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二十四节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让每一粒泥土绽放出梦想的芬芳

仰望星空,繁星璀璨,数千年前的古人,早已发现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有各自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而这些智慧的结晶,虽然各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还需要我们去学习、体会、接触和感知,才能对自然获得更充分、更丰富、更全面的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孔子,在诗教中就提到过要“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我想他说这话的本意就是告诫我们,要多贴近自然,了解自然,在了解更多的“草木鸟兽”之余得到教化,并更好地了解人类在自然界存在的意义。

怀特海曾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而劳动教育源于生活,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认识与生存的技能,这是对大自然的掌控以及与其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这一点上,我们祖先的智慧无疑遥遥领先。早在夏商时代,他们就已经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通过时节来指导与引导人类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并制定了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到汉武帝时颁行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以诗句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的农耕社会历史悠久,二十四节气的发现与制定,对农事的指导和预测影响巨大。而遵循这种独特的时间框架进行的生活,也帮我们找到了在天地和自然中的位置。

古往今来,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上,在太阳下,与草木鸟兽一起,依照四时节气过日子。节气,就是规矩,就是根据大自然对我们的提点总结出来的经验。过去中国人是很讲规矩的,作物与人都要遵循那些规矩,惊蛰春雷,立夏耕田,大暑忙收,立冬打禾……在中国的农历里,点点滴滴记录了时光的足迹;而现代的我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这些文化,体悟这些哲学,使我们的精神受其滋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上的故乡。

遗憾的是,现在随着科技与文明日益发展,农耕社会的角色跟我们越来越疏离,五谷不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小麦还是水稻,韭菜还是蒜苗,很多孩子都无法分清,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孩子们整天被课业所累,被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所困,能够真正走到田野中间的机会越来越少,难以观察到四季变化时草木昆虫的不同,更鲜有机会关注和体悟在自然物质世界中万物本来的姿态。

课本上那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即使朗朗上口,却也无法使孩子们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更有谁能体会“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那春天欲来的欣喜?谁会关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那是曾经的童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是童年也曾有过的经历。而如今在学校里,能让小朋友亲身体验的机会却少之又少。

这就是十年前富春七小开始做“新劳动教育”的原因——想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可以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独特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孩子们可以单纯享受乐趣,自然体悟时间与规律,与自然亲近,在自然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我们在校园边上开辟了一片15亩的种植园地。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殖,这就是我们贯穿一到六年级的“新劳动教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们带领学生及家长在这块田地里劳作,依据二十四节气知识向农民伯伯学种植,观察记录他们播下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立春时,富春七小的孩子们到开心农场里寻找春天,感受什么才是“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夏时节“花尽蜜蜂稀”,学校举办收获节,舌尖上的“七小”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学生们到农场摘蚕豆、剥蚕豆、煮蚕豆、吃蚕豆;而到天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立秋时,孩子们又拿起锄头,整地施肥,在开心农场里种萝卜;到“露花啼晚菊,风叶舞高梧”的小雪时节,开心农场里的油菜长大了,孩子们测量油菜的高度,在素描本上为油菜画像。

节气,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常识,更意味着一种对待生活的哲学与智慧。我们学会用节气的思维去对待成长,用四季的规律对待生活,就会知道,教育是一件应该把目光放长远的事情。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的家长,都应该知道,人生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情。

所以我们上音乐课,是带孩子们到“开心农场”去聆听虫鸣,还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上美术课,是带着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蓝天,画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上科学课,是带着孩子们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的奥秘,说不定他们突然就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而劳动教育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

亲近大地,方能感恩生活。翻耕的泥土散发着淳朴自然的芳香,喷薄的生命于此绽放。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一轮轮的农事操作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了物种、自然、大地的轮回变化,也收获了知识沉淀、自信喜悦的童年时光。辛勤的耕作换来大自然的馈赠,在付出与给予的过程中,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中,孩子们学会了责任,懂得了担当,体悟到感恩,更拥有了智慧。

孩子们从“书本的世界”走入“自然的世界”,田野是课堂,自然是课堂,家庭是课堂,社会也是课堂。我们并不奢望“新劳动教育”能留给孩子们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给孩子们留下一点点痕迹,给他们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让每一粒泥土都能绽放出梦想的芬芳。

这本《孩子们的二十四节气》,集结了他们在自然劳作中的快乐、灵感和成就,还有来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表达。也许,文笔稚拙、画风稚嫩,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真诚的描摹与欣然的热爱。我以为,这和知识本身、劳动本身,一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