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胡建华简介

胡建华,字丕龄,号良本,1924年出生,浙江鄞县人,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1945年毕业于旧上海中医学院,师承沪上名医黄文东、丁济万、程门雪先生。从事50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和40余年的中医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医治脾胃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各家学说有深邃的造诣,主张勤求古训,但师而不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规律与处方用药特色。对神经病变、情志疾患的认识尤为深刻,不拘常理、溯流探源,察标求本,同时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时刻重视调理顾及脾胃功能,遣方用药严谨洗炼,风范昭然。

曾负责编写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中医内科学》、厦门大学函授教材 《中医内科学》,以及担任 《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编委等。在国内外发表、出版论文著作114篇(册)。治疗癫痫、血管性头痛、震颤麻痹等课题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医中风医疗协作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脑病医疗协作中心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急救医疗协作中心顾问等职务。

(一)临证处方,善用生南星

天南星别名虎掌、半夏精,性温味苦、辛,入肺、肝、脾三经,中医传统认为其具有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之功,可治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风痰眩晕等。由于天南星生麻舌,畏其有毒,遂使众多医家竞相制用,甚至弃而不用,以求万无一失。其实,天南星制后辛烈开泄之性虽去,而有效成分大为减少,药效亦随之明显降低。轻证初病,或可取效一时,重病痼疾则丝毫无益。胡建华临证处方,善用生南星配以他药,治疗多种顽证难病,颇多效验。

1.息风定惊治癫痫

癫痫又称痫证,民间俗称 “羊痫风”。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神志恍惚,甚则突然跌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间痰鸣,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胡建华认为癫痫的发生与惊、风、痰、瘀密切相关。临证所见,有意外惊吓、气机逆乱,以致动风抽搐者;有酒食不节、脾胃受损、酿湿成痰、蒙蔽心窍,导致神昏不清者;有脑伤致瘀、脉络不和,而致动风抽搐者;也有高热灼伤元神之府,扰乱神志,痹阻气血,发为痫证者。治痫之法不外镇惊、息风、豁痰、化瘀四则,其中尤以息风豁痰最为重要。《本经逢原》曰:“天南星,即 《本经》之虎掌也,为开涤风痰之专药。”胡建华习用生南星治癫痫,即取其息风止痉、定惊豁痰之功,并配天麻、钩藤、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以平肝息风、镇惊定痫,合石菖蒲、远志、铁落、生半夏、天竺黄等以豁痰开窍,伍白芍、丹参、莪术等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诸药并投,每能奏效。

2.化痰定志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期,临床表现以精神错乱、语无伦次、恐惧多疑、幻听幻觉、哭笑无常等情志、语言、行为异常为特征,或癫或狂,或癫狂同现,癫则沉默呆痴,狂则躁乱妄动。胡建华认为此乃痰邪作祟,心神受扰。临床多见因骤受惊恐,气机逆乱,气郁化痰,扰乱神志;或所欲不遂,思虑郁结,郁怒伤肝,气失疏泄,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火上扰,蒙蔽心窍,发为癫狂。治疗以化痰定志、疏肝解郁、镇静泻火为法则。胡建华常用生南星治疗精神分裂症,旨在化痰定志、镇静安神,且加石菖蒲、远志、铁落、竹茹等豁痰开窍,并用柴胡、郁金、枳壳等疏肝理气解郁,辅龙胆草、黑山栀、生大黄、七叶一枝花等清肝泻火,或予知母、百合清心安神,甘麦大枣汤甘缓解郁。辨证而施,情志易调。

3.镇静止痛除头痛

三叉神经痛是较常见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颜面及头部疼痛,连及眼齿,其痛暴发,痛势剧烈,酷似触电,甚则影响言语和咀嚼,痛止则如常人。中医称之为 “偏头风”。胡建华认为此病与风、火、瘀有关,多系肝风内动,肝火偏旺,胃火炽盛,风火郁极,遂生瘀血,瘀阻脉络,不通则痛。痛势难忍,扰人心烦。治疗以平肝息风、清胃泻火、活血化瘀、镇静止痛为原则。胡建华认为生南星用于三叉神经痛,既平肝息风,又镇静止痛,一举两得。此外,常合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等平肝息风、搜风通络,生石膏、知母、玉竹、生大黄等清胃泻火,或予龙胆草、黑山栀等直折肝火,伍丹参、莪术、川芎等活血化瘀。待风灭火息、脉络通畅,其痛必除。

4.止咳化痰愈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以反复咳嗽咯痰,或伴喘促为临床特征。此病初起,多因外邪袭肺、肺失宣肃,痰涌气道所致,乃表实之证,如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则往往本虚标实,实为宿痰内伏,肺气壅盛,虚为肺虚不固,脾虚失运,或肾虚不纳等。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急发多因外感风邪,引动伏痰而起,故治疗当先治标祛邪,以宣肺解表、化痰降气为法,使风邪外达,肺气宣畅,痰邪蠲除而咳喘自平,进而治本补虚,扶正御邪,以益气固肺、温肾健脾等法为宜,如外邪已尽,痰留不去,则应标本同治,肃肺化痰,兼以扶正。由于生南星既能化痰,又具镇咳之功,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喘痰多。胡建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喜用生南星、石韦、生半夏、贝母等化痰镇咳,配枇杷叶、紫菀、射干肃肺降气,麻黄、杏仁宣肺止咳,桑叶、黄芩等疏风清肺,如胸闷气喘加地龙、白果,咯痰黄稠加鱼腥草、开金锁等,如病久体虚,肺脾肾亏,当辨气血阴阳而补之。综观全方,辛温辛凉相配,宣肺肃肺同用,辛散咸降并施、扶正祛邪兼顾,验之临床,颇有所获。

5.散结消肿抗癌症

食管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如吞咽不顺或梗噎而痛,或伴胸膈闷痛,食入易吐,形体消瘦以及肿瘤压迫或转移所致的声音嘶哑,气急干咳、甚则呼吸困难等。食管癌属于中医 “噎膈”范畴,乃本虚表实之证。由于痰气交阻,血瘀内结,阻隔胃气,故作噎膈,病期日久,正气必伤,常见阴津枯槁或气虚阳衰之象。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化痰理气解邪、破瘀散结消肿为治标之法,以益气养阴或温补脾肾为治本之则。生南星既化痰软坚,又散结消肿,实为抗癌之要药。《神农本草经》曰其治积聚伏梁,《开宝本草》亦认为其能破坚积、消痛肿、利胸膈。胡建华治疗食管癌用生南星合生半夏、瓜蒌、陈皮以化痰理气解郁,当归、莪术、菝葜、生薏苡仁、半枝莲等破瘀散结消肿。如有气虚加党参、黄芪、石韦;阴虚津枯用沙参、麦冬、生地;阳虚加适量附子、肉桂等品,诸药相配,共奏除噎通膈之功。

总之,生南星是一味善治多种疑难重病的奇特良药,包括一切动风之象、痰蒙神迷、疼痛不寐、咳喘痰多、各种良恶性肿瘤等,无论属寒属热、偏虚偏实,只要辨证确切、配伍得当,多可获效,即使长时间服用,也无不良后患。一般成人常用剂量,每天12~15g,病重可加至30g,小儿酌减。

(二)治疗眩晕,注重化痰饮

眩晕一症,多缘于内伤,究其病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及 “髓海不足”诸论,《金匮》多以水饮立论,河间主张以风火论治,丹溪倡痰、有 “无痰不作眩”之说,景岳主虚、提出 “无虚不作眩”之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因,不离虚证、实证二端。

临证所见之眩晕,每每症情繁杂,病因多端,病种各异,然胡建华强调抓住眩晕之 “天旋地转”临床特征,侧重于从痰饮论治,多获良效。胡建华认为眩晕非头晕也,头晕之症虚多实少,而眩晕之病则多呈本虚标实之候,尤其发作之时,标实征象更为突出,此乃痰饮作祟。脑为元神之府,只需清阳之气以熏养,不容浊阴之邪以冒犯。因其居于人之高位,巅顶之上唯风可到,痰饮作为浊阴之邪,必借风力始可上犯,如痰饮随肝风而升,蒙蔽清阳,必作眩晕。

治疗本病,首先应当分清缓急,斟酌标本,急则治标,标解治本,亦可标本同治。一般在急性发作期,天旋地转明显,必须以治标为主,立足于化痰祛饮,随证权宜,佐以平肝息风、和胃降逆等法治之;当眩晕减轻或兼有虚象时,则须标本同治,予益肾平肝、健脾化痰之法治之;而眩晕缓解以后,不论有无虚象,都应考虑治本为主,具体可根据病人之体质和症状,辨清其痰起之源及风动之由而分别选用补气健脾、益肾养肝、滋阴补血等品治之。

胡建华认为,化痰祛饮平眩晕能否收效之关键在于重用泽泻,此乃取《金匮》泽泻汤治支饮冒眩之意。仲景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此处 “冒眩”为昏冒旋眩之意,即指真性眩晕。“泽泻汤”以渗湿利水之泽泻为主药,配以健脾制水之白术,旨在祛除水湿,使痰饮无由以生,则眩晕无由以作矣。泽泻用量以30g左右为宜,而白术一般用12g即可。此外,半夏、竹茹、天南星有较好的化痰降浊作用,故常被胡建华选用,其中半夏、天南星二味生用优于制用,除化痰之外,还可镇静止眩。平肝息风宜用天麻、钩藤、炙僵蚕等。如病情日久,恐其入络,亦可加用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一则祛瘀以便通络,二则活血有助利水,一举两得。至于健脾益肾,常用参芪、六味之类。

总之,胡建华认为临床所见之真性眩晕,以肝风内动、痰饮上泛为多,而痰饮浊邪为其主要症结。应用泽泻汤加味治疗此类眩晕,关键在于必须认清其临床特征 “天旋地转”,即周围景物和自身旋转,如能抓住这一点,不论有无耳鸣,从痰饮论治,兼予息风,验诸临床,多获良效。当然,眩晕乃本虚标实之证,处方立法须权衡轻重缓急,标急于本,则先治标,标本同现,当予兼顾,标解之后,自当治本,但具体遣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三)调经代激素,宜选淫羊藿或肉苁蓉

淫羊藿与肉苁蓉均为温柔平补之剂,与附子,肉桂刚燥之性不同,其性温而不燥,其效补而不峻,助阳但不伤阴,无论阳虚还是阴偏亏而火不旺者均可使用。淫羊藿、肉苁蓉不仅能补益肝肾,而且可调摄冲任,调节内分泌,适用于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以及内分泌紊乱。若与大剂量生地配伍,可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类似激素样的作用,对适用激素治疗的疾病,在辨证同时加用,能显著提高疗效。

1.调经治痛经与经期头痛

痛经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多因宿瘀内结,凝滞胞宫,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为虚实夹杂之证。张景岳曰:“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对于女性患者,胡建华临证必问月经情况,如有痛经或经期乳胀等,善用淫羊藿、肉苁蓉与益母草、艾叶等配伍,旨在活血祛瘀、温经通络、补益肝肾、调摄冲任。补虚泻实,疗效颇佳。

经期头痛,即适逢经期而作的头痛,常同时兼有月经异常的表现。盖肾乃先天之本,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则月经如常,如肾气不足,冲任失调,则月经异常,或经期易作他病。胡建华治疗血管性头痛,以活血化瘀,兼祛风痰为原则,而对经期头痛,则强调必须同时调摄冲任,药用淫羊藿或肉苁蓉,双管齐下,收效颇捷。

2.代激素治疗蛋白尿与急性面神经炎

胡建华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多因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以及肾亏封藏失职,固摄无权,而致精微下泄,随尿流出。故治疗此病注重脾肾,以健脾固肾为大法,健脾常用四君子汤,补肾则首选淫羊藿、肉苁蓉。胡建华认为其与芡实、金樱子等配合,有很好的补肾固涩作用,再与生地黄阴阳相伍,以增强免疫功能,且似有激素样的效力。如水肿明显,可参活血化瘀之红花、莪术、益母草,旨在活血行水,取其 “血行水亦行”之意。

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瘫,中医谓之 “口僻”。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经络亏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经络失和。治疗当首重于 “风”,治风宜予虫类搜风,平肝息风以及养血祛风并举。上述方法虽然重要,但病发初期关键还须强调抗病毒治疗,一般在发病两周之内,选用板蓝根、蒲公英清解病毒,并重用生地黄配合淫羊藿或肉苁蓉,拟代激素,可以明显缩短疗程。

胡建华常用淫羊藿与肉苁蓉调经或代激素,二药作用基本相同,只是肉苁蓉尚能润肠通便,故便秘者选用肉苁蓉,便溏者选用淫羊藿,大便正常者,两味药物可以同用,亦可单用其一。两味药物使用剂量不必过大,一般情况下,淫羊藿9g,肉苁蓉12g,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四)慢性胃炎,用药讲究“三要”

慢性胃炎,其病在胃,而病机却涉及肝脾。盖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脾性喜燥,宜升则健,胃性喜润,宜降则和,二者相反而又相成,其升降之枢机,全赖肝气之疏泄。如遇肝旺,必将乘脾犯胃。胡建华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以肝旺、脾虚、胃实为主,而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有关。治疗当根据脾胃的不同属性,及肝与脾胃的相互关系,注重调理肝脾,具体用药讲究“三要”。

一要清灵流通。慢性胃炎乃虚实夹杂之证,虚则中气不足,实则肝郁气滞,或兼血瘀,临证须权衡轻重,虚实同理,治实不宜峻攻,补虚切忌滋腻,时刻顾及胃气,用药贵在灵通。本病常因肝旺乘土犯胃而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吐酸等症,如用药不注意轻灵流通,往往使症状加剧,不利于病情好转。因此,虽有脾气虚弱而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之类以益气健脾,也须配合陈皮、半夏、木香之属以理气和胃,虽兼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亦当佐以绿萼梅、佛手、八月札等药物以疏肝醒胃,做到补中有通,静中有动。活血化瘀亦为灵通之类,胡建华善用当归、莪术、丹参等治疗慢性胃炎,旨在破气消胀,化瘀止痛。尤其莪术最为常用,因其药性平和,且有很好的健胃作用。

二要调节升降。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运化之功。胡建华认为慢性胃炎症见中满腹胀,乃脾之清气不升之故;嗳气、泛酸、呕吐为胃之浊气不降所致,治疗当注意调节升降。升提药物常与益气药同用,如升麻、柴胡、枳实与党参、黄芪同用;和降药物多与泄肝药同用,如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左金丸等。偏寒加炮姜、紫苏,偏热加竹茹、枇杷叶。另外,胡建华认为在用升提或和降药物时,均可配伍白芍柔肝以制肝木之旺,肝平方得脾胃升降有节。又因脾为阴土,得温则清气可升,胃为阳土,得润则浊气可降,故调理脾胃升降,选药宜润燥相适。

三要病证兼顾。胡建华认为治疗慢性胃炎,不仅要辨证用药,还需辨病用药。如慢性胃炎胃酸过多,可选用煅瓦楞、煅乌贼骨等以制酸;如胃酸减少,可选用生山楂、乌梅等以助酸;如伴有胆汁返流,可加用柴胡、黄芩等以疏肝利胆,苦降泄热;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配合蒲公英、芙蓉叶以清热解毒而杀菌;如兼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常选用八月札、莪术、生薏苡仁、菝葜以防癌变;如有胃下垂或胃黏膜脱垂,则予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等益气升提以助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