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陈大堃闭经治疗经验
闭经为妇科临床的一个常见症状,以闭经为主要症状的内分泌疾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闭经溢乳综合征、席汉综合征,以及因人流术后所致的创伤性闭经综合征等。闭经的病因涉及范围广而复杂,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常有关,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社会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剧,以及避孕措施使用不当等均可引起生殖内分泌调节轴的功能失常,致使闭经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对于闭经,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需排除内科疾病和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闭经。其病机有虚有实,其治疗原则为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治当补中寓通,通中寓补,虚实兼顾,标本兼治。陈大堃先生对闭经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古代医家有关闭经的论述,早在二千年前《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精液、先吐血、四肢清、目眩、时时有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导而下之。”《金匮要略·妇人篇》曰:“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又曰:“妇人之病,因寒、积冷、结气,谓之经水断绝。”《巢氏病源》曰:“先经吐血下血,谓之血脱,使血枯亦月事不来也。”《千金要方》:“血脉阻滞,则经癸闭绝,妇人经闭不行,非中有干血,何致积久不通。”《妇人良方》:“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利。”《东垣十书》:“或因劳心,心火上行,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丹溪心法》:“夫经不通,堕胎及多产伤血,或因久患潮热销血,或痢疾失血……故血闭而不行。”《妇人切要》:“肥人经闭,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综上所述,病因病机有气血虚弱、阴虚热涸、瘀阻气滞、寒凝痰阻、食积等。
总之,陈大堃先生认为闭经的常见病因有虚实两种,虚者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阴虚血燥、虫积等而致精血不足,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热涸之不同;实证有血瘀气滞、寒凝痰阻之辨别而致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临床亦可见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之虚实夹杂的病证。
闭经的辨证治疗《内经》就有记载。《内经》主用四乌鲗骨一芦茹丸。张仲景更丰富了治疗经验,有逐瘀峻剂的抵挡汤,有缓中补虚的大黄虫丸。陈自明《妇人良方》治寒气客于血室,用温经散寒的温经汤。《千金要方》治月水不通,小腹坚痛不得近,用干漆方,又有治疗寒热羸瘦腹痛坚满,月经不通之干姜丸。《丹溪心法》有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行,肌肤热瘵之加味四物汤,又有痰阻胞门之厚朴二陈汤。《东垣十书》治经闭有补血泻火之法,补血以四物汤为主,泻火分上、中、下三法,火在上得于劳心治以芩连三和之类。
陈大堃先生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则作了以下分类。
由于阴血不足,甚或枯竭,如流断源,无血可下。常见的有血虚、脾虚、虫积、热涸四种类型。
面色萎黄,形瘦肤燥,纳少神疲,头晕心悸,脉象软细,舌质淡红,由于气血交亏,经闭不行,治宜圣愈汤为主。
面色淡黄,肢冷面浮,心悸气短,纳减腹胀,大便溏薄,经闭不行,脉象软弱,舌淡红苔白腻,治宜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为主。
形瘦体弱,面黄肢酸,头晕心悸,喜食异物,腹胀经闭,脉象濡细,舌苔薄白或花剥,治宜化虫丸合八珍汤为主。
面黄颧红,心烦潮热,口苦咽干,纳减便秘,脉弦细数,苔薄白黄质光绛,肉削经闭,治宜泻热存阴,玉烛散合一贯煎为主。若病程深远热涸津伤,肌肤甲错,面目黧黑,便秘溺赤者加服大黄虫丸。
由邪气阻塞,经脉不通所致。常见的有血瘀、气郁、寒凝、痰阻四型。
面色黯黑,少腹痛疼,胀硬拒按:,经闭不行,便坚溲涩,脉象沉涩,舌质黯紫或者有紫点,治宜活血行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精神抑郁,头晕胁痛,烦躁易怒,嗳气太息、经闭,脉象弦滑,苔黄而腻,治宜行气舒郁,用开郁二陈汤为主。
面色青,小腹冷痛,四肢不温,便溏经闭,脉象沉迟舌苔薄白,治宜温经散寒,温经汤为主。
体肥面浮,胸闷脘胀,纳少痰多,带多经闭,脉象弦滑,舌苔白腻,治宜化痰行滞,芎归二陈汤为主。
闭经有虚实之分,虚症有血虚、脾虚、虫积、热涸之不同,实证有血瘀气滞寒凝痰阻之辨别,其治疗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劳者温之”,“坚者削之”之法,但病有正虚邪实和正盛邪衰之不同,故治疗按:照邪正之盛衰,来运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寓攻于补,或寄补于消,或攻补兼施,或扶正祛邪,必须详审四诊,明察八纲,庶几无犯虚虚实实之戒。
如下文病案一,由于气血虚弱则须大补气血为主,以增强后天生化之源,化源充足,则精微能输布于全身,使肾水充而天癸至,血海充而月事以时下,故采用赵养葵补水、补火、补中气三法,因虚非补难以裕生血之源,非补难以苏涸辙之鱼,非补难以回枯木之春,故以治本为主,先补后攻之法,亦即景岳所谓枯者补养乃充。
如下文病案二,由于痰湿交阻,正盛邪实之候,血本不虚而经闭者,即景岳之所谓血隔是也,病发于暂,通之即愈,乃采用治标之法,使痰湿化而气机畅,气机运而血脉行,故不以通经为主,而经水亦得到如期应效者,乃通瘀之达权耳。故先贤之立法,在乎后学者之融会贯通,师古法而不泥于古法,用古方而不泥于古方,有的放矢。若临证时不辨虚实,认为《内经》有“通因塞用,塞因通用”之治则,见闭即通,犹如泽本无鱼,今乃竭泽而渔,其可得乎。故虽属痰阻气滞之经闭属实者,亦须在活血破瘀药中佐入养肝肾和脾胃补气血之药,使冲脉盛而任脉通,瘀血祛而新血生。
如下文病案三,阴虚热涸经闭,不但病情复杂,且病程深远,病起情怀悒郁,肝失条达,肝气郁滞,血随气凝,气有余便是火,火旺烁血,木来侮土,故此病初起,胃火用事,多食易饥,继以热烁津伤,以致谷食几废,后天生化之源匮乏,则肾水既无化源之滋润,势必亏涸,水亏既不能上涵肝木,亦不能上交心火,更不能约制相火,因此心火、肝火、相火燔灼,何异双斧伐孤树,其津液可立待而涸也,液涸则肠燥,大便秘结不解,腑气之通降失司,小便点滴涩痛,膀胱之气化失常,当此正虚邪盛之候,奄奄一息之际,虚不能补,实亦难攻,攻补实难二全,乃溯本穷源,采取标本同治之法,宗东垣补血以四物泻火用上、中、下三法;泻火宗玉烛散之意,而取龙胆泻肝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疏肝泻火,通腑活血,补血用四物,则杯水车薪,何能济事,乃改用一贯煎大补肝肾之阴,急救枯涸之津,润血燥而宣气滞,滋肾水而熄燎原,故本例虽有大黄、芒硝之急下存阴,龙胆、山栀之泻火抑肝为治标,而挽狂澜于既倒,作中流之砥柱者,全赖一贯煎之滋养治本,标本同治,共奏沉疴再生之绩。
总之,病有千变分化,治宜达权通变,以管窥所及,闭经虽分虚实二类,但虚证中常伴有实象,实证中亦夹有虚象,故治疗时,不可妄投攻破,以图速效,虽有腹痛腹胀等症为瘀阻气滞之实象,但亦有因血虚而肝失条达,为痛为胀者,宜滋养肝肾真阴为主,佐以调气活血,健运脾胃,使胃纳增而津液充,冲任盛而经水调,此法见效虽缓,但自有水到渠成之妙,故前二案中一见气血来复,即改丸剂,缓图而收全功者,恐诛伐太过,反而有伤正气,故在临证时,辨证求因,立方用药,务必谨慎细心。
李姓,女,23岁。
月经十五岁初潮,量少色淡不规则或二三月一次,19岁起月经停行,结婚四年不孕。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纳少神疲,头晕心悸,脉象软细,舌质淡红。
气血交亏,经闭不行。
气血双补,调养冲任。方用圣愈汤加味。
大熟地12g,全当归10g,炒白芍10g,川芎6g,清炙黄芪15g,潞党参12g,甘杞子10g,山萸肉10g,仙灵脾10g,炙甘草6g。
服10剂后,胃纳好转,肢酸神倦亦减,续服20剂,饮食已如常人,精神大有好转,萎黄之面色渐华,沉细之脉相渐和,舌红渐润,症情虽有好转,但月事虽然未行,乃照上方加牛膝10g以达下,茺蔚子15g从直达冲任而活血,续服20剂后,自觉少腹有急胀感,乃按:上方去山萸肉、杞子,加桃仁10g,红花6g,增强活血之力,又服10剂,经水略见,改予养血调经丸连服三月而经调,续服调经方二次怀孕。
本例由于先天肝肾不足,后天脾胃失调,以致气血交亏,经行先少后闭,故采用治本为主,先补后攻之法,以四物汤养血活血,佐参、芪以益气生血,杞子、萸肉、仙灵脾温养冲任,炙甘草以和中健胃,使胃纳增而气血渐复,乃再益牛膝、茺蔚子以达下,桃红以活血,攻补兼施而获愈。
于姓,女,28岁。
结婚8年未生育,月经闭,三四个月一次或者七八个月一次,必须服药或人工周期而经行。
形体肥胖,晨起咳痰一二口,少腹急胀,带下质稠,脉象弦滑,舌苔根厚腻。
痰湿交阻,气滞瘀凝,经闭不行。
祛痰化湿,活血通瘀。方用芎归二陈汤合失笑散加枳实、厚朴、苍术、贝母、泽泻。
制苍术10g,制川朴10g,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象贝母10g,当归10g,泽泻10g,枳壳10g,炒蒲黄10g,川芎10g,酒炒五灵脂10g。
服上方30剂后,月经间一月即来,带下亦少,续服40剂,月经渐准而怀孕。
此证由于痰湿内阻,气机运行不畅,以致形体肥胖,经水停闭,法取治标为主,化痰去湿为先,以二陈汤加贝母以化痰,苍、朴、苓、泻以祛湿,佐芎、归合失笑散活血而化瘀。本方流畅气机,全赖枳壳,既能助化痰湿,复能调气活血,使痰消湿化,气运血活而经调孕育。
段姓,女,22岁。
结婚4年未育,夫妻同居,因不睦,而致情怀悒郁,头晕冒热,以致月经先少后停,停经二月时,形寒潮热,初疑怀孕而忽于治疗,经停半年,形寒身热转甚,纳废卧床,久治罔效,病更严重,乃来本院诊治。
形体瘦弱,面目黧黑,肌肤甲错,经闭一年余,少腹板实,每餐仅吃稀粥或米粉汤半盏,大便七日不解,小便热赤刺痛,脉象沉弦细数,舌根老黄腻,边尖紫绛,口渴喜冷饮而不多。
肝气郁滞,内火燔灼,热涸经秘。
以一贯煎毓阴柔肝为主,龙胆泻肝汤泻火疏肝为佐,桃仁承气汤通腑活血为助,加减治疗,并每日吞服大黄虫丸10g。
大生地20g,麦冬10g,柴胡3g,炒白芍12g,青黛3g,拌黑山栀12g,制川军10g,元明粉5g烊冲,龙胆草10g,炒黄芩10g,炒川楝子12g,北沙参30g,桃仁霜10g,炙甘草6g。
服6剂后连下燥粪数十枚,腑气一通,脘宇渐舒,略思谷食,每餐稀粥一盏,惟冒热依然,五心焦灼,日晡更甚,照上方去元明粉加石决明30g,嘱续服6剂。
老黄之腻苔渐退,弦数之脉未知,大便间日一次,仍是燥粪,胃纳渐苏,每餐能吃稀粥二盏,但冒热未除,五心热灼仍然,照上方加银柴胡10g,青蒿梗20g,炙鳖甲30g,续服10剂。
照上方加减治疗8次,服中药72剂,夜分冒热大减,胃纳如常,每餐能吃干饭二盏,面色黧黑已退,肌肤甲错亦消,惟月经依然未通,宗《内径》大毒治病,十去其七的方法,汤药暂停,嘱续服大黄虫丸,以缓中补虚,化瘀通经,服后,月经略见,色紫黑,量极少。续服而病愈经调。后改嫁海宁县斜桥公社新农大队,复来门诊,服调经方二次怀孕。
此案由肝气贲郁,内火燔灼,缪仲谆亏“: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复加五志之火内炽,血受热灼,津液日耗,更兼胃纳减少,后天生化之源不足。以致肝气愈郁而气愈滞,内火愈炽而津液愈涸,酿成血枯经闭重症。故以一贯煎毓阴柔肝为主,使肾水充而相火熄,龙胆泻肝汤泻火疏肝为辅,使肝气条达而肝阳潜,桃仁承气汤通腑活血为佐,使腑气通而胃纳增,更以大黄虫丸化瘀通经以善其后,庶几腑气通而胃纳增,肝气调而血脉行,津液复而内火退,血海充而经水调,沉疴起而嗣育得。本例初起误认怀孕而忽于治疗,继而治疗失当,病情日益严重,故在临诊时,对闭经初起须与早期妊娠鉴别,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