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一
1949年以来,民族地区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发展成绩,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中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陆海国家,邻国众多,包括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强国,一些国家之间历史与现实矛盾交织,近年来出现诸多领土、海洋权益争端。民族八省区主要位于边疆地区,既有漫长的陆路边境线,又有海上口岸。例如新疆就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地缘政治复杂。同时中国位于欧盟、北约及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等国际政治军事组织的中间区域,欧盟东扩、东欧向北约靠拢、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美俄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及对华政策等都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对我国东海南海的压力加大,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渗透加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此外,近年来,在国际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境内的恐怖势力活动升级,一些民族分裂势力企图通过制造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可能影响“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从发展的国内民族关系来看,65年来的总体和谐局面在新阶段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3•14事件”“7•5事件”以及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暴恐事件表明,三股势力对我西部边疆的图谋已经从舆论宣传转变为实际行动。为避免东西两面掣肘,海防与塞防关系这一历史课题再次浮现。尽管与晚清同光年间相比,我国国情和当今世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如何确保塞防稳定以发力于海防,却具有共同性。
各民族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正如王正伟同志所概括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形象一点说,民族工作‘进城’了,工作重点从边疆和农村牧区延伸到城市和东部;民族工作‘下海’了,体制环境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民族工作‘入世’了,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密切交织在一起;民族工作‘上网’了,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此外,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加速,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这些变化必然带来民族经济方面的新特征。
(1)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为32.84%,比2000年23.36%提高了9.48个百分点,其中有12个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50%(表0-1)。而且,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
表0-1 中国各民族人口城镇化的变化(1990—2010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
(2)2010年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比为69.42%,第二产业占比12.15%,第三产业占比18.43%。虽然总体上第一产业比重还很高,但非农就业与2000年的21.15%比较,2010年提高到30.58%,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表0-2)。
表0-2 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

(3)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少数民族网民规模在5000万人左右(1)。
(4)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随全国人口一起进入持续老龄化的状态,且表现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快、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增速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负担系数大、老龄化族际差异大的“两快三大”的特征。各少数民族进入老龄化社会比预期早,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表0-3)。
表0-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5)少数民族人口的国际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逐步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进入增长新常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民族地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超过全国,但在“十三五”时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根据刘世锦等(2011)对世界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2015年前后很有可能下一个台阶,时间窗口的分布是2013—2017年,增速下降的幅度大约为30%,如由10%降低到7%左右(2)。他们还对每个省级行政区下台阶时间进行了测算,对民族八省区的测算结果见表0-4。可以看出,大多数民族省区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增长减速期,出现增长新常态,这种增长率变动趋势为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和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民族地区要维持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必须主动转型,着力推进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3)。
表0-4 民族八省区增长下台阶的时间窗口

注:①下台阶年份为t,表示从t+1年开始经济增速明显下降。②∗表示到2020年之前经济增速仍然按照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增长。③综合评价指标值是基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资源禀赋以及外向型程度等因素计算得到。上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为1。④1978—2008年平均增长率和减速后的增长率为笔者计算。其中,减速后的增长率按1978—2008年30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幅度为3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