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1],枫叶荻花秋瑟瑟[2]。主人下马客在船[3],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5],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6],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7],初为《霓裳》后《六幺》[8]。大弦嘈嘈如急雨[9],小弦切切如私语[1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11],幽咽泉流冰下难[1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1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14],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15],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16],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17]。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18]。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19]。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0]。五陵年少争缠头[21],一曲红绡不知数[22]。钿头云篦击节碎[23],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24]。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25]。去来江口守空船[26],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2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29]。今夜闻君琵琶语[30],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1]。凄凄不似向前声[32],满座重闻皆掩泣[3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4]。
【注释】
[1]浔阳江:据考,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九江市中的龙开河(19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2]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3]主人:诗人自指。[4]回灯:
重新拨亮灯光。[5]转轴拨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6]掩抑:掩蔽,遏抑。思:悲。[7]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8]《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9]大弦:指最粗的弦。[10]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11]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12]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13]凝绝:凝滞。[14]迸:溅射。[15]当心画: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16]舫:船。[17]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18]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之地。[1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构。[20]秋娘:唐时歌舞伎常用的名字。[21]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伎。[22]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23]钿头云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24]颜色故:容貌衰老。[25]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26]去来:走了以后。[27]梦啼妆泪:梦中啼哭,涂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28]重:重新,重又之意。[2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
[30]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31]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3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33]掩泣:掩面哭泣。[34]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官服颜色为青黑色。
【赏析】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主张限制藩镇势力、革除暴政,遭到藩镇势力的诬告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西九江市,司马是当地刺史的副手。虽然表面上白居易仍然居官,但此官其实是要接受看管的。这首诗创作于此事之后的第二年,在诗的小序中,白居易虽然自言“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实际上他的内心消极情绪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这一年,他“送客湓浦口”(语自原诗小序)时,“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铮铮然有京都声”(语自原诗小序),于是邀其共饮,听其演奏、诉说,“始觉有迁谪意”(语自原诗小序)。事后,作长诗《琵琶行》,赠予琵琶女。
“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文体,《唐音审体》中有言:“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虽名不同,但本质上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所以后来又统称“歌行体”,语言通俗,文辞铺展。在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中,文字上继续沿用浅白的风格,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和自己的“迁谪意”联系起来,两条故事线索相互映衬、并行不悖,人物形象鲜明、典型,道出了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诗的前八句,以简练的文字交代了整件事的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人物(主人、客人)和起因(“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两句中的“枫叶”“荻花”和“月”等意象,虽然色彩明丽,但是“瑟瑟”“茫茫”等叠音修饰词为这番景象平添一番凄美和冷瑟。“江浸月”中的“浸”字,极具练字之妙,营造出孟浩然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空旷感。
这种因寒冷而凄美、因空旷而孤寂的环境描写,是诗人秋夜送客的心情反照:落寞、遗憾。以此景烘染此情,景愈发伤情,情愈发哀婉。“举酒欲饮无管弦”写友人相聚饮酒无音乐助兴,所以“醉不成欢”。作者有意点明这一点,一来是为了交代事情的起因,二来也为后文的琵琶女弹奏做铺垫。
交代了这些之后,接下来一句中的“忽闻”二字,呼应前句,突出诗人闻琴声后的惊喜,在感情上很契合前文“醉不成欢惨将别”时的遗憾。这里诗人没有用形容词直接描写诗人听到的琴声,而是用“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一具体的动作,从反面映衬出弹琴者琴技的高超和琴声的吸引力,否则主客二人不可能不约而同地驻足倾听。
“寻声”之后的六句,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近邀相见”,从“琵琶声停欲语迟”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前者写主客二人寻找的急切、邀请的郑重,后者写琵琶女的犹豫、推诿,两相对比,反衬琵琶女的琴声之妙绝。
而琵琶女之所以姗姗来迟,不是因为她不屑为陌生人演奏,而恰恰因为心中愁苦太多,不便示人、无心诉苦。诗人之所以要设置这样的开场,也正是为了层层递进地突出琵琶女的难言之痛,同时也为后文留下悬念、做好铺垫。
这之后的二十四句,白居易动用通感、比喻、白描等多重艺术手法,表现琵琶女的高超琴艺、琵琶声的千变万化。
琴声从调音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调弦试音的白描刻画,诗人评价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字凸显,暗示以后的琴声情意更浓。“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是听者闻声后的感想,呼应前句的“情”字,“说尽心中无限事”进一步点明琵琶女借曲抒情、以乐代言的演奏心理。“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两句白描,通过极细微的情态和动作表现琵琶女弹琴过程中的专注和用情。
接下来的十六句,写琵琶女弹奏《霓裳》《六幺》时的琴声。琴声本来是无形无相的抽象之物,难以捕捉。再好的音乐如果单靠形容词描摹,也无法让人完全领略乐调的精髓。为了规避这个缺陷,白居易一方面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效果,多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音词摹写音乐,借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凸显出音乐本身的曲调美。另一方面则借助通感,将听觉接收的音波,转化为视觉、触觉可以直观反映的具体形象,兼用贴切、巧妙的比喻,从起调的珠子零落声、急雨骤下声,到鸟鸣般的轻扬、幽泉受阻的冷瑟,再到银瓶乍迸、铁骑突出般的强音突起,一曲回环,时起时落,令人遐想无限。
曲终声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赞叹,却让人回味不止,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琴声中陶醉了。这颇具寂静感的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听琴人忘情忘我的情态,而这种情态也反衬出了弹琴者的高超琴技。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同样是动作、情态白描。“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等动作,暗示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想一吐为快,却又一再犹豫。“自言”二字,自然过渡,把诗的重点从琴声移到弹琴者的身世上。在诗人的转述中,略今而详昔,大篇幅写琵琶女有才、有容的青春年华,最终却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结局。写她当前生活的诗句中,用商人的重利,表现她婚后的孤苦,用景物的冷、空、寒,渲染她内心的寂寥、无奈。
琵琶女的身世、生平诉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谱写了一曲让人动容的哀歌。这样,琵琶女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白居易借助她的言说,折射出乐伎的悲惨命运。
在此之后,“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承上启下,总结前文的同时,把笔锋引向诗人自己。虽然这里没有提他当初为何受贬,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己的谪居环境和谪居生活。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突出浔阳地区潮湿、偏僻的特点。在这里没有像样的音乐,更没有愉悦人心的自然之声。山歌、村笛在作者听来难以入耳,杜鹃鸣叫、山猿哀鸣不听也罢,听了反而会让人更加伤心。这些正好呼应“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可以说从“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诗句,都是在为这两句做铺垫。
而诗人的这番自述和琵琶女的自言相互回应,共同解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的具体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琵琶女的今昔对比和诗人自己的前后遭遇有一点是相通的:曾经辉煌,如今落寞。互作倾诉后,彼此都为对方所感动,于是诗人邀请琵琶女再奏一曲。
再次写琵琶声,诗人没有再做铺陈渲染,仅用“弦弦转急”四字概括,但其中的“急”恰是琵琶女心情波动、起伏的外现。在座之人掩面而泣的场面,间接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一句诗人自问自答,再次突出个人情感,足见其内心压抑良久的悲苦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