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教育记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2/33889352/b_33889352.jpg)
二
1985年我们继续向市领导反映,争取解决各校危房和西丽片区中学筹建问题。当时西丽片区塘朗、大磡、白芒等地的孩子读中学只能到南头中学,路途遥远。当年市政府只拨下了25万元作为解决各校危房的专款。钱实在太少了!怎么办?我就采用钓鱼的办法,一方面发动港澳同胞及厂商捐助,另一方面争取各大队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如大冲小学原来校舍在大冲村内几间瓦平房里,是危房,没有活动场地,我与当时大冲小学校长刘玉宗同志一起去找大队党支部书记吴带同志商讨:由区教育局出钱建标准教学楼,大队出土地,一起建新学校。这个做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而且下面的生产队也积极响应,出了部分钱,三方一起兴建新校舍,平整了学校的场地,筑起了校园挡土墙,把几十亩山岗围起来,形成了目前的规模。刘玉宗校长为建设标准而又优美的学校环境动了很多脑筋,流了不少汗水,立了大功。此外学校还发动了本村香港同胞吴志强先生在学校内建起一栋二层幼儿园,解决当地幼儿入园难题,造福了一方。
珠光小学原来的校舍是村内一所破烂的祠堂,时任校长黄炳雄和朱校长两位同志经常向珠光大队干部宣传办好学校培养好下一代的意义和功德,请求大队解决土地,结果大队划了几十亩土地给学校发展建设。师生们终于从破旧祠堂里搬迁到了现代的标准化校址。
塘朗小学原来设在田寮村内的一间非常破旧的榨花生油的厂房内,没有活动地方,只有几间破烂的课室,下雨时就漏水,学生不能上课。蔡国宾校长、周锦亮主任等同志经过艰苦深入的解释发动,大队无偿地支持了几十亩土地建学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塘朗小学也办成了一间现代化的学校。香港同胞郑合来先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家乡捐款建了一栋二层的标准教学办公楼。落成时,南头中学香港校友会回来100多人,市教育局、区、办事处的领导也亲临祝贺,当时对山区的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喜事。
南山小学的教室原来都是破旧瓦房,也没有活动场地,课室门前群众来来往往,经常干扰学生上课,根本不像学校,后来得到了市规划局的同意,扩大了校园。但红线范围内有部分民宅是香港同胞的,拆迁工作涉及华侨政策,改造工作量很大,教育局与历任校长瞿景光、吴绚章、黄美英、张淑桂等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工作,在大队支部书记吴伟太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各种困难,改迁群众来往的通道,填平鱼塘,扩建课室,填高活动场地以防水淹,并修筑校园围墙,形成了今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南山小学。
大磡小学原来是几间不像样的破旧瓦房,我与校长林石稳同志商量决定先择一个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利发展的地方建新学校。经过多次深入大磡村与林石稳校长研究,最后选择了现在的校址这片地方。接着我们多次与当时大队书记杨锡坚同志商谈,向他宣传办好教育的重要性,经过多次打交道,感动了杨锡坚等干部,决定由教育局出资兴建教学楼,大队负责提供土地。我们在大队给的小山岗上建起了教室、教师宿舍、运动场地、校办工厂等,同时在学校对面办起小农场种了荔枝。杨锡坚同志、林石稳校长为大磡小学的发展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相信大磡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曾建中局长(右二)在大磡小学调研,右一为时任副区长黄水桂
麻磡小学原来设在麻磡村内一间破旧小瓦房里,我与当时校长张伟良同志一起积极主动做干部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支持搬迁学校,结果在当时大队张书记支持下,学校用地也得到解决(现在的校址是教育基地),关于学校的规划建设,张伟良校长那几年出了很大力气,流了不少汗水。
白芒小学原来用的是几间用麻石建起来的危房,场地很小,当时我与张显昌、张育才校长多次去找大队干部商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求大队积极支持,经过深入艰苦思想工作,干部群众愿意给土地让学校发展。在张育才校长的多年艰苦奋斗下,白芒小学才有了今天优美的环境。
向南小学原来是几间瓦平房,教育局与当时的校长罗冠华同志主动争取南山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郑志刚(做过向南小学校长)及大队的支持,把学校附近的土地拨给学校发展扩大。向南小学当时的校长张淑桂同志多次前往香港,发动向南村在港同乡会捐款以改善办学条件,他们既送钱又送小汽车,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为今天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山小学原来只有几间瓦房做教室,教师没有宿舍,没有活动场地,我与当时的王健良校长、马主任一起多次找大队方书记等村干部,争取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将学校附近的一片山岗地划给了学校,并由教育局出资推平做成足球场,其他部分用来办小农场种荔枝树。后来为了适应西丽片区的发展,将原来的校址迁到现在的新校址。
西丽小学原来也是用几间破旧平瓦房做课室,活动场地只有一个篮球场的面积。区教育局和游应连、袁光强两任校长向当地干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才同意把现在的学校所有的土地无偿捐赠给学校,教育局负责出资分级建好挡土墙,平整活动场地。
赤湾小学更艰苦,借生产队办公室办教育,区教育局与叶国璜校长主动争取大队书记吴娣同志的支持,一起向南山开发公司的领导反映困难,最后大队出土地,教育局和南山公司共同出资兴建了新的学校。
西丽中学(现南山文理实验学校地址)于1985年由市规划局在山边规划了一块山边地,由于面积还不到要求,有安全隐患。经过多次向市计划局简处长、高华友科长请示汇报,现场调研,最终同意重新规划办学用地。在西丽办事处主管教育的曾天福书记、负责筹办西丽中学的李忠俊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珠光大队书记何运来同志以优惠的价格提供了现西丽中学的用地,当时筹建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铁皮房,来南头办事靠走路。原来规划的西丽中学那块地继续给区教育局做勤工俭学基地,教育局安排给西丽教办操作,收入与教育局共享。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块地已不知属于哪些单位了……
南头中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1986年1月由区教育局接管后,首先做的是改善学校环境,扩大学校活动场地:拆迁了运动场中的英国归侨老太太的一栋带果园的二层瓦房,平整场地,用花岗岩砌成观看台。在王哲副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数月艰苦工作,一个相当规模的综合运动场终于建起来了。接着我们又发动以郑合来先生为首的香港南头中学校友会的校友们捐款,兴建了南头中学的校门牌楼(2005年为了利用这个地方建体育馆把这个门楼拆掉),为现在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年底和1987年初,为了筹办荔香中学,解决向南小学、南山小学的小孩就近上学问题,我们多次到市计划局、规划局等部门要求立项规划用地,都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市有关部门对南头区的工作很不重视,认为不是市建设重点。最后我们越级直接找到主管副市长李传芳才得到解决,安排了50亩教育用地。由于荔香中学的校址用地全部都是一片2米多深的鱼塘,建设进度很慢。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荔香中学吴初调校长向南头小学借了几间平房,一边上课,一边建校,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荔香中学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4年底,为了配合南头区的经济发展,我们积极主动开展成人教育,为南头区各行业培养人才。开办之初,在南头小学借来几间旧瓦房作为成人教育基地,并派出何志锋主管成教这条线,先后办起了成人中学、成人中专,开设经理班、厂长班、财会人员班等,并借助深圳师范学院力量办起了教师大专班(国家承认学历),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我们主动争取市里立项建设了一栋四层成人中专教学楼,当时是全市各区最早建立的深圳市电大分校(处级单位),分校由何志峰兼任校长。
为了稳定教师安心在南头工作,我们千方百计为教师多做一些福利性的工作,1986年将建校节约出来的钱,在教育局旁边建起了一间标准的教育幼儿园,专门解决教师的子女入园问题,以及区政府机关干部、公检法干部的子女入园问题。另处在大王山,市规划局规划了一块住宅用地,专给教育局建老师住房。我们又请求区委、区政府给西丽片区的教师发放经济补助,经过区委、区政府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每月补给教师一些钱,同意教育局开展勤工俭学,办工厂创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改善教育局机关同志和老师的生活待遇。此外,我们还争取了省教育厅计财处、市财政局的支持,以借款之名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款项兴建厂房,我们在教育局附近建起了两栋制衣厂、胶花厂、木工制造厂。我们又将园丁楼第四栋一、二层用来办厂,三至六层安排老师住宿。在西丽小学建了一栋厂房租给了港商办厂,南头中学也建起了几栋工厂来创收。我区勤工俭学搞得有声有色,无论对改善办学条件还是老师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南头中学被评为全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先进单位。
在全局同志的艰苦奋斗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和港澳侨胞、厂商捐款捐物、捐土地的支持下,我区在1986年终于解决了“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校舍、有课桌),实际上我们完成“一无四有”(即无危房、有校舍、有桌椅、有风扇、有日光灯),同时配备了常规教学仪器,被广东省评为“一无两有”先进单位。我代表南头区出席省先进代表会议,我本人被区委记大功一次,评为教育战线开荒牛,《深圳特区报》记者把我的优秀事迹登载在《深圳特区报》上。1984年至1990年南头教育局每年都被评为区先进单位、区先进党支部,多次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我本人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为了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在区委的领导下,区教育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向全社会宣传办好教育的深远意义。香港南头中学校友会在郑合来会长的带领下,不但给我们捐钱捐物支持我们开展此活动,还带领100多名校友们从香港赶回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大型南头小学团体操表演,这次活动影响很好。在家的区委主要领导谢丰祥书记、王哲副书记等都参加了,评价很高,家长反映也不错。从而进一步改变了社会对老师低人一等的看法,为提高老师社会地位打下了基础。为了排练大型团体操,当时南头小学校长温虹华同志到广州荔湾区教育局请了陈科长来我区指导。同时,温虹华同志到广州请有经验的专家到我局帮助工作,大型团体操由当时少先队辅导员林洁同志全面负责实施。后来林洁同志被调到教育局负责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最后又调到区团委任书记。
1985年陈方同志从惠东调来南头区任副书记、区长。王哲副书记退到二线,后带领曾源等几位同志前往深圳进驻机关单位开展党风整顿工作。这段时间教育局向谢丰祥、陈方等领导请示报告工作。谢书记一向对教育局非常重视,放手给教育局去干,他还多次到南头小学调研,与温虹华校长一起到课堂听课,听取学校汇报工作。王哲同志去深圳工作约一年左右回来后,谢丰祥找我谈话说,区委按王哲同志建议将教育局改名为南头教育委员会,决定由王哲同志任主任,由我任常务副主任兼管人事、财务等。我对谢丰祥书记说,只要对党的事业有利,我绝对服从区委的决定,欢迎王副书记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但我希望教委成立后,把各校党员收回区教育系统管理,教委成立党委,党委书记由赵祝武同志负责并兼管人事。最后他接受我的建议,还任命李志强同志为教委副主任兼管教学工作。王哲同志虽然任命为教委主任,他很少到教育局办公,具体工作都是由我们来处理。重大事情我们向他请示汇报。1988年区委根据上级指示撤销教委,恢复教育局。区委任命我为教育局局长,赵祝武、何志锋为副局长,李志强同志调回南头中学任副校长。
1988年10月下旬市委决定由市委秘书长、市教委主任林祖基同志组织一个团到北京、上海考察教育工作,考察团团员有市教委廖磋武、彭坚、吴俊辉、深中梁琼和、实验学校金式如、罗湖张培、南头曾建中、上步黄健康、沙头曾立煌,秘书长秘书小魏等11人。考察时间为北京8天,上海7天。回来之后写出书面材料向市委汇报,市委同意把各区教育局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当时区教育局都是科级单位),我也被市里发文提升为副处级干部。市教委有关领导将这个文件复印给我,只有我的名没有赵祝武同志的名,我就分别向区委黄剑雄书记、市委林组基秘书长反映赵祝武同志是党委书记、级别应该是与我一样,若只提我没有赵祝武同志,这样不合理,对工作不利,请领导考虑解决。结果再由市委组织部发文,解决赵祝武提升为副处级干部的问题。市区两级教育部门班子确定后,市里直接开展考核各中学校长工作。林组基秘书长(兼教委主任)对这次工作十分重视,亲自听汇报并当场审批。南头区由主管副书记、组织部长、教育局局长、人事科科长组织考察组深入各中学听取老师、学校、家长、办事处干部的意见,写出的书页材料经集体讨论再修改补充,通过后再报市教委。当时是由区委副书记张书堆同志带队、组织部长刘凤义、我与区教育局人事科林仕生同志到市教委汇报,林仕生科长向市委林组基、廖磋武、彭坚、梁琼和等领导汇报了我区南头中学、荔香中学、西丽中学学校领导的情况。对南头中学何吉林校长、荔香中学吴初调校长继续担任校长的汇报市领导没有意见,并同意新任命李忠俊同志任西丽中学校长。
曾建中局长(中)和参加南头区党代会的代表合影