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译者序
说来惭愧,参与本书翻译纯属机缘巧合。译者虽早就开始关注“译言网”这一平台,发现有众多文学作品亟待翻译,但文学翻译却实在不是译者的强项,一直也只是闲逛浏览。一日偶然发现《进步与贫困》一书招募译者,试读部分原文和前人译本片段后,果断决定加入。
此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樊弘先生译本,采用民国时期文言行文,文风古朴典雅,后又有商务印书馆在1995年出版的吴良健先生以现代白话汉语译成的重译本,至此,本书的翻译工作可谓珠玉在前,此次实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不自量力尝试重译此书,再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不仅要竭诚为原作者服务,也要妥善考虑到读者们的诉求。亨利·乔治本就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再加上为了写就此书曾四处游历,在写作时可谓是旁征博引。原文中众多西方文化典故或与本书主要政治经济学观点及论证无太大必然关系,却也使本书趣味性增色不少,窃以为不仅可作为了解不同文化的一个窗口,也能让读者朋友们对作者亨利·乔治之广博见闻有所领略。因此,本次重译尽可能保留原文中所含典故的原有面貌,再稍加以文内或文外注释说明,力图展现出文本以外的文化内涵。
社会科学类著作的论证推导或多或少有一些抽象之处,单论理解内容已有一定难度,再加之英语行文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要晓畅翻译还原作者的论证思路与风格实非易事,反反复复更换词语和调整语序那都是常事,从最早时候樊弘先生的文言文译本到此拙作,译文语言风格的变化不仅是由于译者的变化,更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发展更迭,译者的责任之一便是尽可能理顺语句,符合当下时代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译者最初主修工科研究,后半路出家投入翻译学习,虽跟随恩师学了一些翻译理论技巧,但可谓才疏学浅,对欧洲文化历史也是只知皮毛,也只求认真钻研考究可以弥补一些,但译文中出现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行家不吝赐教。
樊弘先生的译本在如今市面上已是相当少见,多亏母校四川大学收录有影印本一套,译者才得以有所参考,又一次受母校庇荫,不胜感慨。最后,感谢团队中另外五位译者符丽、李沁怡、孙媛媛、曾帼英、张逸舟抽出业余时间一同完成本书的翻译,若没有各位的大力支持,仅译者一人必是无法完成本书近三十万字的翻译。
赵洪霆
2019年6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