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了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因此坚持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改变制造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改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一)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促使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逐渐显现的情况下必须选择的新型驱动力量。未来我国制造业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物联网、超常态制造、云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实现技术突破。因此,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将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化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走上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质量为先,是我国制造业未来一段时间必须要坚持的路线,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高质发展不仅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整体实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反映。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消费领域的革新性发展。在生活品消费领域,表现为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倾向开始由数量消费向质量消费转变;消费类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生产性消费品领域,则更加注重基础设备、零件以及大型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一致性等。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会压制或转移消费需求,缩小制造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影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声誉。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有助于放大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实现制造业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制造业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
(三)实现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引起的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何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制造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制造主要指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等手段,实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良好局面。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对于克服传统工业发展的弊端,加快形成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打造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向高效率、低污染的绿色制造转变,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着力点,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
(四)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的形势下,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在朝制造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安全建设、工农业生产、国家科技水平提升都需要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我国一方面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水平的同时,也注重提高传统制造业从业者的生产技能,进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逐步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逐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以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业跨国大企业为基础,进而在跨国企业的引领下,在国内建立大批专业性、创新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集聚方面,以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为目标,建立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制造集群;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协调发展。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将进一步突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上。但就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而言,这两股力量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能力不强,未来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制造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份额,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也越来越雄厚,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处在中低端水平;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高技能性工人短缺。另外,自主生产研制的产品有限,多为外来加工和贴牌生产,对外依赖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服务化是一种趋势。所以,生产性服务业将会融合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圈,为制造业创造更多价值。同时,随着制造业向高端水平过渡,必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核心引领。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依靠提供优质服务获取竞争优势,服务收入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创造优势服务意识将逐渐被企业所接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协调发展将会是我国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二)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建设逐步提升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上升到新台阶,各地正逐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扶持和保护力度以及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大力实施商标、品牌与质量提升战略。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企业,将会逐步创建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也将逐步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选择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效益高的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企业、品牌集聚区域,增强品牌引领功能,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将逐渐加深
伴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制造环节的盈利提升空间将逐渐减小,而生产性服务由于自身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特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内部的产业创新以及结构优化升级,而这只有通过一定区域内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才能实现。另外,实现创新性的管理技术研发以及金融创新需要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实现集聚,从而互相学习和合作,实现知识和技术的溢出。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加倾向于形成产业集群的良好态势,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