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研究回顾及评述
2.1.1 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其主要体现为:它是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地,是市场交换的中心(尤建新,2006)。因此,从城市的发展来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带来城市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根据产业集聚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产业集聚。在城市经济研究中体现为城市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特征。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由于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共享以及知识溢出的外部性,使得产业集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正向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中国国情对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比如,张艳和刘亮(2007)基于中国城市面板的实证分析表明,集聚对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李红和王彦晓(2014)通过对1995—201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韩峰等(2011)分别对湖南13个地级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本身会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等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弱化甚至逆转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表现为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的非线性影响。相关经验证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韩峰等(2011)的研究并未找到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证据。孙浦阳等(2012)研究发现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都存在倒“U”形关系。张浩然(2015)的研究表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成倒“U”形变化。
另外,更有学者试着从空间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视角,研究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李红和王彦晓(2014)的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张浩然(2015)基于行业异质性对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高、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作用不同,且受城市规模影响。由此可见,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存在规模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等影响,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经济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素集聚与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不同的影响,不能盲目追求产业结构升级,要因地制宜。
随着集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静态的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分析或者单个产业或行业的分析并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需要,因为城市集聚的产业共处同一地理空间,地理位置的邻近也使得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学者从产业或行业的知识技术联系入手,从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城市经济的研究。比如孙晓华、柴玲玲(2012)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不相关多样化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有助于提高经济稳定性。魏玮等(2015)对2003—2012年中国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相关多样化能否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依赖于城市职能专业化调节效应的发挥;产业不相关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效应与城市职能特征无关。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集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基于城市经济的研究仍相对有限,而基于相关多样化与不相关多样化的城市经济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从研究结果来看,集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不仅存在规模、空间和行业异质性,不同的城市经济发展还可能存在动态演化路径的差异。因此,未来应该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
2.1.2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的研究回顾
我国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和独具民族经济发展潜力的特点,其同时也是我国主要河流的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受限和民族成分复杂、周边暗含不稳定因素的地区。因此,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有着不同于中国东中部地区的特点,比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虽然相对较高,但是服务业发展并不成熟,虽具资源优势,但工业主要以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环境压力大等。因此,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东中部地区,必须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的技术环境和政策支持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寻找一条更为切合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的道路。
既往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研究(江曼琦、翟义波,2009)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杨健吾,2002;凌锐,2005;汤夺先,2006;汤夺先、王增武,2011)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对民族地区城市微观层面社区的研究(陶斯文、喇明清,2005;高永久、刘庸,2006;卜长莉,2009;高永久、张杰,2014)、结构转型升级与新兴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张米尔,2001;叶素文等,2003;高峰等,2004;陈超,2009;赵慧,2010)。
虽然,国内关于集聚与城市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关于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是基于现状进行的描述性研究或者定性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结果过于简单概括,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内在形成机制挖掘过浅,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强。因此,本研究将从集聚的前沿理论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以期掌握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演变特征规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为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寻找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