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为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于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曙光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9年10月29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峰值计算速度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11年,我国成为第三个自主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神威蓝光千万亿次系统, CPU是申威1600,这是国内首台全部采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2013年6月17日,时隔两年半后,中国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重返世界之巅。国际TOP 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2013年10月23日,超级计算机“π”系统在上海交通大学上线运行,将支持俗称“人造太阳”的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等高端科研工程。“π”系统峰值性能达到263万亿次,位列最新全球TOP 500榜单第158名。目前,惯性约束聚变是世界性的科技挑战。在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当氘原子和氚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由于其能量释放机理与太阳一样,所以该工程俗称“人造太阳”。
2013年11月18日,国际TOP 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轻松登上榜首。美国专家预测,在一年时间内,“天河二号”还会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