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为心用 进德之基
训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①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②;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释】
①发轫:本义是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多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始。
②届:到达。
【译文】
训言说:孔子说:“立志于道。”志,就是人的心所用。人性都是善的,所以人心没有不正的。然而,人心的运用却有正与不正之分,这是必须明察的。孔子以上天赋予他的圣人之德,尚且还必须在十五岁时有志于学,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志向是增进其德行的基础,古圣先贤都是从有志于学问做起的。人为心志所趋,无论距离多么远都能够到达;心志所要达到的目标,无论多么艰难都能克服。有志于道,那么义理就会成为心灵的主宰,再强烈的物欲也不能使它有所改变,因此据守道德,依据仁义,置身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活动中,以不失其先后与轻重秩序。本末兼顾,内外交相增加涵养,深刻体会,从容镇定,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圣贤的境界了。
【解读】
人们常说,心里想什么,就会有什么。心之所想,不但决定着人的行动,也决定着人的善恶。因此,一个人能够行正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与自己的心志分不开的。一心向善的人,心里所想的始终是善事,想着如何行善;而作恶的人则想的是怎样做恶事。不同的用心,自然得到的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从这一方面来说,心志在人的道德提升方面实际上起了奠基之石的作用。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应当从小就立大志,确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再付诸行动,才有最后取得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