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 篇 平史略

一、人物生平

黄文东(1902—1981),字蔚春,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人,是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教育家和临床家,《中医内科学》第1~5版的主编。

他幼承庭训,勤习书法,攻读古典经史。因酷爱中医,遂1916年,时年14岁的黄文东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习医,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因成绩优异,备受丁老师的钟爱,尽得业师薪传。1921年学习期满以首届第一名成绩毕业。同年夏天,怀 “仁术济世”赤子之心,回原籍吴江县震泽镇悬壶应世。行医十年救人无数,深受群众喜爱,他也悟明一理:要实现仁术济世之夙愿,先需造就仁术济民之人才;于是决心献身中医教育事业。

1931年应母校丁济万(丁甘仁先生长孙)校长盛邀回到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毫不在意工作繁重,生活清苦,环境恶劣,设备残缺,只盼桃李遍布,苍生普济。前后17年共担任过 《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妇科学》《儿科学》《名著选辑》等多学科的教材和课程的主讲和主编,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为止。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当年国民党政府通过 “废止旧医”提案,以“不符规格”的借口勒令停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当时与凌耀星等中医同仁一起静坐抗议。抗议不成,上海三所被撤销的中医学校的教师们捧出多年的心血所得,计划办一所 “规格”高的中医学院。

1947年 《中医药导报》上黄文东先生的文章 《中医前途的展望》
《中医药导报》上国民大会普选告三校毕业同学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动放弃开业,投入中医社会事业,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1954年受聘担任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的中医内科副主任。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全国首批五所中医学院之一,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黄文东任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班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成立,黄文东担任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并兼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他不顾年老体弱,主动改革、新编 《中医内科学》二版教材,供全国各中医院校使用。1977年 《黄文东医案》正式出版。1978年三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荣获大会颁发的奖状。黄文东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同年被授予首批中医教授职称并且开始第一次带研究生。他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全力以赴,边学习边带教,直至1981年病故。

他一生临床和教学双肩并挑,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主要著作有 “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成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第1版)、《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黄文东论医集》等。尚有 《临床运用调理脾胃的经验》《活血化瘀用药配伍的经验》等论文著作20余篇,分别发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医学杂志。此外,还主编全国中医院校 《中医内科学》教材和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版)等著作。深入探索 《内经》《难经》和仲景学说,对李东垣、叶天士、王旭高、王清任诸家著作钻研尤为深邃,在中医理论上颇有建树。他的学术思想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把握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临诊有独特的专长和风格,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并善用活血化瘀,疗效显著,屡起沉疴。他终身投入中医教育事业,创建《中医内科学》教材与教学法。黄文东德高望重但谦逊好学,为人朴实厚道,温和含蓄,乐观幽默,外柔内刚,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更受中医界和西医同道的敬重。

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奖状
1977年度先进工作者
1979年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列席证封面、内页
左:1978年3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科学大会邀请函
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黄文东为 《实用中医内科学》总审

(李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