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

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是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节将就历史学文献资料的种类,文献资料检索、调研的方法、途径等方面,总结文献调研、资料搜集的基本规范。

3.3.1 历史学科所包含的文献资料种类

文献资料历时长、跨度大、种类多,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历史学科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类,以传世文献为主。以中国史学科为例,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以及相关历史研究论著,日本、韩国、越南、西方等国家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尤其汉籍,都属于我们习称的“史料”。第二部分为研究资料类,如近现代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著、口述史资料等。第三部分为文物考古类。仍以中国史学科为例,既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字画、碑刻、墓志等文物资料,也包括近代以来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至于中国周边国家如日、韩、越南、中亚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流传的文物、考古发掘所见资料,也往往与中国历史有关,同样值得关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学科与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不同,除了某些特殊研究课题外,相对较少有诸如问卷调查、统计报表之类的资料要求。(15)

3.3.2 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

文献调研与资料整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文献调研是前提基础,资料整理则是归纳总结。历史学的研究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才能从中选择出对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以下从基本原则、常见问题、调研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归纳历史学文献资料调研的一般规范。

1.文献资料调研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科的文献资料调研,需要遵循目的性、多样性、完整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文献调研的目的要明确。要带着题目去调研文献,在调研文献资料时要围绕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找资料。研究近现代史,就要多关注档案馆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传世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非常重要;研究世界史,外文资料当然占有重要的比重。总之,目的性是文献资料调研的首要原则。

(2)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文献资料的调研种类要多样化。历史学领域文献资料种类的丰富程度,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除了传世文献资料之外,文物考古资料、域外文献资料都要加以重视。例如秦汉史研究领域,由于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极为有限,相形之下,文物考古资料就占据了重要位置。秦汉史领域凡是创新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大都采用了简牍等文物考古资料。又如南海问题的研究,传世文献、文物资料、国外资料等都要涉及,否则研究成果难有实质性的进步。

(3)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文献资料的调研要尽量全面,不能有遗漏。研究者既要重视传世文献,又要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传世文献中又包括核心史料、一般史料、学者论著等多个方面。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例,如果一篇博士论文引用文献中没有核心史料,重要观点不参考陈寅恪、周一良、唐长孺、田余庆等名家的论著,这就是学术上的“硬伤”,属于文献资料调研存在的重大漏洞,可见在调研文献资料时,要高度重视文献资料的完整性。

当然,所谓“高度重视文献资料的完整性”,也不能理解为“要求百分之百地搜全所有资料”,诚如谭其骧指出的:“这往往是难以做到的,一般说来也是不必要的。勉强这样做还会导致文章写得很烦琐、很噜苏。但是,我们应该要求做到基本上齐备,也就是说,重要资料,关系到得出怎么样的结论的资料不能遗漏。资料是否基本齐备会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16)

2.文献资料调研的常见问题及其成因

选题与资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关键程序。选题的好坏关乎研究的成败,资料搜集的全面与否又决定着论著质量的高低。以历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史学论文为例,除了选题重要或新颖以外,其引用的文献资料必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且常以新材料取胜。一般来说,历史学领域文献资料的调研常见如下问题:

(1)不重视

很多历史学专业的硕博士生,在写论文时不重视对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其毕业论文的学术史回顾中。笔者曾选取不同高校的数十篇硕博士生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在研究综述的撰写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将从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查出来的部分论著进行罗列,这样的“研究综述”是名不副实的,缺乏对于文献资料的深入调研、系统归纳、全面整理。既然没有理清所选课题的研究现状,又如何能找准切入点?所写的论文又能有多高的学术质量呢?所以说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在思想上就要高度重视对文献资料的调查与研究。

(2)不严谨

很多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对于文献资料的引用,或者没有遵循学术规范,或者就缺乏这样的意识。历史学的很多文献资料是史料文献,史料文献又分为原始史料、二次文献。在引用史料时,有原始文献的必须首选原始文献,如果原始史料散佚,可以引用二次文献,但要标明出处或说明情况。例如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唐长孺指出后来“通计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周一良更指出“残缺不全,而未经补缀者,犹有二十九卷”,如此,“由于《魏书》有严重散佚状况存在,故引用今本《魏书》时,凡以他书所补之卷,以不引用《魏书》而引用《北史》为宜”。(17)又历史文献资料的引用还需注意版本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学界认可的优质权威版本,尽量避免使用诸如“全译本”、“白话本”之类的通俗版本,否则研究成果的学术含量也会大打折扣。

(3)不真实

笔者通过分析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发现大多数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种类堪称丰富,数量堪称庞大,好像作者对研究课题涉及的文献资料,已经收集齐备并且吃透消化了。然而仔细阅读论文,却发现有些列出的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并没有反映,存在着参考文献与实际参考脱节的现象,甚至还重复罗列不同出版社影印的同样版本的文献,这就可能涉及学术造假了。如果连“参考文献”都缺乏真实性,那么其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就更值得怀疑了。

文献资料调研出现的上述问题,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历史学本身研究的复杂性。正如前文所述,历史学的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学科体系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历史学领域涉及的文献资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包括文献资料、文物考古资料、外文资料等,这就容易造成部分研究者局限在某一资料领域而忽视其他资料。同时对于历史文献资料、文物考古资料的把握,往往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域外语言文字学等专门知识,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历史学研究的难度。

其次,研究者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自身研究能力和学术功力不足。按照现行的历史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少研究者从刚入门起,就没有形成良好的收集文献、调研资料的习惯。在尚未充分把握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就匆忙搭建什么理论框架、论著大纲,然后再去找些文献资料来填充。专业学术训练的相对缺乏,导致研究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如此,加强学术训练,不仅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遵守学术规范,还能对提升研究者的学术素养起到推动作用。

3.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与途径

从严格意义上说,文献和资料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对于图书情报学、统计学等学科,文献和资料需要严格区分。但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上看,非要区分究竟哪些属于历史文献概念,哪些又属于历史资料概念,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历史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调研并切实使用这些文献资料。以下就历史学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与途径做简要分析。

首先,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选题密切相关,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由泛到精、由粗到细,围绕选题划定文献资料收集的范围,而这个范围的划定,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研究课题所属的时段或门类;第二,核心史料、一般史料、文物考古资料、学者研究成果;第三,域外史料、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研究者所选课题是六朝南方的社会经济,那么这个课题的历史时段是公元3世纪到6世纪,在这一历史时段内,“八书二史”中关于六朝南方社会经济的史料,近年来出土的六朝文物考古资料,以及国内外学者名家的研究成果,都是这个选题需要收集的基本文献资料范围。

其次,文献资料收集的范围划定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该范围内的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的目的在于鉴别哪些是对研究有用的文献资料。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比较忌讳过量引用与所选课题关系较远的文献资料。如思想史涵盖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不仅有史学论著,哲学、古代文学也都有研究思想的成果,如果研究者不加以区分,将所有学科涉及思想的文献都进行整理运用,那么就会显得过于宽泛,而且会削弱文章的史学意义。

经过收集、调研之后形成的文献资料体系,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所选课题的研究需要。但还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全面的归纳,从而为具体研究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总结——研究综述

对于历史学研究而言,文献资料在研究成果中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史回顾,即研究综述的撰写;二是在研究论证的具体过程中,引用各种文献资料作为论点的支撑和补充。尤其是研究综述的撰写,最能直接体现研究者对于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关于如何撰写研究综述,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具体说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文献资料的收集、调研,其实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文献资料不仅是课题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成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综述更是史学论著中最能展现研究者学术素养和学术功力的部分。因此对于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总结,对于研究综述的撰写,历史学研究者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3.3.3 文献资料检索的途径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虽然绝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是具象化的,例如《二十四史》都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各种笔记、文集、书札、论著都有纸本文献形式,文物考古资料也都有各自的文物实体。但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检索途径,对于缩减文献资料的调研时间,增加研究者知识面的广度,仍然有着重要意义与实用价值。

1.数据库的检索与运用

历史学科涉及的数据库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通行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等,这些数据库是研究者获取历史学相关领域论文资源的主要途径;二为专业数据库,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库中包含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历代石刻资料汇编数据库”、“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数据库”、“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明清实录数据库”等,这些历史专业数据库为历史学科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专门的文献资料来源检索和便捷的文献资料服务。

(1)数据库的检索

对于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如何检索是关键。目前通行的数据库大多以关键词检索为主,关键词要尽量选用简洁、明确、最具代表性和专业性的词语,最好使用所选研究领域的专业名词,如“明清方志”、“徽州文书”、“侨州郡县”、“先秦思想”等,或者调整检索类别,使用作者检索、文献来源检索等方式方法。

(2)数据库的运用

历史学科强调真实、客观,这也是历史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的价值准则。数据库永远不能代替真实的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运用数据库检索、查阅有关资料,理解大致内容和要点,但是一定要阅读真实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当涉及对文献资料的引用时,需要查阅文献资料的原文。数据库也不是万能的,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规范。

2.文献资料阅读的技巧

历史学涉及的文献资料非常广泛。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可以提高对文献资料的使用效率。

(1)古籍

点校本古籍一般采取竖排、繁体的印刷形式,对于这类古籍的阅读,要重视目录的作用。阅读点校本古籍还需把校勘记与原文对读,因为校勘记一般附在原文之后,容易被阅读者忽视,其实校勘记中多有对版本异同的说明、文字错讹的订正,或也涉及疑难梳理、名词解释、佚文补充等方面,这对于文献资料的理解都有重要作用。如果研究者不重视校勘记,就容易在史料引用、史实判断等方面出现疏漏,进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严谨性。

(2)论文

阅读史学论文,首先要注意摘要,通过摘要了解全文的核心观点,其次将论文的一、二级标题列出,从而了解论文的基本框架。然后再去阅读全文,就会胸有成竹,对于理解文章的价值大有裨益。

(3)著作

阅读史学著作,首先要看目录,全书分多少章,每章有多少节,每节又设几个小标题,看完了目录,对全书的框架、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是看书后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如此就会明了这部著作所涉学术领域的基本文献资料情况,尤其是前人研究状况。然后再去阅读全书或精读某些章节,才会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4)碑刻、墓志资料

我们所见的碑刻、墓志资料,一般以拓本为主。阅读这类资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例如可以通过拓本的字体,初步判断其所属时代。对于碑刻、墓志资料中的一些核心信息,如年号、官职、封号、谥号、世系、联姻等,需要务必注意、善于提炼,并由此入手,进一步把握碑刻、墓志的内容与价值。

以上简要列出了历史学常见的一些文献资料类别的阅读技巧。当然历史学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唯有厚实功底、勤学苦读,才能有一定的学术积累。还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例如外文文献、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牍文献、契约文书等,只有苦学相关外语语种,掌握甲骨文、金文、篆文、行书乃至草书等的基本识读功底,才会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有真正的进步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