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生中难得的“Gap year”
前段时间,一篇文章《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霸占了我们的手机屏,也让很多妈妈长出一口气,原来焦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美国纽约富人区的妈妈们,也为孩子上学的事情焦虑啊。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样一场球赛,大家坐在看台上,规规矩矩地看球。结果有人突然站起来,后面的人被挡住了视线,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坐第一排的人本来不用站起来也能看得很清楚,但当越来越多的人都站起来时,受这种情绪裹挟,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第一批站起来的人,刚开始是看得更清楚些,但大家很快都站起来,他们的优势又没了,反而更看不清。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就是这样的吗?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只是这一个赛场吗?在现实中,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干脆离开,回家看电视转播去?除非坐的是第一排的位子,否则那些聪明人可能会在第一批人站起来的时候就离开了,因为他们知道后面大家都会站起来,越来越看不清楚。对他们来说,现场观赛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但这些回家看电视转播的聪明人总是少数。
2017年,山东省有一位“折纸哥”孙洪涛,因为折纸“十分轻松”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了。很多人听到这个新闻都表示不理解:“折纸不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吗?靠折纸也能被降分录取?想不通啊!”但在孙同学自己看来,折纸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而他在自主招生考试中报考的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折纸与他的报考专业有内在的契合度,所以他的折纸表演会吸引招考老师的目光,给了他降分录取的机会。
很多父母把特长当作“敲门砖”,鼓励孩子学习某个“含金量高”的特长项目,认为这是一条“入学捷径”,但是人生哪有真正的捷径可言?“特长”不是说有就能有的。一项看似简单的爱好,也许要经历十几年的专注研究,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还以孙同学为例,因为要研究折纸领域的最新技术,孙同学每天自学英语,翻阅外文折纸材料,还学会了简单的尺规作图;他的空间几何能力和数学素养也远远超出同龄人。更重要的是,他给招考老师展示出的能力素质,比如钻研精神、毅力和勇气,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用一位大学教授的话说:“经过自主招生考试选进来的人,未来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比普通高考考进来的学生,应该要高一些。”这样的学生,学校能不抢着要吗?
“折纸哥”的故事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如果父母能帮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他们研究探索的空间,哪怕国内的考学竞争再激烈,孩子也可以靠兴趣爱好叩开高校的大门。但是一项基于兴趣爱好的特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长时间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厚积薄发。我们不能光看到人家在台上精彩亮相的时刻,也要看到台下的投入和付出。想让孩子走这条路的父母得想一想,你愿意让孩子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吗?对此,我的答案是:会的。因为除了升学,我更看重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有兴趣爱好并能坚持下去的孩子,他们幸福、快乐的概率要大得多。
这种兴趣爱好,不是父母大手一挥就能定下来的,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慢慢找到。原来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规划像“种庄稼”,种下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选择一门特长),只要多浇水施肥(勤奋地练习)就能长出玉米或小麦来。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却是一片“热带雨林”,你种下种子A,长出的可能是B,这会给父母带来一些“惊喜”,其中也不时会有些“惊吓”。所以父母要给他们多几年尝试的时间,让惊喜慢慢多起来,这就是他们的“Gap year”(间隔年)。
“Gap year”是指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往往会申请一年的时间,到处游历,一方面开阔视野长长见识,另一方面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所在。在孩子的童年时代,相对来说成长、升学的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几年的时间去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10岁前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各种机会也是最多的,面临的升学压力也小,试错成本也很低,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下,他们有更多的发展可能。
在我的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恩爸(我对孩子爸爸的称呼)就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让他们之后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语言补习班中穿梭。尽管为了保持语言的敏感度,他们每天还要花点时间去练习和巩固,但学外语对他们来说绝不再是苦差。因为他们外语习得的方式,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平时游戏、玩耍时用的也是外语,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自然没觉得学外语有多苦。而且,这种多语言能力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尤其是在出国旅游时更是如鱼得水。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压力还不太重,我们尽量带着他们避开旅游高峰去各地游玩见世面,体验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年带他们至少出国两次,差不多要待够两个月。一方面是保证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让他们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有些他们试一试会很快放掉,有些他们会持续一段时间突然丧失兴趣,有些他们会兴致勃勃地一直玩下去。
我们给他们创造的是一个“热带雨林”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允许犯错,允许放下后再捡起来。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不用我们摁着他们的头学,押着他们学,他们也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不管选的是乐器、体育项目,还是绘画、表演项目,他们的整个状态是辛苦但快乐着。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内心就要很强大,比如请假带孩子出去玩,得先通过学校。这一关很顺利,因为两个孩子的老师比较开明,理解我们的苦心。但是,这也是因为孩子还小,学业压力不大,老师面对的升学考核压力也不大,所以才说是“Gap year”,也只有10岁前有这种可能。我能感觉到,孩子越大,这种长假越难申请,所以我得趁着他们还小,多带他们出去长长见识。
有些父母会担心,把这么多的自由选择权留给孩子,他们会选择吗?选错了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滥用这种自由该怎么办?我很理解,因为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后来一想,不趁着他们小的时候让他们学着自己做选择,他们就永远学不会怎么选。真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怎么办?父母能跟他们一辈子吗?小的时候走点弯路不是坏事,因为犯错带来的损失总在父母的承受范围内,真到了青春期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10岁前孩子还处在相对听话的依恋期,即便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还可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选择,比如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的两个孩子跟着我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好习惯,旅行到一个地方时会去逛当地的书店。我家很多语言类的书,都是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最多的时候行李重达200多斤,还舍不得打车(国外打车费用超乎寻常地高),得靠两个孩子帮着我看行李、拖行李。想想看,他们自己挑了半天又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书,能不看吗?Enya中午会从学校回来,在两个小时内她要吃饭、午睡、弹琴、练习西班牙语或德语,每天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习惯。但具体弹什么曲子、学什么内容是她自己决定的。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我们还用担心她以后不珍惜时间,学习效率不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