作用及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使体内风、寒、湿、热、毒等病邪从皮肤毛孔吸出,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可以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最终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运行,从而达到祛病、疗疾、健身的目的。

2.现代中医机制研究

国内医学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大量研究,将拔罐治疗机制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

(1)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缘得以紧紧附着在皮肤表面。这种机械附着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从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最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且这种吸拔力还可以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对大脑皮质产生刺激作用,并使之兴奋或抑制。实验研究表明,当用轻而缓的手法拔罐时,可使神经受到抑制;相反,当用强而急的手法拔罐时,可使神经得以兴奋。因此,拔罐正是通过对吸拔力大小的调节和对吸拔部位的不同选择来调整整个人体的脏腑功能,并使之趋于平衡的。

(2)负压淤血效应: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发生自身溶血现象。溶血后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产生一种类似组胺的物质,它随体液周流全身,对各个器官形成良性的刺激,增加其功能活动。这种物质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和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促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加速排泄,起到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作用。

(3)温热消炎功能:

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作用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刺激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和黏膜渗透性的改变,使淋巴循环加速,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火罐的吸拔力还可以使炎性渗出物和致病因子被迅速带走。因此,拔罐具有间接的消炎作用。

二、常用罐具种类及其优缺点

1.玻璃罐

由透明玻璃制成,为火罐法首选罐具。

优点:罐口平滑,口边微厚,不宜损伤皮肤;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窥见罐内淤血、出血等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治疗的程度。

缺点:易破碎。

2.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现基本弃用。

优点:吸力大,治疗效果好。

缺点:易破碎;不透明,不宜观察罐内情况,全靠患者自身感受,不好掌握治疗程度。

3.竹罐

由成熟竹竿依竹节加工磨制而成,是水罐法首选罐具。

优点:价格低廉,不宜破碎,轻巧灵便;因竹罐具有吸水性质,故尤适用于药物水罐疗法。

缺点:吸力小,操作烦琐,不宜掌握;容易爆裂、漏气。

4.抽气罐

由有机化学材料和吸放气装置加工组合而成。

优点:吸附力可随意调节,容易掌握操作;不宜破损;可以避免烧烫伤。

缺点:无火罐和水罐的温热效应,疗效相对较差。

三、拔罐常用工具或材料

1.罐具

根据需要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竹罐或抽气罐。

2.燃料

常用以下3种:

(1)酒精:

浓度为95%的乙醇溶液。其特点是火力猛,热量高,挥发快,排气迅速,吸拔力强,一般不宜烫伤皮肤。酒精是火罐法常用的最为理想的排气燃料。

(2)火柴:

在暂无酒精的情况下可临时使用,多用于投火法拔罐。

(3)纸片:

薄纸片在暂无酒精的情况下也可作为投火拔罐法的燃料使用。但不宜选用厚硬带色纸张,因其热力不够,且熄灭不迅速,易烫伤皮肤。

3.针具

可供刺络罐法选用,有三棱针、毫针、梅花针等。

4.润滑剂

一般临床可供选用的有凡士林、石蜡、橄榄油等。有能加强罐口与皮肤的密封度、保持吸拔力、保护皮肤、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5.水罐法用具

镊子,毛巾,煮罐用的可供加热的盛水容器。

6.消毒用品

常用碘伏棉球或酒精棉球。用于皮肤及罐具的清洁和消毒。

7.药品

拔罐用药品一般需要准备以下几种即可。

(1)治疗烫伤的药物:

湿润烧伤膏等,为火罐拔罐法施术中因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患者皮肤烫伤而备用。

(2)中药汤剂:

用于药物水罐法使用的中草药煎煮而成的汤剂。

8.其他物品

打火机、酒精灯、消毒纱布、清洁干毛巾、医用胶布等。

四、常用拔罐方法

(一)分类

1.按拔罐的形式分类

(1)单罐法:

单罐独用。主要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和压痛点。

(2)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排列成排,又称排罐法。主要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如腰背痛,因病变组织较大,多采用此法。多罐法常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疾病反应强烈、发病广泛的患者。

(3)闪罐法:

指吸拔上火罐后即刻取下,然后再反复操作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一种拔罐方法。主要用于虚证,如局部皮肤麻木、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卒中后遗症等病变部位较广泛或游移不定的疾病。

(4)留罐法:

即吸拔后将罐具留置在皮肤上一段时间的方法,又称坐罐法。一般留置10~15分钟。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病、久病、病位较深者,或者病变部位固定的疾病。

留罐法是临床应用最多的拔罐法;有时与闪罐法结合使用,在大面积闪罐治疗后,再在腧穴上或反应点处留罐,效果会更好。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拔罐时在治疗部位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油膏之类的润滑剂,当吸拔后用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在皮肤表面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待局部皮肤充血出现潮红、深红或起痧点时为止的一种拔罐方法,又称推罐法。

走罐法主要用于经络刺激。临床常用于吸拔腰背部、腹部、大腿等肌肉丰满、面积较大的部位,用以治疗麻痹、肌肉萎缩、急性热病、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症。

中医学认为,走罐方向与补泻有关,顺经络循行方向走罐为补,逆经络循行方向走罐为泻。

2.按综合治疗方法分类

(1)温水罐法:

即在罐内贮入一定量的温水后再吸拔火罐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热证等疾病。

(2)针罐法:

即先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进行针刺,然后再吸拔火罐的方法。此法又分为:

1)留针罐法:

即先在选定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进行针刺,通过一定手法产生针感后,再在留针部位拔罐。罐具要选择稍大号,以便使针具的体外部分可保留在罐中央。

2)出针罐法:

即先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针刺,出针后再在针孔部位进行拔罐。此法多用于患病较深的部位治疗。

3)药罐法:

即用药水煮罐或在罐内贮存药液,然后再吸拔的一种拔罐法。

4)血罐法:

即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针刺穴位或病变部位使之出血,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刺络罐法。主要用于酸麻奇痒、扭伤、挫伤等症。

3.按排气方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火焰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以产生吸拔力的一种拔罐方法。

(2)水罐法:

一般使用竹罐,是利用水蒸气的热气排出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以产生吸拔力的一种拔罐方法。

具体操作是先将竹罐放水中煮沸1~2分钟,使用时用镊子将罐倾倒排水后夹出,甩去水液,用毛巾紧扪罐口趁热迅速拔附在皮肤上,用手持按固定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治疗。

(3)抽气罐法:

抽气罐法应使用底部有橡皮活塞的特制罐具。操作时先将罐口贴附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的皮肤上,再用吸引器从罐底活塞处抽气形成负压,使罐吸拔的一种拔罐法。

(4)挤压罐法:

挤压罐法使用的是底部带有橡胶球的特制罐具。操作时先将罐口贴附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的皮肤上,通过挤压橡胶球排出空气以产生吸拔力的一种拔罐方法。

(二)火罐的吸拔排气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最常用的拔罐方法就是火罐法。其温热效果好,疗效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火罐法具体的吸拔排气方法有:

1.投火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从侧面横拔人体的某些部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将棉球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或者用软纸条也可以,即将软质纸先折叠成长度短于罐具高度的条形状,点燃后当纸条燃到1/3时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并稍加按压使吸附牢靠。

投火法的缺点是罐内燃烧的纸条或棉球极易落到罐口处烧伤皮肤,所以患者应取侧位,使罐具呈水平横拔位。为预防烧伤皮肤,也可在被拔部位放一层湿纸或涂抹一点水,让其吸收热力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

闪火法适合各种部位的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住燃烧着的酒精棉球,伸进罐内中底部旋转1~2周后吸收撤出,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如果需要比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正在燃烧着的酒精棉球在罐内壁上涂擦,以使酒精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撤出棉球,迅速将罐扣拔在应拔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千万不要将酒精沾在罐口,以免烫伤皮肤。这种方法因为罐内没有燃烧物,比较安全,适合各种体位,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3.贴棉法

适合侧面横拔。

具体操作方法是取一块大小为0.5~1cm的脱脂棉片,拉至薄厚适中时用95%乙醇溶液(酒精)浸湿,贴在罐内上中段处,点燃后迅速将罐扣拔在相应部位上。本法技巧在于棉片所浸含的酒精量应适中,酒精过多易将酒精滴沾在罐口烧伤皮肤;酒精过少不易将棉片贴沾在罐壁上,另外火力也不足,使拔附效果不佳。

4.滴酒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体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罐内底部滴入1~2滴酒精,然后将罐横放旋转1~3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在罐的内壁上,最后点燃酒精迅速将罐扣拔在选定的部位上。注意千万不可使酒精沾附在罐口处,以免灼伤皮肤。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酒精量难以掌握,过多则酒精容易到处流溢,极易烧伤皮肤;过少则燃烧产生热力不足,使吸拔力减小。

5.架火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俯卧或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平坦、丰厚的部位拔罐。优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且安全,不宜烫伤皮肤。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姜片、土豆片、苹果片或橘子皮等不传热、不易燃的面积小于罐口的块状物放在应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具扣上。也可用弹簧架置酒精棉球,弹簧架可重复使用。

五、拔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凡由风、寒、湿等病邪引起的疾病皆可用拔罐疗法治疗。

(1)循环系统方面疾病:

高血压、心脏供血不足、末梢循环不良等。

(2)呼吸系统方面疾病:

风寒型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

(3)消化系统方面疾病: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神经系统方面疾病:

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四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颈肌痉挛等。

(5)运动系统方面疾病:

肩关节炎、肩胛痛、颈椎病、肘关节痛、腰肌劳损、膝关节痛、髋部病变、踝部病变等。

(6)妇科方面的疾病: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

(7)外科方面的疾病:

毛囊炎、乳腺炎、疖肿、毒蛇咬伤等疾病的排脓和急救等。

2.禁忌证

(1)重症患者:如急性心衰等心脏病,精神病,全身性水肿,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性肺结核等都应禁用拔罐术。

(2)急性骨关节、软组织损伤者的患病部位,关节肿胀部位,皮肤溃烂部位,传染性皮肤病患者,皮肤肿瘤患者,皮肤外伤的部位,静脉曲张的部位等要禁用拔罐术。

(3)颈部及其他体表有大血管流经的部位,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毛发过多的部位以及骨骼凹凸不平的部位等都要禁用拔罐疗法。

(4)极度衰弱的患者,正处于月经期的妇女,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患者也要禁忌拔罐。

六、常用拔罐罐口部位

胸腹部罐口部位的划分

续表

腰背部罐口部位划分

续表

续表

下肢部罐口部位划分

上肢部罐口部位划分

头部罐口部位划分

七、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个体差异确定留罐时间。一般成人为10~15分钟,儿童酌减。

2.拔罐前仔细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同时应嘱患者排空二便,并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3.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起罐,严重者平卧、保暖并饮温开水,同时亦可按压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4.起罐时,施术者应一手轻按罐具使之倾斜,另一手按压对侧罐口皮肤,使罐口与皮肤间形成空隙,利于空气进入罐内,消除负压,将罐取下。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防损伤皮肤。

5.起罐后,皮肤上的深红色罐斑为正常现象。告知患者数日可消退,不必担心。如出现小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水疱较大,局部消毒后可用注射器抽取,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6.拔罐后多饮温开水。3日内禁止洗澡,可洗澡时,拔罐部位不能用力搓擦;有水疱者,可根据情况延长禁止洗澡时间,必要时每日或隔日清洁换药1次,直至痊愈。

7.儿童拔罐时间不宜过长,拔罐力度不可过大。肌肉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8.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防寒、防风。

八、临床拔罐法的选择

1.强身健脾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关元、大椎、足三里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位留罐15分钟。

2.扶正祛邪的拔罐法

方法:放血疗法+火罐法

部位:以太阳、曲池、委中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三棱针点刺各穴后拔罐,留罐10分钟。

3.疏通经络的拔罐法

方法:皮肤针法+火罐法。

部位:以曲池、足三里、阿是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阿是穴及周围梅花针叩刺出血后拔罐,留罐5分钟;曲池、足三里处拔罐并留罐10分钟。

4.培补元气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关元、肾俞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留罐10分钟。

5.滋补肝肾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肝俞、足三里、血海、肾俞、三阴交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留罐5分钟。

6.开胃健脾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留罐5分钟。

7.养心安神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心俞、肝俞、肾俞、三阴交、厥阴俞等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留罐5分钟。

8.滋肝明目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太阳、风池、肝俞、胆俞、肾俞、足三里、血海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每穴分别留罐10分钟。

9.调理气血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华佗夹脊穴、风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风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处拔罐后,留罐5分钟;华佗夹脊穴用走罐法,至皮肤发红为止。

10.强筋壮骨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腰俞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各穴分别留罐5~10分钟。

11.平肝活血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药罐法

部位:以内关、心俞、膻中穴为罐口中心。

配药:三七粉配制的盐水糊。

操作:将药物糊剂敷于穴位上,再拔罐,每次留罐10~15分钟。

12.祛痰理肺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天突、肺俞、风门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天突穴部位处皮肤不平,应选用口径较小的罐具。肺俞和风门穴相距较近,应选用大号罐,用一罐二穴法拔罐。留罐5~10分钟。

13.活血醒脑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华佗夹脊穴、肩井、天宗、阿是穴为罐口中心。

操作:在华佗夹脊穴、肩井、天宗穴部位上用走罐法拔罐;阿是穴火罐法拔罐并留罐10~15分钟。

14.补肾活络的拔罐法

方法:火罐法。

部位:以华佗夹脊穴、命门、委中、腰俞、腰眼、阿是穴作为罐口中心。

操作:采用走罐法和多罐留罐法。走罐法以皮肤发红为止;留罐法以罐斑深红色为佳。

九、拔罐的临床应用

1.妊娠期呕吐

部位:以中脘穴为中心。

操作:大号火罐拔吸。食前施术,施术后立即进食,食后15~20分钟起罐。

2.急性乳腺炎早期

部位:背后患侧乳腺对应点。

操作: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拔罐,15分钟后起罐。

3.慢性气管炎

(1)火罐法

取穴:第10胸椎以上的华佗夹脊穴,膏肓穴,肺俞穴。

操作:两侧华佗夹脊穴拔瘀血性火罐,留罐15分钟。膏肓穴、肺俞穴闪罐法拔罐。

(2)水罐法

取穴:第一组:左右定喘穴;第二组:左右肺俞穴;第三组:左右中喘穴。

水罐液配制: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各30g,甘遂9g,共研末,置75%乙醇溶液(酒精)500ml内浸泡1周,过滤后使用。

操作:用小号罐具,每罐盛配制液0.5ml,吸附于穴位上,留罐20分钟。每日选用一组穴拔罐1次,每次2罐,3组穴依次轮替循环选用,15日为1个疗程。

4.支气管哮喘

取穴:肺俞、膏肓、第10胸椎以上的华佗夹脊穴。

操作:肺俞、膏肓穴拔火罐,留罐15分钟。华佗夹脊穴走罐。

5.急性单纯性胃炎

取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

操作:火罐法。先拔腹部穴,再拔背部穴。背部俞穴还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再拔罐。

6.头痛

取穴:印堂、太阳、曲池。

操作:火罐法。一日1次,一般2次即可。

7.落枕

取穴:阿是穴。

操作:梅花针重度叩刺出血后拔罐,留罐15分钟。

8.面神经麻痹

取穴:患侧下关、牵正、太阳、阳白。

操作:小号火罐闪火法拔罐,留罐10分钟,3日1次。

9.肩周炎

取穴:阿是穴。

操作:火罐法。留罐20分钟。

10.腰痛

取穴:腰部华佗夹脊穴,委中穴。

操作:腰部夹脊穴投火法拔罐,留罐15分钟;委中穴三棱针刺络放血后拔罐,留罐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